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大众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中国文学发展之路
2009-03-15索邦理
一、文学大众化
文学一旦选择商业化和市场化,把文学作为商品并追逐商业利润就成为了一种合理的行为。这种行为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作家、作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追求商品化的制作和包装。这种制作和包装,既有完全等同于商品的制作和包装的外部形式,即从选题策划到广告宣传等,完全按照商品生产和销售的一套程序来运作,也有表面上虽不同于商品的制作和包装,骨子里却依旧是根据商品生产的原则来制作和包装的文学产品,即用那些最具感官刺激性和诱惑性、业已取得持久的商业效应的现代通俗文学和大众影视作品的某些情节要素组合成篇,或以之融入“纯文学”的情节,以取得商业效应。包装文学产品、作家乃至文学策划人,形成了市场经济影响下的一种文学现象。
成功的文学包装案例可以追述到上世纪90年代的《废都》和“布老虎丛书”,新世纪以来从者更多,如余华的小说《兄弟》等。这种包装文学的时尚,一方面可以实现文学的商业效应和商品利润,同时也使文学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生存环境而实行商业化操作,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无视买方市场的文学活动方式。同时,文学的功能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文学作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一面在逐渐地褪色,而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的一面得以凸显。与过去相比,今天的读者更加看重文学的消费性和娱乐性了。在这种背景下,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时尚不仅凸显了这个崇尚消费和娱乐的年代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生活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也因为这种时尚的流行而解放了长期以来被各种规范和理性压抑与束缚着的感官和欲望。受这种风气影响的文学和作家,在创作中的突出表现,是更加热衷于描写这个崇尚消费和休闲的年代某些比较典型的生活事象和文化事象,从而进一步促使大众生活和大众文化成为这些作家笔下主要的社会生活细节和人物活动场景。从邱华栋、朱文到卫慧、棉棉莫不如此。林白、陈染等为代表的“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化写作”更是发展到极致。以女性的“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化写作”为先导的文学时尚,对实现文学创造的多元与自由,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在被称作“新人类”或“新新人类”的作家的作品中,刻意追逐和制造某种带有先锋和前卫色彩的大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时尚的同时,一种更加广泛的也更带世俗生活意味和传统色彩的崇尚休闲、娱乐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风气,开始弥漫于这期间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读物之中,成为近年来又一种新的文学时尚。这种文学时尚既以复兴现代散文中的某些闲适的随笔小品为先导,又以一些作家的仿作为后援,结果便刺激了以报刊专栏文章为主体的休闲的生活散文和文化散文创作的热潮。这类休闲的文学,应和着大众影视中的“伦理片”、“肥皂剧”和某些“戏说”历史、“反串”武侠等以“搞笑”为目的的影视作品,在追求感官刺激性和诱惑性的大众生活与大众文化时尚之外,构成了另一种更加生活化和大众化的生活时尚与文化时尚。以休闲为特征的文学时尚,凸显的是我们这个崇尚物质消费的时代中人与人、人与物,乃至人与自我之间的亲和关系,它对于缓解社会文化的理性规范加之于人的身心压力,包括在追求物欲满足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身心紧张,无疑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精英文学、主流意识文学对大众文化的认同与坚守
上世纪90年代,大众文化大行其道,甚至在士气上一度压倒了精英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学和主流意识文学遭到重创,甚至一度迷失了方向。然而,抵触情绪并不能阻止大众文化的发展势头。进入新世纪,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成为最重要的三大文化形态。在新世纪的一些主流意识形态作品和精英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常常可以发现许多大众文化的烙印,这是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融合的结果,这其中,大众文化显示出自己强大的渗透能力。大众文化的观念与影响无孔不入地进入到主流意识形态文学中,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情愿不情愿地被大众文化改变着,在这种改变中也依然有所坚守。
先锋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这段时间的转向很好地阐释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融合过程。先锋作家从出道之初就不以大众的心理期待为目标,也不服从主流意识形态,注重形式的新颖超过内容,它的反叛性曾经吸引了很多评论者和读者的目光,然而也正是它的超前性、实验性使其在快节奏的生活面前失去了读者,遭到市场的冷遇。先锋作家固守的精英文学阵地开始出现分化,“一部分精英迎合大众社会的需要,开始与大众文化相融合;另一部分知识精英退入象牙之塔,‘告别革命,从原先的政治文化激进主义变成了文化守成主义;还有一部分知识精英仍然坚守精英文学的立场,抵抗世俗文化的侵蚀,执于‘独异个人的叙事激情”。[1]如马原停止了小说创作,残雪依然保持着鲜明的先锋立场,大部分先锋作家如余华、苏童等作家都实现了成功的转向,开始把目光投向读者市场,不仅紧密作品与生活的联系,增强作品可读性,还把作品置入大众文化市场,接受市场的考验,如余华的小说《兄弟》的成功有一半的功劳要归功于运作的成功。这部作品也因此具备了大众文化的特性:即商品性:即它伴随着文化产品大量生产和大量销售,大众文化活动属于一种伴随商品买卖关系的消费行为;通俗性,即大众文化不是特定阶层的文化,而是为社会上散在的众多“一般个人”的文化;流行性,即大众文化是一种时尚文化,呈忽起忽落的变化趋势;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即大众文化主要是在大众传媒的引导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没有大众传媒,也就没有大众文化。
