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相杂 新旧相交

2009-03-15窦文良

飞天 2009年14期

丘逢甲(1864—1912),是台湾地方史上、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颇具特色和典型意义的杰出人物。他既是爱国抗日的实践者,又是诗人、教育家。在台湾,高举抗倭保土、反割台、反占领的爱乡爱国大旗;在大陆海阳积极兴办教育,培养复兴民族的青年,支持戊戌变法和民主革命。作为爱国诗人,现存诗歌近两千首,主要保存在《岭云海日楼诗钞》和《柏庄诗草》中。

“东宁才子”有大志

丘逢甲,小名萧渊,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蜇仙,又号蜇庵、仲阏。内渡后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后改名“仓海”,世称“仓海先生”,原籍广东潮州府镇平县(今焦岭)。

丘逢甲的父亲丘龙章学识渊博,忠厚谦和,关心国事民情,热心桑梓教育。丘逢甲出生那年恰逢甲子年,故而命名为逢甲。14岁应童子试,一举成名,成为台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秀才,时任福建巡抚兼学台的丁日昌赠他刻有“东宁才子”的石印一方,以示褒奖。得到“东宁才子”美誉。1888年,丘逢甲24岁,赴福州应乡试,得中第31名举人。第二年赴北京应会试,得中进士,“光绪乙丑科会试中进士,引见后,以主事用,签分工部学习,到部后,乞假回台”[2]。决定献身文化事业。进士及第后,他曾赋诗云:“每饭未曾忘竹帛,放将科第作功名”。可见他志在事业,而非功名。

讲新学、练兵自卫

1890年起,丘逢甲应邀主讲台中府衡文书院、台南府罗山书院、嘉义县崇文书院。三处往来,虽极辛苦,但乐此不倦。此时,他以应试的八股文章无补实用,转而注意西方学说及经世致用之学。他所讲的内容不再重视科举文章的讲习,而将讲学重心放在中外历史及科学新知,劝导学生多读报章,以了解时局,扩大知识领域,走教育革新之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大败,台澎岌岌可危。当中日战事初起,他即有所警觉,指出:“天下自此多事矣,日人野心勃勃,久垂涎此地,彼讵能恝置之乎?”他立即召集乡民成立自卫组织,加紧军事训练以备战争。他审时度势,再三告诫乡民:“吾台孤悬海外,去朝廷远,不啻瓯脱,朝廷之爱吾台,曷若吾台民之自爱,官兵又不尽足恃,一旦发生不测,朝廷遑能顾,惟吾台人自为战,家自为守耳,否则祸至无日,祖宗庐墓之地,掷诸无何有之乡,吾侪其何以为家耶”[3]。

日本占领台湾初,唐景崧和刘永福素来不和,难于一致对外。丘逢甲为二人调解无效,只得率义军守台中,以为南北策应。他拒绝部下的撤退请求,率义兵在新竹、嘉义一带阻击日军。经20余日血战,直到最后弹尽援绝,丘逢甲愤欲自杀殉台,被副将拦救。丘逢甲不得已撤到福建泉州。丘逢甲心力交瘁,急火攻心,大病一场。后来转赴广东汕头,途中有诗曰:“抱江城郭夕阳红,百口初还五岭东。 关吏钓鳌疑海客,舟人驱鳄话文公。九秋急景传风鹤,万里愁痕过雪鸿。独倚柁楼无限恨,故山回首乱云中。”

软弱无能的清廷割让了台湾,丘逢甲以在籍士绅身份率数千人上书朝廷力争。血书“抗倭守土”。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后,丘逢甲有“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感叹!

