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的艺术特征与价值
2009-03-15覃乃军
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多样,民间传统的歌曲演唱历史悠久。由于地域、语言、生活方式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民间传统歌曲按照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表演。如壮族、维吾尔族等各有本民族的声腔特点,南北方的特点明显各异,这种鲜明的民族民间歌曲演唱的风格和特色是其他民族或地方所替代不了的。就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而言,各民族民间歌曲的演唱种类繁多,类型和风格五花八门,其中以说唱唱法、戏曲唱法、民歌新唱法等为主要代表。它包括各声种和唱法的流派、风格、个性等。我国民族民间传统的声乐演唱艺术的诸多形式,运用的都是民族的语言,反映的都是民族的感情,体现的都是民族的音乐风格,渗透的都是民族的审美观。由此可见,不同民族民间的演唱流派和风格各有差异,主要在于其声型的划分、语言规律和润腔技法的不同。因此,在声音、情感、表演、神气等方面各具特色,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色彩和韵味奇特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民族民间歌曲的艺术情绪和审美价值。
声音是每个歌唱者最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工具,有了好的声音才能有好的演唱。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艺术欣赏水平逐步提高,民族声乐演唱不断发展,走向更高的艺术殿堂,走向世界。如著名歌唱家宋祖英、谭晶、王莹等先后在世界音乐之都——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举办个人独唱音乐会,把美妙的民族民间歌曲传播给世界各地。
经过几十年声乐学习和舞台演唱的经验证明,科学合理地运用好呼吸环节是解放声音最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获得最美声音的必经途径。而就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而言,采用胸腹联合呼吸方法是比较先进科学的。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全面地调动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腹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胸腹联合呼吸能使气息容量大、控制力强、有节制,并对呼吸的强弱进行调节;有很明显的呼吸支持点,使音域扩大,保持声带富于弹性和运动过程中的平衡;声门挡气力量较大,张力和功能性强,能够全面系统地发挥声音的共鸣作用,使歌唱者的声音清晰、明亮、甜美、音色丰富。同时,根据各地区的民族特征,把字、腔、情等随着歌曲演唱情感需要,不断调整和运用嗓音,使之能用于刚柔、强弱、高低、快慢、松紧等灵活变化的技巧与能力,完整地发挥最佳的发声技巧。
情感是歌曲演唱表演的重要手段,要求歌唱者全身心投入来演唱,通过声音把歌曲的内容和丰富的思想感情真实地传达给观众。演唱者首先要了解歌曲的民族地域、历史背景,分析其结构形式,深刻理解歌曲的思想内涵,在这些基础上选择与其相吻合的演唱表演手段。如运用声音上的高低、强弱、快慢、刚柔、放收对比,运用语言上的语气、语调和唱腔上的旋律、节奏、调式调性的变化来表达和展示歌曲演唱中所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境界,做到由情而起、依情而唱、情至而终。声情并茂就是要正确地处理好“情感”与“声音”的关系。古人云:“审情度理,全在心领神会。”“声者发于情,情动而辞发”,均说到先有情后有发声,以情带声,情动之后才能放开喉咙歌唱。只有唱情才能动听,只有唱情才能给人以“同声相应、同气共求”的真情实感,使人“情通”而“神往”,共同进入“出神入化”的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咬(吐)字是歌曲演唱的重要因素。以情唱字,以字行腔,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是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艺术的突出特点。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艺术实践体会,要把字咬正,唱准确,吐清楚,唱出浓郁的民族韵味、民族风格,就必须要掌握以下几点:一是歌唱时要注意语音声韵的差别。其主要表现在发音位置有不同的着力点和不同的声韵。声母发音的着力点在唇、齿、舌、牙、喉等五个部位。所谓“着力”是指一个字发音全过程的焦点,强调着力点是要使发出来的字轮廓准确又清晰。二是歌唱时咬(吐)字要比说话更富于夸张。口腔、喉咙等发音器官的动作要比平时说话大得多,歌唱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共鸣效果,要把喉咙“打开”,形成较为稳定的口形,并根据歌曲中咬(吐)字的要求随时变化口形。