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中制约称谓语使用的语境因素

2009-03-15廖颂举

飞天 2009年18期
关键词:屠户范进儒林外史

常言道:“‘一句话,百样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说的就是适应特定的语言环境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说得更贴切、恰当,达到适切呢?充分注意交际对象、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语境因素是达此目的的前提条件。《儒林外史》中谈话者双方的身份地位,谈话双方与谈话涉及对象之间的关系,交际场合的不同,说话者的动机态度,小说的艺术手法等等,都对称谓语的选择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一、谈话双方的身份地位决定双方在社交场合的称呼

人际间的阶级和社会地位、人的身份仍是社交场合称呼的主要依据,说话者和听话者的权势关系明显制约着称谓语的选择。权势不仅涉及社会、政治、经济地位,也涉及亲属关系。

如“邹三道:‘自少老爷们都进京之后,小的老子看着坟山,着实兴旺,门口又置了几块田地,那旧房子就不够住了,我家就另买了房子搬到东村,那房子让于小的叔子住。后来小的家弟兄几个又娶了亲,东村房子,只够大哥、大嫂子,二哥、二嫂子住。”邹三为三公子家看坟的佣人,在社会上属于下层劳动人民,因此在说话用词上不像三公子等士大夫、知识分子或乡绅阶层用语上注意文雅,而是显得较为粗俗。故邹三对三公子称自己长辈亲属或同辈亲属中的年长者时不在亲属称谓语前加“家”字,而是用一些较为粗俗的口语化的称谓方式。邹三对三公子称自己的父亲不用“家父”等称谓方式,而称“老子”,称叔父不说“家叔”而称“叔子”,称兄长不说“家兄”,而说“大哥”“二哥”等。这些都体现了人际间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地位、人的身份等在社交场合上对称谓语选择的影响。同样谈话双方某一方社会地位、身份一旦发生变化,另一方对他的称呼也会发生变化。《儒林外史》中随着范进由“童生”身份变为“秀才”进而“中举”一系列社会地位、身份的变化,书中对他的称呼也由称呼“范进”到称呼“范举人”又到称呼“范学道”等,而不断发生变化。

二、谈话双方与谈话涉及者之间的关系决定社交场合的称呼

谈话双方与谈话涉及者之间的关系也制约着称谓语的选择。比如士大夫阶层对人称自己的兄长要称“家兄”,称弟弟却不能称“家弟”反而应称“舍弟”,称呼别人的弟弟则称“令弟”。称自己的儿子却应称“小儿”而不能称“舍儿”。相反称他人之子则称“令郎”。因为“家”一般用于指说话者对人称自己的长辈亲属或平辈中的年长者,而“舍”字则用于对人称比自己年龄小的平辈亲属。“令”则用于表示对对方亲属的一种尊敬之称,也可用于称对方的亲戚。“令”字即可用于尊称长辈,亦可用于平辈之间,甚至还可敬称他人晚辈亲属。如严监生对王仁称自己的兄长严贡生“家兄”,王德面对严贡生称严贡生的弟弟严监生“令弟”,余大先生对虞华轩称自己的兄弟余二先生“舍弟”,不称“家弟”,蘧太守对娄三公子和娄四公子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而向知府称鲍文卿的儿子“令郎”而不能称“小儿”。这些都是由于谈话双方和谈话涉及对象的关系不同,因此对被指称者的称呼也不同,从而选择了不同的称谓语。

三、交际场合的不同制约着称谓语的使用

《儒林外史》中说话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下,会选择不同的称谓语来表示对被指称者的称呼。例如严致和吩咐小厮时称自己的妻子为“奶奶”,称自己妻子的兄弟为“舅爷”。而当严致和面对自己妻子的兄弟时就称其为“老舅”。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严致和面对小厮、丫鬟们称自己的妻子和妻子的兄弟时选择了和丫鬟们同样的称谓语,这是就小厮、丫鬟们的身份地位以及与被指称者的关系而言的,此时是为了突出被指称者与听话者身份地位的悬殊。因此交际场合的不同同样制约着称谓语的使用。

四、小说的艺术手法影响着称谓语的使用

《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或用强烈的对比展示人物行为前后的矛盾,给予辛辣的讽刺,如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表现的市侩嘴脸,作者嘻笑怒骂,极尽讽刺之能事。而该小说的讽刺手法在称谓语的使用上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同样制约着称谓语的使用。

比如胡屠户道:“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可见胡屠户在范进未中举之前,骂范进是“现世宝”,称呼用的是“詈称”。 而当范进中了举人之后,胡屠户对其称呼转变为“贤婿老爷”。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贤婿老爷”这种称谓方式是由“贤婿”和“老爷”这两个表示尊敬的称谓语叠加而成的。胡屠户作为范进的岳父,称呼他“贤婿”是在情理之中的。但胡屠户作为范进的长辈亲属,竟然不伦不类地称其“贤婿老爷”。作者在文章中通过胡屠户对范进由“詈称”到“尊称”甚至采用“尊称叠加”这种称谓方式的变化进行对比,来揭示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市侩嘴脸,从而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

五、说话者当时的态度、动机影响称谓语的选择

不仅身份地位影响称谓语的使用,就是在身份地位一定的情况下,说话者对听话者或被指称者的态度,说话者的动机、当时的心理状态也制约着说话者对称谓语的选择。如“太老爷”本是对州府长官的尊称。《儒林外史》中的黄梦统是一位无权无势的贫民百姓,作为身份地位卑微的他,一方面有一种惧怕做官者的心理,另一方面为了达到让知县替他作主,惩治横行乡里、欺负百姓的恶绅严贡生的目的,所以故意抬高知县的地位,用本来称呼州府的称呼用于称呼比州府官阶低的知县“太老爷”。再如“奶奶”是对官绅之妻的称呼,因此作妾的永远只能称“新娘”,不能称“奶奶”,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要低于“奶奶”。但当严贡生看到由妾扶正的赵新娘,给自己送来了“簇新的两套缎子衣服,齐臻臻的二百两银子”时,满心欢喜,因此对赵新娘的称呼用了个“二奶奶”。可当严贡生产生了想霸占弟弟严监生的房子的心理动机时,他又不承认赵新娘是“奶奶”,又用“新娘”来称呼她,说“赵新娘是没有儿女的,二相公只认得她是父妾”,“ 二相公称呼她‘新娘;她叫二相公、二娘是‘二爷、‘二奶奶”,其目的是想尽量降低赵氏在家中的地位,以实现霸占弟弟房子的不良企图。由此可见,说话者的态度、心理、动机等也制约着说话者对称谓语的选择。

总之,语言的使用是要受到语境因素制约的,称谓语也不例外。不同的称谓预设不同的交际目的,表达不同的话题焦点。称谓语的选择受具体交际对象,表达内容、感情、色彩以及表达效果等因素的制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区域性、变异性和社会性。《儒林外史》中的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指示词,也从侧面反映了说话者、听话者或被指称者的社会地位、社会面貌、心理状态、动机等等一些社会指示信息。透过诸多的称谓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在精神、文化、崇尚、趣味、习惯等诸方面的一些倾向。

【参考文献】

[1]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何自然.语用学教程[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廖颂举,临沂师范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屠户范进儒林外史
月夜下的逆袭
范进中彩
《狼》的寄托
单宝塔诗
《范进中举》缩写
张屠户
《儒林外史》中的家庭伦理理想论析
从《儒林外史》来看明清科举制度
《儒林外史》中“土仪”一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