创新式学堂,诗书壮志未酬

内渡大陆后,丘逢甲回到广东海阳县(今潮州市)隐居。1897年,丘逢甲应聘到韩山书院讲学。第二年,在潮州任潮阳东山书院教习,兼在澄海景韩书院讲学。翌年冬,在潮州自行创办文学东堂,教导学生研习维新理论。后来丘逢甲在汕头设立岭东同文学堂,面向社会普遍招生,这是粤东设立学校的首创之举。他亲自主持讲授,宣讲维新、革命理论,很受欢迎,有志强国富民青年纷纷前来。后来参加辛亥革命的岭东义士,多在这一学堂学习过。

面对国破家亡,故土沦丧,爱国志士丘逢甲虽避居乡间,仍念念不忘台湾的光复。他自称为台湾遗民,家里门楣上挂有“念台”匾额,改居室为“念台精舍”,把儿子丘琼改名为丘念台。写出了代表作《春愁》:“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整首诗是诗人血和泪的控诉,体现了诗人强烈爱国心和念台情,抒发了诗人对台湾沧陷的悲愤不平和渴望光复家园和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诗中情感真切,忧郁悲伤,愁苦愤懑,读后使人感伤激愤,回肠荡气,久久不能忘怀。诗人在诗中所饱含的强烈爱台之情和表现出来的那种悲壮苍凉、雄健豪迈之气极易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离台诗》是爱国诗篇中最具激情、最有感染力的一组诗。1895年7月25日夜,丘逢甲率义军抗日血战失败,内渡前夕,在台中大雅乡上枫村私塾题《离台诗》六首,其一:“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4]作者对清廷宰相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割让台湾强烈不满,对自己率领孤军抗日失败,无力回天极感悲愤。如今无奈乘舟内渡,只能伤心地回望沦陷的破碎河山! 其二:“卷土重来未可知,江山亦要伟人持。成名竖子知多少,海上谁来建义旗?”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心境。

办教育、倡维新、助革命

1902年,丘逢甲回到广州,在省城发展教育,鼓励有志青年走出国门赴西洋及东洋留学。当时仅岭东一地赴日本留学者多达数十人,开国人留学风气之先。1904年,丘逢甲返回故乡镇平(今焦岭)创办镇平师范学堂。翌年,又在员山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培养闽、赣、粤三省地方小学师资。同年夏,丘逢甲应聘出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及广州府中学堂监督。1908年被广东教育界推选为广东教育会会长,同时还被推为中国同盟会岭东盟主。

1909年,广东咨议局成立,丘逢甲当选为副局长,并受聘两广方言学堂监督。他以教育为掩护,支持革命党人朱执信、邹鲁、姚雨平等人的革命活动。

丘逢甲诗歌中表达了统一祖国主张的愿望和主张。每逢中秋,他都要仰望圆月而生“山河终统一”的思想。他在《羊城中秋》中写道:“重完破碎山河影,与结光明世界缘。”

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丘逢甲十分赞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他曾多次高兴地对亲友表示:“三民主义,很好!这是我一生的志向啊!我曾想在台湾实行民主共和,不幸失败了。如果我国能实施民主、民治、民享,我能亲眼看到这理想实现的话,那么死也瞑目了!”

临时政府成立后,丘逢甲回到广东家乡,终因多年奔走国事,积劳成疾,他在南京开会期间肺病复发,口吐鲜血,不得不告假南归。从此卧病不起,于1912年2月25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年仅49岁。临终前叮嘱家人:遗言葬须南向。曰:“吾不忘台湾也。”及葬,执绋而哭者数千人。台湾遗民之在广州者,哭之尤恸。既哭而复挽之曰:“忆当年祸水滔天,空拚九死余生,只手难支新建国。痛今日大星坠地,祗剩二三遗老,北面同哭故将军。”

纵观丘逢甲的其人其诗,可谓古今相杂,新旧相交。内渡前,他因为诗写得好,被誉为“古诗手”。内渡后,其思想和政治立场由变法维新到支持革命,诗作中也开始出现一些新名词、新思想。虽然他并没有鲜明地提出支持“诗界革新”,但却自觉地实行这“我手写我口”的原则,因此被梁启超称之为“诗界革命之巨子”。

【参考文献】

[1]徐博东,黄志平.丘逢甲传[M].北京:时事出版社,1987.

[2] 谭钟麟.走丘逢甲呈请归籍片.转引自汪叔子:岭南文史,1998,(1).

[3]黄志平.丘逢甲集[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江瑔.岭云海日楼诗钞·丘仓海传[J].台湾风物,第9卷4期.

(作者简介:窦文良,保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