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艺术特色比较
2009-03-15贺忠罗筑婧
贺 忠 罗筑婧
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探讨《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这两部经典戏剧的异同很有意义。关于“悲剧”的定义,众说纷纭,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从这个意义上说,莎士比亚笔下这对擦肩而过的苦命鸳鸯,显然比王实甫笔下这对终成眷属的双飞燕更具悲剧精神,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虽然历经坎坷,毕竟没有用鲜血浸透的爱情来得永恒持久,用死亡宣泄的情感来得震撼。王国维先生有言:“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也。”[1]大概就是此义吧。
一、情节与人物
王季思先生读《西厢记》,有“少年得闺房之乐,中年得朋友之欢”的感叹。从这个角度思考,我们对《西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会有新的感受,《罗密欧与朱丽叶》可比少年之爱,而《西厢记》虽不是中年之爱,却也算是少年向中年过度的类型,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青春冲动与《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生的缠绵悱恻有很大区别,其结局是悲剧还是喜剧也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从“情节”和“故事”上来讲,两部作品可以比较之处很多,都是情节发展的轻重缓急安排合理之佳作。在戏剧演出中,仅有的一两个舞台时间去发展情节,观众很少有机会再重温剧情,为了在有限的时限之内抓住戏剧的情节,作家必须保证戏剧的情节足够简单清楚。这就意味着戏剧不能陷入次要情节和复杂情节的泥沼中。于是,剧作家总是限制一部戏中人物的数量,角色要尽量少,情节要尽量简单。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在主故事以外还有一两个副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却是例外,没有其他情节交织掩映,是一个单纯爱情故事,甚至也没有莎翁惯用的丑角穿插其中,故事虽然单纯,却颇有曲折。
情节需要相对简单和清楚,《罗密欧与朱丽叶》该剧的主要剧情以情人离别及睡药为中心的浪漫故事,但在此之前,两个爱人的家族间已经结下了宿仇。《西厢记》里,主要情节是月下西厢相会,在此之前发生的崔莺莺父亲之死,对于张生来说并无直接关系,人物也并不多。如果情节只是一个长而连续的故事的一部分,角色看起来更像是被那些他们不能控制的力量任意摆布着。另一方面,如果情节和故事相对平衡,角色将会有更多的自由去选择和改变他自己的命运。举例来说,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只有一个事件,也是最终事件,即是一个世代相残的家族仇杀的故事。罗密欧和朱丽叶因此象星星一样闪过天际,他们的死亡为整个事件画上了句号。不管他们怎么努力,总是不能逆转他们的家族仇杀的宿命。
再看《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莎士比亚没有像在《哈姆雷特》中安排一个福斯塔夫那样,也塑造一个语言行动充满了幽默趣味的人,但故事并未因此失彩。我们发现,在《西厢记》中,红娘的出现是一种绝妙的安排,打破了沉闷,其充满智慧的语言常常带有一丝调皮,天真可爱,舞台演绎时甚至有超越主角的情况出现。相同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持二人秘密婚礼的劳伦斯神父,与《西厢记》中的红娘,都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让这两对情侣能够互诉衷肠。不同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之死给观众带来一种震动,远比《西厢记》最后大团圆结局带来的喜悦更具冲击力。
二、毕竟青春最可爱
如果从情节上说二者都具有戏剧所必备的简洁性,换句话说,简单就是一种美,但仅仅是简单那就会变成简陋。那么,是什么复杂的因素使得两部作品深受观众欢迎,在舞台上历经不衰呢?比较莎翁和王实甫的这两部作品,作者都没有把主人公的形貌作为爱情的基础,而是走了心灵的互相接近与吸引的道路,不管是朱丽叶也好,还是崔莺莺也好,心灵或者性格之美,不仅是吸引男主角的法宝,也是戏剧本身长久不衰的原因,任何形式的外貌描写都不足以永葆简单情节的戏剧魅力。
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涌动着青春的气息,这部悲剧是以二人热情如火的一见钟情开始的,大部分得剧情都充满了青春浪漫的氛围,结局的悲伤除外。罗密欧很痴情,情感也很单纯,也是一个理想的追求者,对于女人的追求是他对爱的渴望的真切表达。相比之下,十四岁的朱丽叶更是年轻而富有朝气,具有冲动的性格。二人的性格特征如此的相合,使观众不由得想让上天促成这对美好的爱人。在这部戏中,不仅主角充满了活力,就如年老的卡帕莱特和乳母都有一颗与年龄不相称的童心。悲剧主人公有坚强的性格与命运作不屈的搏斗,最终得到幸福,或者被命运所击倒,都能达到悲剧的最高境界,但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让人陷入了愚蠢父母所制造的似乎也不可能停滞的家族恩怨中,就像美国西部的那些为了谁也记不清楚的原因杀来杀去的家族一样。但这种气氛在中国古典戏剧中很少出现,甚至在其他的文学形式中都少有其例。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同的是,在《西厢记》的对白中,人物常常有以一种调侃的语气互相戏弄,活跃了舞台气氛,凸显了人物的性格,这与莎翁的许多剧本一样,给观众一种轻松的阅读或观赏心态,不过,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反倒没有设计这样喜剧情景,这是很特别的。
三、“大说词”
戏剧不同于小说和大部分诗歌之处主要在于,戏剧是用来表演的。有的观点甚至认为,一部戏剧在上演之前都仍是未竟之作,就像著名的评论家Bernard Beckerman说的那样,“剧本只是骨架,表演使之成为血肉之躯”。[2]具体来说,尽管戏剧可以只通过动作就与观众交流,不借助对话,比如哑剧,但这些饱含着冲突元素的动作未必能为观众所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最为重要而且也是最不可或缺的手段就是人物间的对话。于是,戏剧每一个精心打造的词语都推动着情节的逐步发展。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不是莎翁很成熟的作品,但却是莎氏问世的第一部伟大的作品。从戏剧语言上来说,这部戏剧并不能超越莎翁的其他作品,至少没有明显的优势,但这部作品中所推动的浪漫主义却是他作望尘莫及的。如果莎士比亚最终满足了观众那些让二人鸳鸯双飞的期待,那么,世界就将失去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都还有些遗憾的话,那就是其中没有对于一部经典戏剧的点睛之笔——“大说词”,让人稍觉不足。
在一部经典戏剧中,常有一些言语或部分对白对发展主题有特殊作用。这就是说,它们比其他的对白都要长得多,而且更强烈地表现了主题。很遗憾,我们在经典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却找不到此类经典的台词,尽管《罗密欧与朱丽叶》不失莎翁一贯的典雅与幽默,而《西厢记》也因其清词丽曲被观众所喜爱。在西方经典戏剧中,经典台词常常比戏剧作品本身更有名,如《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生存还是死亡)”就是这其例,不仅具备字面的形式美,更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戏剧中,我们难找到与之对等的情况。虽然中国古典作家很多都是很好的诗人,但是在他们的戏剧中,难找出这样感天动地的经典台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在白朴的《梧桐雨》、洪升的《长生殿》中都可看出作家并未自创伟词,成为人所悉知的经典台词。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诗学[M].陈中梅译.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6,142.
[2]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5,215.
[3]王实甫,王季思.集评校注西厢记[M].张人和集
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
(作者简介:贺忠,贵阳学院副教授,博士;罗筑娟,贵阳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