三是歌唱时吐字要比说话更强化。要做到字音均衡夸大、铿锵有力。必须对字音结构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细化,以此来达到整个字音的均衡。例如“黄”字汉语拼音为“huang”,可分为两个音节hu(胡)、ang(昂)或三个音节h(喝)、u(乌)、ang(昂)。在唱“黄”字时,要把字头、字腹、字尾(h、u、ang)三个部分加以强化、夸大。而且要对字的各个细部都要均衡细化,避免重此轻彼而导致面目全非,使之夸大后仍保持字音准确、协调、完整,字义清楚、正确。此外,汉字中有完整结构字和不完整结构字两种。在字与字相连接时就要视情况而定,使首尾相连接,既浅析又连贯,每个字都要唱得环环相连,如串珠一般。这就是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艺术独具一格的特色。
韵味是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艺术的精髓,没有韵味就完全丧失民族民间歌曲的灵魂。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是从传统戏曲演唱方法当中挖掘、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以声拖腔,以字行腔,以情润腔,润而生味是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艺术必须运用的特殊技巧。在唱腔运行时根据需要而运用各种不同的连与断的方法,比如采用揉连音、荡连音、顿连音等连音演唱,使得演唱曲折回环;采用口断腔、抽气断腔、泣音断腔、哈音断腔等断腔的技巧对唱腔作艺术处理,给人以圆中有方,柔中带刚的特殊感受;采用倚音、滑音,使得歌声有浓有淡;采用强弱、轻重、大小、收放变化,使得歌声更加圆润;采用提音、鼻音、虚气音等音色变化,使唱腔有明有暗。对于演唱难度大、技巧高的民族民间歌曲,运用多种板式和速度的转换变化的润腔方法以及高音区微升降等润腔技巧,使之得到润饰和美化,达到锦上添花和感人至深的最佳效果。我们在学习和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同时,要坚持挖掘和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演唱方法,走中西结合道路,唱出我们民族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韵味。
表演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演唱艺术,不仅仅重视歌唱者的演唱本身,而且同样重视歌唱者的表演,重视歌唱与表演的完美统一。我国民族民间声乐演唱形式,在多数情况下都是歌、舞、乐交织在一起的,以载歌载舞的方式进行表演。要使每一个声乐作品充满活力和色彩,完美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借助表演从而获得更美妙的歌唱效果。我国民族民间歌曲早就形成了诗、歌、舞相结合的传统,吸收了说唱艺术、戏曲表演“唱念做打舞”与“手、眼、身法、步法”相结合的精髓。在处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不仅追求外在的形似,而且极力追求内在本质上的神似。而演唱的表演一般注意眼神、手势、形体的协调配合,要求动作准确到位,恰如其分,使声音与演唱统一、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舞蹈性、程式性、夸张性、虚拟性的表演特色,从而创造出极其完美的艺术形象。
神气即精神气质,是一种可见而不可及、可感而不可言的朦胧感觉。它是演员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在歌曲二度创作前和创作过程中所必备的素质,它是蕴含在歌唱者心灵深处的特殊民族情感,是对民族神韵美德心理感应在精神上的敏锐反应,是内在的民族美感的外部表现。因此,演唱者要做到姿态中见精神,气质中见神韵,观众透过演唱者在演唱时面、目、体、态等,感悟到内心世界中亲切真挚的民族情怀和回味无穷的民族神韵。
由此可见,传统的民族民间声乐演唱艺术对字、音、神等有过详细的分析,四呼、五音、十三辙、四声等演唱方法均有论述。歌唱艺术是语言的升华、夸张和延伸。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美的声音概念和习惯,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感情的方式,符合本民族的审美观念。因此,加强民族语言修养、研究民族语言特点都是唱好民歌的重要环节。演唱者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或二度创造,在学习和探索祖先留下的声乐理论的同时,结合实践经验,努力理解民族感情、民族审美的内涵,系统地掌握民族民间歌曲演唱方法,使大家认识到民族民间歌曲演唱同样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族性,有着较强的科学哲理和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刘承华.中国音乐的神韵[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覃乃军,广西师范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