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影响下的美国银幕总统
2009-03-15杨春宇
美国好莱坞电影中的总统形象,从开始的尊重到二战后的不恭,其转变过程跟美国本土的大众文化变迁是一脉相承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美国从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配角,一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美国总统的传媒形象也随之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好莱坞电影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中流砥柱,对于美国总统形象的塑造都打上了深刻的时代文化烙印。二战作为美国历史的转折点,其实也是大众文化对于美国总统接受程度的转折点,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二战前后的美国总统银幕形象在逐步发生的巨大的变化。
好莱坞镜头下的美国总统应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真实存在的人物或事件;第二类是完全由电影人虚构出的人物或事件,当然为大家多为熟知的还是第二类。无论真实,还是虚幻,美国的银幕总统形象也不过就是正面和反面两种。
一、好莱坞电影中的正面总统形象塑造
二战前及二战中,美国社会对于美国总统的接受程度要远远高于20世纪90年代后,而在这个时期的历任美国总统,大多都得到了美国大众文化的认可,银幕上就这一段时期总统的形象塑造也以正面居多。早年的《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又名《同族人》(The Clansman),是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此片由戴维·沃克·格里菲思执导,情节设定在南北战争期间及战后,导演虽然是采用了南方的视角,但对于林肯总统的人格并没有质疑,相反,通过赦免囚犯的细节,衬托出其人性的一面。
除了林肯总统,美国人把二战中的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30—1945.4.12)视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是20世纪美国最受民众期望和受爱戴的总统。银幕上对于他的形象塑造,一直持褒扬的态度,这与罗斯福总统在大众文化认可的程度上是分不开的。
美国好莱坞电影对于虚构的美国总统形象塑造,为观众所熟知的大部分是正面的,积极的,集中体现了浓缩在美国总统身上的美利坚英雄主义情节。在这些影片中,美国总统拥有着一切美好的品质,如勇敢,睿智,沉着,冷静,幽默等。这种现象有着特定的文化历史根源。第一次海湾战争,扫除了越战给美国人心中留下的阴影,鼓舞了美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老布什为首的当局表现,诠释了美国民众心目中理想政府的正面形象。与此同时,美国进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期,美国人的乐天情节成为当时的主流文化思潮。这种在银幕上所出现的以英雄形象为主的美国总统们,不但能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更能够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大大迎合了当时美国民众的英雄主义情结。美国在线(AOL)曾经在网上开展了一个最受欢迎的“银幕美国总统”调查,候选者都是历年来银幕上的美国总统,投票结果显示,哈里森·福特、摩根·弗里曼和迈克尔·道格拉斯是三位所塑造的美国总统形象占据了榜单的前三位。
《空军一号》中的哈里森?福特,在这次调查中以24%的支持率高居榜首。影片中的美国总统面对恐怖分子的威胁,智勇双全,能文能武,把美国民众心目中理想的总统形象诠释的淋漓尽致。
第二名是《天地大冲撞》(Deep Impact)中扮演黑人总统的摩根·弗里曼(Morgan Freeman)。摩根·弗里曼是好莱坞颇受尊重的黑人演员,他在《天地大冲撞》中的表现其实也为奥巴马入主白宫在流行大众文化方面提供了前提。
