APP下载

交响曲《蓝色的多瑙河》解析

2009-03-15尹雪峰

飞天 2009年24期
关键词:多瑙河施特劳斯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是奥地利作曲家。其父与其同名,所以他被称为小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也是位作曲家,曾写过150余首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小约翰·施特劳斯继承了先父和兰纳等前辈的创作风格。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小约翰·施特劳斯是一位高产的曲作家。作品编号达到479号,其中圆舞曲168首,波尔卡舞曲117首,卡得累舞曲73首,进行曲43首,马祖卡舞曲和加洛普舞曲31首,轻歌剧16部。施特劳斯因一生之中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圆舞曲,因而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创作的作品有《蓝色的多瑙河》《春之声圆舞曲》《艺术家的生涯》《酒与女人之歌》《维也纳性情》《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维也纳糖果》《法兰西舞曲学生波尔卡》等等。其中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最为著名,由于这部作品曲调华丽,因而在很多大型的音乐演奏会上,演奏家们都会演奏这部作品。圆舞曲原是流行于奥地利北部的一种农民舞曲,它伴衬着滑行、平步、旋转圆圈图形的“圆舞”而演奏。16世纪初叶,随着“圆舞”广泛流行于欧洲各国城市,“圆舞曲”亦得以发展,并在舞蹈音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节拍以3/4拍子为主,亦有6/8拍子,速度有快、中、慢三种,以小快板居多。演奏、演唱时,尤以强调重拍,配合舞蹈中旋转圆圈的动作,结构较为自由,常见的有二段体、三段体和多段体等。

一、作品创作过程

1866年6月17日,普奥战争爆发。普鲁士军队气焰嚣张地击溃奥地利军队,扬言要高唱凯歌进入维也纳。在摇撼大地的战争震音中,音乐之城惶惶不安。当时,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约请施特劳斯写一首歌颂祖国河山的合唱曲,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一天,作曲家突然想起了奥地利诗人卡尔·贝克(1817—1879)描写多瑙河的诗,他吟咏出那几句扣人心弦的诗句:“在那多瑙河边,在那美丽的,蔚蓝色的多瑙河边……”诗中迷人的意境,在他脑海中化为一个奇妙的乐思。当这个简洁的音调出现在作曲家谱纸上时,其他旋律泉涌而至,不绝流泻在他的笔端。一首无词的《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诞生了。赫贝克请一位奥地利职业警察兼家庭诗人约瑟夫·怀尔填词。因歌词粗劣,这首合唱曲在1867年2月15日首演时,听众反映冷淡。从战争创伤中尚示苏醒过来的人们,对于歌词中的寻欢作乐的情调感到不合时宜。

半年以后,施特劳斯应邀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费加罗报》约他演出一首新作。作曲家把合唱曲《蓝色的多瑙河》编成管弦乐曲上演。在豪华的大厅中,当第一段旋律刚刚奏出,观众的热烈掌声便把音乐声淹没了。第二天,法国诗人巴比叶(1805—1882)用法文为圆舞曲重新填写歌词。以后,管弦乐曲和合唱曲《蓝色的多瑙河》便风扉全球,成为施特劳斯的代表作。

二、作品分析

序奏。开始时,小提琴在A大调上奏出徐缓的震音,好像是多瑙河的水波在轻柔地翻动。 在这个背景上,圆号吹奏出这首乐曲最重要的一个动机,它象征着黎明的到来。多瑙河的水波,在弦乐震音中闪烁荡漾。圆号像一首霞光穿透雾霭,呼唤着春天。晨曦中,深睡在多瑙河畔的维也纳开始苏醒。很快,呼唤音调响彻管弦乐队;在晨光照耀下,美丽的蓝色的多瑙河,扬起欢乐的波涛。

第一首圆舞曲。描写了在多瑙河畔,陶醉在大自然中的人们翩翩起舞时的情景犹如春之神 张开了幻想的翅膀,在蓝色的多瑙河上空翩翩而至。美妙的旋律,就像娓娓动听的语调,把合唱曲中的优美词句,轻轻地送到人们耳畔:“春天来了,大地在欢笑,蜜蜂嗡嗡叫,风儿吹动树梢……”

第二首圆舞曲。首先在D大调上出现, 巧妙而富于变化的第二圆舞曲描写了南阿尔卑斯山下的小姑娘们,穿着鹅绒舞裙在欢快地跳舞,突然乐曲转为降B大调,富于变化的色彩显得格外动人。旋律中歌词中对春天热情赞颂之情:“啊,美妙!双唇像玫瑰,向我们微笑。美丽的春天女郎,披上彩色外套,真漂亮,真美妙!”当人们唱起那句“露水是她的眼泪”时,旋律轻缓飘下,变得沉郁动人……

