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支农另辟
2009-03-14沈辉陈启徐康
沈 辉 陈 启 徐 康
[摘 要]从“三农”问题到新农村建设,农村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在各种参与农村建设的力量中有一个很为人们关注的群体,那就是大学生。如今,大学生支农已经成为了一种国家积极倡导的行动。当然,大学生支农与农村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慢慢梳理。面对当今的大学生支农热,笔者做了些简单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 支农
一、大学生支农的现时意义
大学生支农主要包括,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支农志愿者(支教、支医、支农、扶贫等)、大学生社团的“三农”社会实践(支农调研、“三农”宣讲、法律下乡等)等形式。当然,主要还是些在国家推动下的支农活动。
由于这些活动推行不久,所以其效果仍旧不是很明显。但无论是学者,官员还是学生及家长对现在的大学生支农的意义都有各自的认识。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曾言,支农是希望大学生对农村的关注能持续一生;一位大学生支农组织者刘老石认为,大学生是农村的精神扶贫者,大学生支农将为农村的精神建设增添活力;曾任村官的“三农”问题学者李昌平则认为,大学生支农可以解决“三农”问题。笔者以为,就“意义”而言,对社会、国家的意义绝不能被忽视。
第一,支农给予了大学生现实或理想上的收获,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
志愿者杨倩茹觉得,当初她选择支农是因为一种带有社会责任感的激情。经过一年的生活,这种激情渐渐被内化。今后,她“会沉静下来做事情,而不是像以前‘总是冲动地去战斗” 。[1]志愿者丁华明一直自认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当在农村推行有机农业时,他才切实的体会到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成本是多么昂贵,理想的实现是需要付出多么大的代价。志愿者白亚丽提及支农的收获时笑称,这种选择真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喜好,而是一种年轻人了解社会、增强责任感的一种最好的方式。[2]支农的意义就是要唤醒人的一种奉献精神、一种奋斗精神,从而在现实和理想中收获自我。
从社会层面来看,大学生支农不仅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还转移了就业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国家适时的呼吁和鼓励大学生下乡支农,是对于就业压力的最直接缓解。大学生支农的期限一般较长,支教为两年,村官则为三年,大学生选择了支农就可以延后就业的时间,缓解就业压力的过分集中,还无形中缩短了劳动力的就业年限(支农学生相对就业较晚,但同样60或55退休)。这些从经济学上讲对国家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第二,大学生支农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新鲜的思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知道了社会对他们的关注。
支农对农村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显性影响主要集中在:第一,给农村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知识;第二,给农村的村政建设带来了新鲜的管理方法和视角;第三,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将市场经济的理念引入农村,将先进的管理方法带到农村;等等。相比之下,大学生支农对农村的隐性意义显得更重要,就是对农民的一种精神启蒙。
笔者认为,解决农村问题不仅仅在于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著名文化研究学者王晓明先生曾撰文指出,“三农”问题并不仅仅是来自于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变化,它更是最近二十年来文化变化的一个结果。所以,“新乡村建设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促进农民的精神自立。这些都是基于对农民贫困原因深层次的思考得出的结论。
在工业化浪潮席卷全中国的今天,失去了自信的农民不再有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一旦遭遇困难,理所当然地就把责任推给了政府、推给了社会。而基层的政府面对如此巨大的要求根本无能为力,所能做的也只是一些物质援助。然而,这种单纯的物质扶贫的主导思想是错误的,忽视了对农民本身精神成长的培育。人们往往把政府当成了扶贫的主体,其实农民才是脱贫致富的主体。农村的信息闭塞,缺少外部信息的流入,外部的较先进的文明对于农村的辐射作用较小。农民的精神世界仍旧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加之缺乏外部精神的支持,农民的精神世界出现饥荒的现象,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变革。
大学生恰好可以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和精神启蒙的载体,为农民的精神成长贡献力量。这种精神启蒙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是通过与农村发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来促进农村各方面的协调发展。[3] “扶人先扶志”,文化生活的开展能够让农民之间产生凝聚力,在农村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等等,从而最终促成农民精神的良性成长。
二、大学生支农关乎民族未来
笔者认为,历史的启示是大学生支农意义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历史便无所谓未来。社科院研究员梁华表示,“大学生支农”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解决城市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的能力和关注农村的热情上,也不仅仅在于向农村输送新鲜的血液,发展农村经济上,而是“关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和整个民族未来的发展”。
今天我们好像已经走到了某一个阶段,就是全世界都在说中国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世界的中心。我们的工业,我们的资本,我们各方面好像都已经变得很进步,但是就在我们都在欢呼的时候,我们同时看到了很多这个进程本身内在的问题。主流在谈“三农”问题的时候,往往把它作为现代化里面一个消极的、负面的问题看待,站在“现代化”的高处,不自觉地俯视落在后边的、被看成是无知的顺民,或是刁蛮的暴民。[4]我们只能把农民想象成一个落后群体,简单使用二分法,就是现代传统,进步落后。然后就想用一整套的、根本的解决方法去处理问题。即使我们不是位高权重,也会想象自己在统治全国、统治世界的位置上“救国救民”。
这是怎么了?因为,我们一直保有一种所谓的“精英”的逻辑。作为知识分子所接受的是一种霸权的西方中心的现代化论述。作为知识分子,用来分析社会的角度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一整套思想的、思考的逻辑。
而大学生这一群体,社会中的佼佼者,可能是将来社会的精英。他们有着怎样的逻辑,怎样的视角关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支农,可以让大学生们扬弃“精英”立场,采纳庶民的角度来看问题,将自以为是的这样一种精英立场所带有的封闭性打开。无所谓全开放,但是至少能看到自己的局限,不会以一种我们已经掌握了真理的态度,以这种资格、这种高度来提出关于“三农”问题怎么解决。因为,农村的问题真正的答案仍旧在农村。大学生支农,有利于塑造一种健康的人才观以及一种健康的社会观,这些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新农村的建设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意义更大。
大学生支农不仅仅是一种农村的建设行动,更是我们可以积极采取的一种视角,一种立场。这个立场让作为城市人、作为知识分子、作为现代人的“天之骄子”,看到我们所扮演的是什么样的角色。所以,大学生支农关乎民族未来,关乎所有人,不简单的只是一个农民问题、一个大学生问题。让大学生支农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非同寻常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倪伟,精神生活的贫困[J]天涯,2006(5)
[2]方丹敏,王平,自我历练 精神扶贫[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4(6)
[3]党国英,大学生到农村中去能做什么[J]中国社会导刊,2005(17)
[4]周争艳,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