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世与入世的动态失衡
2009-03-14高寒
高 寒
[摘 要]李白的人生遭际之所以以曲折复杂著称于世,其根源在于他思想和性格构成的复杂。本文试对李白的思想性格构成之诸方面进行归类分析,欲以明了造成太白先生人生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李白 人生 思想 悲剧
作者简介:高寒(1972-),男,甘肃省定西市。现供职于甘肃省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文学学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对于李白性格的研究,自1949-2006年的近60年里,国内学术界诸名家对李白一生的文学创作、政治生涯和非政治生涯进行考察,达成了李白性格构成多达九个侧面的基本共识。现将李白性格构成的九个侧面罗列如下:
一、儒家思想
根据陈贻焮《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兼论李白的从政思想和从政途径》、罗宗强《李杜论略李白与杜甫政治思想之比较》、袁立权《有诗才未必有治才》、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李白与儒家思想》等研究成果表明,儒家思想在李白的各类思想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葛景春为代表的更多的研究者对此进行具体论证时,又得出了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一)孔子在李白思想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二)儒家积极进取的用世精神与安邦定国的理想主义即入世思想,一以贯之地在李白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三)李白对儒家思想的继承有着鲜明的选择性;(四)李白的崇儒与大唐王朝“骨子里还是以儒学为主”的时代文化精神密切相关。又,裴斐《李白与历史人物》对李白若干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与比较后认为:“李白崇尚儒家圣人……但他受吕尚、管仲等的影响更大;李白对谋臣加名士的历史人物特别倾慕,这是导致他既有自尊、自重与高傲的一面,又与纵横家的品格不合,与儒家中庸之道大相径庭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法家思想
近二、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表明,李白的法家思想并未与儒家思想相冲突,如林深《驳李白反孔说》、葛景春《李白嘲孔辨》等文,即以翔实的材料证实,李白虽然曾一度“凤歌笑孔丘”,但他一生并不反孔反儒,而是与孔与儒极度亲近,极度尊崇。又,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李白与儒家思想》中认为李白的思想体系中是确乎存在着法家思想的。
三、仙道思想
自唐人范传正《李白新墓碑》成文至今,学术界对李白的道教思想研究成果极其丰硕。如罗宗强《李白与道教》、《李白的神仙道教信仰》对李白与道教的关系进行论证,认为道教对李白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诸名家都认为道教思想和信仰使李白更充分地发展他独立的个性与理想人格,而不受世俗礼法所约束左右。
四、佛学思想
随着对李白思想研究的拓展与深入,佛学与李白的关系,引起了研究者们的极大关注。纵观葛景春《李白与佛教思想》、章继先《李白与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可得出以下结论:(一)、李白精通禅理,而且李白的佛学思想往往与老庄思想息息相关,以释济道,释道并用。(二)、崇尚自性清净,超脱厌世。(三)、佛教“观”、“照”学说对李白的艺术审美影响重大。
五、纵横家思想
林邦钧《李白的纵横家思想与风格》认为,李白的纵横家思想,是战国纵横家和侠义之士的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融合与发展。战国纵横家以富贵利禄为目的的进取精神,被李白净化为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内涵的宏图大志。葛景春《纵横家的百科全书李白与<长短经>》一文认为,李白的纵横家思想主要是接受了赵蕤《长短经》的影响,使他好口出大言,纵谈王霸,指责朝政,放言无忌,最终招致群小所嫉、昏君所弃的结局。总而言之,纵横家的入世思想也是李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墨家与游侠思想
在对李白的纵横家思想进行讨论时,研究家们的视角其实已经关及墨家和游侠思想。自1949年至今,学术界对李白思想构成中的墨家与游侠思想之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以罗宗强《李杜论略李白与杜甫政治思想之比较》为代表,认为李白的游侠思想是大唐时代气氛使然,与墨家思想并无直接联系。另一种以葛景春《李白与任侠》为代表,将李白的任侠思想进行全面分析,认为:(一)、李白的任侠精神,是与李白积极入世的人生观息息相通的;(二)、李白的任侠,最能“展示他反叛传统的叛逆精神和冲破罗网争取解放的自由个性”; (三)、李白的任侠是墨子兼爱思想的体现。最后,葛氏就李白的任侠与墨子兼爱思想的关系进行了论证,指出:“墨子的博爱精神,使李白的诗歌闪耀出崇高、正义、无私、乐于助人、勇于自我牺牲的高尚光辉。”葛景春在此文的结论是:积极入世的任侠思想是李白思想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与罗氏论调基本相似的还有任朝第《李白的游侠思想》等,任氏认为,李白的游侠思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重然诺,轻死生,仗义疏财,急人之难,勇决任气,轻利重义,结纳豪俊,放纵享乐,挥金如土,豪饮好剑,为朋友出生入死,两肋插刀”;(二)、叛逆精神与英雄主义。