第三首圆舞曲。转G大调,它的主题跳跃性比较强,副题带有流动性的特点,属歌唱性旋律,这段音乐采用了切分节奏,给人以亲切新颖的感觉,富于奥地利乡村舞曲特点。人们在轻灵的节奏中,看到多瑙河畔农村姑娘和小伙子的欢乐欢舞。曲调中起伏的音型,犹如他们飘飞的衣饰;节奏中强劲的重音,像是他们轻轻点蹈的舞点。这首充满乡土气息的舞曲,刻画出多瑙河边美丽醉人的春意;而生活在这条蓝色河畔的人民,正是美好的春天的主人……

第四首圆舞曲。转F大调,主题充满幸福感,并富于歌唱性,副题由于用了许多附点音符,旋转性比较强,情绪也比较热烈,春意盎然,沁人心脾,流畅的旋律在奥地利疆土上勾画出弯弯曲曲的蓝色航道。在这有生命的线条中,流淌着奥地利人民的沸腾的热血。这段急切奔放的舞曲,向人们讲述了英雄民族在多瑙河边繁衍生息的古老历史。

第五首圆舞曲。是第四圆舞曲音乐情绪的继续和发展,只是转到A大调上, 起伏、波浪式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在多瑙河上无忧无虑地荡舟时的情景。接下去的部分,是全曲的高潮和结尾。乐曲的结尾有两种,一种是合唱型结尾,接在第五圆舞曲之后,很短。另一种是管弦乐曲结尾,较长,依次再现了第三圆舞曲、第四圆舞曲及第一圆舞曲的主题,最后结束在疾风骤雨式的狂欢气氛之中。也是第一首圆舞曲的扩充与发展。虽然在音调上它们相去甚远,但在气质上却同是一曲欢呼春到多瑙河的热情赞歌。一个短小的引子之后,管弦乐队轻轻地奏出婉转多姿的音调,在渐次的暗涨的力度中,高声呼唤出:“春天来了,多么美好!”

《蓝色的多瑙河》的尾声结构庞大,音响丰富,几乎包容了曲中的所有的圆舞曲主题。但是,在复奏的次序,主题的选择以及配器的色调上,仍有多彩的变化。尾声中现了第三、第四和第一首圆舞曲,然后,响起序奏中多瑙河水波荡漾的美妙回声。在清澄的色彩中,长笛颤动跳跃的鸟语,让人们沉浸到田园诗境之中。忽然,一阵疾风骤雨般的音流汹涌而至。全曲在火热的狂欢高潮中结束。这段尾声,显示出施特劳斯高超的管弦乐写作技巧。

三、《蓝色的多瑙河》对世界的影响

《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问世之后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它不仅经常出现在音乐会上,而且在演出规模上也创造了一项世界纪录: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到美国波士顿主持《蓝色的多瑙河》圆舞曲在世界和平大会上演出。参加这次演出的合唱人数竟多达两万人,伴奏乐器多达1087件。约翰·施特劳斯担任合唱总指挥,下设一百多名助理指挥。这样大型的演出怎么开始呢?有人想出一个好办法:用炮声作为开始信号。这次演出场面壮观、气势磅礴,受到听众热烈欢迎。演出结束后,大批观众拥向后台,希望见到这位著名作曲家,并纷纷要求签名留念。这时,连作曲家掉下的一根头发,也成为珍贵的纪念品了。

约翰·施特劳斯创造了一个圆舞曲的神话,而这个神话直到今天还在延续着。一座城市在寻找它的代言人。维也纳几百年找来的不是一位高深莫测的智者,它要的是民间的神祇。约翰·施特劳斯就是今天维也纳的民间神灵。他把音乐移入街巷,与整座城市共存。

【参考文献】

[1]徐丹.对中国钢琴作品在教学中重要地位的再认识[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2]刘畅.钢琴演奏中音乐表现的分寸感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

[3]丁菲菲.论王建中钢琴创作的民族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06.

[4]张静薇.中国钢琴作品的民族审美底蕴初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尹雪峰,白城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

猜你喜欢

多瑙河施特劳斯圆舞曲
大师的礼让
节日圆舞曲
小约翰·施特劳斯:家族中的“圆舞曲之王”
从ICPDR看跨国河流管理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师院圆舞曲
不想做个追随者
不想做个追随者
蓝色多瑙河成有毒垃圾河
多瑙河上的移动海滩
小狗圆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