排在第三位的是影片《白宫奇缘》(The American President)中的浪漫总统,这一角色获得了15%的支持率。由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扮演的总统化身情圣,不再是要么正襟危坐,要么救国救民的传统形象,拉近了与大众的距离也不失是获得支持的方法之一。
上面谈到的三部电影,三位总统都集中体现了美国人的英雄主义和浪漫情结,把美国总统作为全民乃至全世界的英雄推向流行文化所涉及的各个领域。
二、好莱坞电影中的反面总统形象塑造
二战之后,尤其是美国对越战争的失败,大大降低了美国民众心目中的总统形象,社会主流文化从对总统政绩的一味褒扬肯定逐步转变为部分否定甚至全盘否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应属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
谈到涉及到美国总统的纪录片就不能不谈到《华氏911》,这部纪录片对美国社会文化所产生的深度及广度甚至超出了创作者的想象。影片的编导通过本纪录片,试图说明为什么美国会成为仇恨与恐怖活动的目标,为什么9·11这样的恐怖事件会发生在美国世贸大楼,为什么美国总是很容易就卷入到战争之中,指出了9·11后美国对石油的贪婪在疯狂的反恐战争中起着绝对的作用,也分析了布什家族与本·拉登之间所谓的关系是如何导致他们成为了势不两立的敌人。
纪录片中的小布什就是其本人出现在电视媒体的影像剪辑,导演辛辣地嘲讽了美国总统小布什和其主张的外交政策。此片在9·11后上映,引起全国上下一片哗然,小布什甚至签发指令禁止影片的放映,可见大众社会文化对于当时美国政府的不满达到了何种程度。此片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迎合了美国社会民众的反战情绪。有趣的是,小布什也因为《华氏911》中的拙劣“表演”,一举摘得金酸莓奖最差男主角的“殊荣”。
提到好莱坞电影人在二战后所创作出来的反面美国总统形象不胜枚举,尤其是在经济萧条时期。美国的社会制度决定了美国历任总统是当局经济政治政策的集中焦点,也会成为各种社会不满的矛头所指,民众对于执政当局的不满首先体现在对时任总统不满情绪上。这一期间的大众文化,也影响了文艺创作的各个方面,包括电影。
比如《冒牌总统》(Dave),电影委婉的用平民英雄的高大形象来挑战总统的不可一世。影片中的总统,为了和自己的情妇私通,就找来和他长相相同的平民替身,不小心自己却中途中风,于是替身只好假戏真做,没想到的是表现十分出色,赢得上下一致赞赏,顺便赢回了第一夫人的芳心。影片的主旨无非是普通人也可以当总统,而且没准比真正的总统还要好。
如果说《冒牌总统》的讽刺风格温和幽默,那么库布里克(Stanley Kubrick)在1964年拍摄的影片《奇爱博士》,表现手法要大胆辛辣得多。美国空军将领杰克·瑞(Sterling Hayden饰)怀疑苏共的“腐朽思想”正在毒害“正直善良”的美国人民,他于是下令携带核弹头的飞行部队前往苏联,对敌人进行毁灭性的核打击。苏联方面得知此事,立即致电美国总统墨尔金·马夫雷(Peter Sellers),并威胁如若领土遭到攻击,苏联将不惜一切代价按下“世界末日装置”。该装置的威力足以摧毁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一场有关全人类乃至整个地球命运的战争就这样悄然且荒诞地拉开了序幕。影片中的总统不再是令万民敬仰的英雄,而是优柔寡断的傀儡,面对手下一众战争狂人,束手无策,可怜兮兮。美国总统的尊严被这部电影无情的践踏,但其实质确实美国民众对于政府发动对越战争的不满,文化的矛头指向了总统。
另外值得关注的另外一个文化现象就是银幕上的女性和黑人总统的形象表现。当今的美国社会,种族问题和性别歧视问题依然严峻,美国的电影人把这一问题视为雷区,所塑造的形象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当然也有刻意为之的嫌疑,毕竟在重大问题上迎合社会政治文化主流是电影人为社会文化导向方面所作出的应有贡献。银幕塑造黑人和女性总统的努力,从那些最初的尝试到陆续的成功形象的打造,体现了美国文化和美国电影人的用心良苦。这一点,《美国女总统》和《天地大冲撞》两部电影都作出了诠释。
银幕上的美国总统形象风格各异,其实质都与美国大众文化的变迁一脉相承,集中体现了美国社会民众与美国政府之间的矛盾纠葛。而与此同时,作为文化体现的电影艺术也影响了大众文化乃至政治时局,奥巴马入主白宫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电影这门光影艺术,在大众文化的风向标指引下,折射出了美国社会对于总统印象的林林种种,更将艺术化的总统形象同美国现实政治联系起来。
(作者简介:杨春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