总之,游侠思想与墨家思想积极入世的处世态度,是李白思想构成的重要方面。
七、隐逸思想
隐逸在大唐特别是盛唐时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李白也莫能例外。对于李白的隐逸思想,陈贻焮《唐诗论丛·唐代某些知识分子隐逸求仙的政治目的》有较为全面且深刻的阐述,认为李白的隐是一种待价而沽、见机行事的政治行为。对此,裴斐《李白十论·论李白的隐逸》将李白与陶渊明二者的隐逸进行比较,其论述更为深入。裴文指出:“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世归隐,实在清高得很。李白则因‘济世、‘济苍生的抱负和才能无处施展,不得不归隐,其悲剧性更为深刻。”
总括诸名家关于李白隐逸思想的论述,可得出如下结论:李白的隐逸是为了提高个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力,目的在于以谋臣策士出仕;同时,他的隐逸也含有对权贵和个人的政治失意进行抗争的用意;李白的隐逸归根到底是为了出仕,换言之,他的出世是服务于入世的,是为了入世才选择了暂时出世的行为方式。
八、哲学思想
关于李白的哲学思想,建国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在两个大的方面:即李白的宇宙本体论、认识论、社会历史观,和他的人格本体论。比较重要的文章有葛景春《李白与庄子哲学》、李子龙《李白与老庄孔人生哲学比较》、杨海波《试论李白的哲学观》、张瑞君《庄屈思想与李白性格》等。
在李白的人格本体论方面,葛文指出:庄子思想的积极方面,对李白的人格起了解放的作用;“对他追求个性自由,抨击社会黑暗,傲视权贵,摆脱传统束缚,追求自我实现产生了极深影响。”葛氏的这一论点,显然是把庄子“射姑仙人”、 “空谷幽兰”式的人格理想与李白孤傲、狂狷以及拒绝与世俯仰的人格追求联动而言的。李子龙更独到地认为,老庄哲学的核心是“保身”、“达命”,李白“达命”则有之,而对“保身”则全然不予考虑。孔子欲图由“礼”入“仁”,而李白则追求个性自由。
所以,在人格本体论方面,老、庄、孔都对李白有所影响,但是李白与他们都有所不同:他超越了儒家齐整有序的“礼”,从而追求人格和个性的独立;又超越了老庄的“清净”、“无为”,终其一生都在为“济世”奔走。这种人格构成具有广泛的开放性特征,使李白在失意潦倒之际依然保持着纯净的心灵和刚健进取、昂扬不息的精神。
文学思想
李白的文学思想,可视作李白性格、思想的文学再现。王运熙《李白研究》、《李白的文学批评》、罗宗强《李杜论略·李白与杜甫文学思想之比较》等多有著述,因与本文文旨无关,故不罗列。
通过以上李白思想构成九个方面内容的罗列,使李白思想和性格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得以体现。
如果将李白思想构成九个方面的内容,以“出世”和“入世”为标准加以归纳,则有以下结果:(一)入世思想:儒家思想、法家思想、纵横家思想、墨家和游侠思想;(二)出世思想:仙道思想、佛学思想、隐逸思想;(三)亦入世亦出世思想:儒家思想、哲学思想、文学思想。三个类别,构成了李白性格中的多项矛盾冲突。欲图参与世俗竞争的入世思想,与“清净”、“保身”为宗旨的出世思想,在处世的动机方面是格格不入的。多元化的思想冲突使李白在面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时显得极为艰难而且痛苦,例如二入长安作为翰林学士的他在面对政敌的攻击和反对时,入世欲图“济世”的政治理想与建立在出世思想基础之上的个体人格就有了水火不容的剧烈冲突,经过艰难痛苦的思考,清白不容玷染的人格追求和刚直傲岸的个性终于占据了主导地位,出世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李白思想的矛盾和冲突还不仅于此:即使是在同类思想之间,这种因艰难的人生选择所导致的思想冲突依然存在。例如强调以法令制度为行为准则的法家,注重张扬个性和个体能力的游侠、纵横家,追求中庸之道的儒家这三者之间,无论是在个体人格理想实践还是在政治理想的实施方面,都有着无法协调的矛盾。
所以,当李白发现自己以理想人格为体、以“济苍生”和“功成、身退”为相、以个人卓荦的才华为用的入世理想失败以后,按照自己的思想价值判断,他选择了“且放白鹿青崖间”式的出世人生;正如上文所言,李白的出世是服务于入世的,是为了入世才选择了暂时出世的行为方式。所以,他的出世,全然没有远离了红尘世俗的仙道黄冠、隐逸之士对家国天下、黎民苍生所固有的超然、冷漠和内心的清净、安详。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和痛苦。李白一生的悲剧,就在于他入世而不肯诎于世,出世而不肯遗于世的双重执着所导致的多元化的思想矛盾即出世与入世的动态失衡。这种失衡所导致的执着的痛苦与超拔的力量,长期延续并且不断深化,一方面是李白人生的悲剧根源,另一方面,对这种失衡所导致的执着的痛苦与超拔的力量的文学表现,正是李白诗文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清人龚自珍《最录李白集》云:“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已”,即本于此。
参考文献
[1]王辉斌《李白思想研究综述》[J];济宁师专学报; 1995年第4期
[2]殷璠 《河岳英灵集》
[3]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
[4]许总 《论李白的思想文化性格》,[J]《东南文化》;199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