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化相融合的另一个表现是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的联姻。新世纪文学作品受影视剧这种大众文化产物的影响和制约已经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了。无疑,现代影视剧拥有比传统文学优越得多的技术性综合媒介,它使单一的语言艺术相形见绌。在影视传媒的笼罩下,文学地位从中心向边缘转移,文学家和批评家不得不重新思考文学的意义,对文学的价值给予重新定位。因此,“新世纪文学”必然要走出经典文学的叙事模式,重新开辟文学的生存空间。在日趋成熟的当代影视艺术中,影像的再现已臻于完善,面对此种现状,孙盛涛乐观地认为:“文学作为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有着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以往经典的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剧常是提升艺术品位的标志,而当代由迅速窜红的影视剧‘改写为文学作品,则明显地是文学家借助拓展的审美空间、扩大文化市场的考虑;而文学家‘走进荧屏,与读者、观众直接对话,或宣讲自己的审美理念与创作情感,更是一种延伸文学影响的极佳策略。”[2]正因为如此,一部文学作品可以被影视媒体多次改编、多次传播,以从未有过的受众面和被关注的程度得到最大程度的流传,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信息”传播的最大化。这是传统的印刷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一部文学书,发行一两万,四五万是了不得的事了,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观众上亿都是很平常的事。在“新世纪文学”中,文学与影视剧联姻虽然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哀叹,但是,对文学作品的传播而言,只会带来越来越多的好处,只是学者和作家的观念需作些调整。
三、大众文学的缺陷、不足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为大众文学提供了很大的发展平台,网络文学得到迅猛发展,网络文学成为大众文学的典型形式。根据iResearch艾瑞咨询推出的网民连续用户行为研究系统iUserTracker最新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文学网站是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网、君子堂、小说阅读网、知网空间、小说520、红袖添香、快眼看书、小木虫和小说吧。其中起点中文网的日均覆盖人数达290万人,日均覆盖人数最少的小说吧也在48万人。起点中文网的固定写手有1000多人,有的写手年收入逾百万。有评论者已经把网络文学称为“文学发展的第三历史阶段”,认为网络文学是不同于口头文学和纸面文学的新型样式。网络文学体现了一种“向民间回流的趋势”,网络为那些缺少文学话语权的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直接展现自己的舞台,平民化的开发平台使平民话语终于有机会同神圣、高贵文学话语并行。大众充分感受到:网络就是群众路线,网络文学创造了文学面前人人平等的局面。“人人都能成为艺术家”的诱惑和神话,使许多人梦想在网上一夜成名,作家的神圣光环已经消失,同时,这种成功又促使更多的人参与网络文学写作。
网络文学的零门槛,使得作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欧阳友权这样评价网络文学:“由于网络形象与生活角色的剥离,又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平等性、兼容性,以及它非中心化、非英雄化和渎圣化的价值取向,上网者在排除了社会角色的‘面具焦虑以后,尽可以扮演自己想扮演的任何角色,实现平日里实现不了的愿望,说自己想说的任何话语,而不必顾及自己的公众形象、文学的‘载道功能和作品的艺术承担。”[3]网络文学作为“新世纪文学”的一支主力军,已经消解了文学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中的经典内涵。现实“世界”的真实被网络虚拟化,“作者”从专业人士的唯一性走向普通大众的群体性,“作品”从自足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读者”从被动接受者走向了主动参与者。网络文学的这种虚拟性和不确定性,正是“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特征。网络文学的特点也恰恰暴露了它的缺陷,大众文学只有走与精英文学、主流意识文学相互借鉴的途径,才能推动新世纪文学的发展。
四、大众文化背景下新世纪文学的具体发展方向
(一)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在互联网上共存
随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不断融合,未来的网络文学阵营中将形成“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两大体系:一种是精英文学,即以部分超级和高级网络写手以及专业作家为创作主体、并有网络编辑和出版机构介入的网络精英文化体系;另一种是大众文学,即以广大网民为创作主体、以网络高度的开放性和自由度为依托,形成大家都可参与写作的自由的文学体系。而这两种文学形态将在网络上相互依存,并行不悖。
在网络精英文学的运行体系中,传统媒体的运行机制将被借鉴到网络媒体中来。如现有的编辑审查制度、作品付酬制度、版权法律保护等机制,都会在网络媒体的实际操作中出现,并逐步加以完善。在一套完整可行的机制建立之后,网络上将重新建构起类似传统媒体的精英文学。随着网络精英文学体系的建立,网络写手和传统作家之间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并会最终消失。
(二)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互相借鉴,共同发展
尽管网络文学改变了传统文学的创作方式、交流方式、传播方式,同时网络本身也颠覆了整个社会的生活方式,给大众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将随时间的推移而更深刻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这一切,都丝毫改变不了文学的本质。因为不是一切的“创作”都具有文学品位的。如果像网络文学那样,每一次的写作都可以进入网络,那也只能算作是一种交流,不一定算是文学作品。尽管网络文学给跨世纪的中国文学带来不少新鲜的空气,但它目前还处在自发、随意的创始过程中,还难以与传统的纸上文学相抗衡,多数作品在艺术上和思想深度上还远未成熟。就连对网络文学情有独钟的陈村也说,许多网络写手的作品“都离伟大的文学较远”[4]。文学不论以哪种形式在社会上流通,关键要看作品本身的质量。无论从作者队伍的文学素养和作品的艺术价值来说,网络文学都有很长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吴秀明.在“边缘化”的路途上——论世纪之交精英文学的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l).
[2]孙盛涛.数字化语境中的文学策略[J].东方论坛,2003,(2).
[3]欧阳友权.网络艺术的后审美范式[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1).
[4] 汤白露.陈村眼中的网络文学[N].信息产业报, 2000,(5)
(作者简介:索邦理,河池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