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路径之浅析
2009-03-14孙宝珠
孙宝珠
[摘 要]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推进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需要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要把优化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使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成为制度建设和政策的目标导向之一。
[关键词]社会阶层结构 优化 路径 社会建设
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是我国社会建设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具有渐进性、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不断促使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优化需要将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和任务有机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从基础性工作做起。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对此规划了宏伟的蓝图,并进行了战略部署,为如何进行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当前和今后一定历史时期,要把优化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之中,使优化社会阶层结构成为制度建设和政策的目标导向之一。如何优化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中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统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没有经济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把经济成果转化为社会福利,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公平。同时加强社会建设,不断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经济发展是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物质保障。
第二,坚定不移的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保持人口适度增长,使人口再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一个重要前提。社会阶层结构无非是人口结构的社会关系属性。社会阶层结构优化实际上就是人口结构的社会关系的优化。而我国有13多亿人口,人口规模过于庞大是许多问题难以顺利解决得重要原因,这种庞大数量人口也是直接制约和影响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优化的主要重要因素。研究社会阶层结构优化,必须从我国的人口总量这一基本国情出发。
第三,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稳健地推进城镇化,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通过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减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逐步实现农业人口有序的向城镇转移。城乡人口结构分布不合理是制约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统筹城乡发展,重点和难点在于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民,在于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优化城乡人口结构的过程也是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过程。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农业从业者不断减少,但仍然会保持数量巨大的农民,预计我国城镇化水平在达到60%左右后,届时我国仍将有6亿多农民。据有关专家的研究,我国城镇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从现存转移到城镇的人口规模相当于日本的总人口,提高20个百分点就相当于美国的总人口,由此可见,提升我国的城镇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历史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实现我国的城乡人口结构性转移和社会变迁的过程,同时也是优化我国社会阶层结构的过程。稳健地推进城镇化,减少由城镇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阵痛,提高城镇化质量。而实现农村人口有序的向城市结构性转移,有赖于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及相应的社会制度体制和社会政策作为支撑和保障。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来看,在一定意义上,保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规模适度的农村人口是我国实现经济与社会持续协调稳定发展,防止和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各种风险的重要的社会基础。对此也要有比较清醒的认识。
第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在产业结构方面,提升第一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方面,应按生产要素合理调整和配置产业结构。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这既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支撑,也是我国劳动力比较富集,发挥国际比较优势的需要,也是优化就业结构,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需要。要不断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在不断提升劳动力的就业层次的同时,优化劳动就业结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拓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多元化渠道。
第五,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与发展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相结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使其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居于较大比重,而其他社会地位较低阶层则所占比重相应减少,使我国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如陆学艺先生所说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形成比较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而要实现这一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目标,在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且以农民为多数的国度里,实现中等收入者占总人口较大的比重,则不是短时间内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不断协调发展,制度体制机制和政策的日臻完善才能达到,因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必然是一个艰巨的、渐进的历史过程。在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同时,要着力解决其他社会阶层收入不高、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以维护和促进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包括如何使农民增收,如何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比较经济效益,不断增加农民的可支配收入(比如提高对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行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等)。提高产业工人包括农民工收入水平,使其中的熟练技术工人获得较高收入。使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增加。
第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体制、政策。初次分配也要体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的原则,坚持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限制和调整某些行业不合理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按劳分配在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使初次分配所形成的劳动者收入差距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收入差距不宜过大。所以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解决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不断完善再分配体制。通过对个人所得税等的征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等财政和税收政策来调节居民收入,缩小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探索第三次分配的各种有效形式。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的健康水平。实现“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建设的目标。缩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第七,不断调整优化社会各阶层之间关系,形成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而欲形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赢的利益整合机制。社会阶层结构本质上是社会成员之间因对资源的分配和占有不同而形成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层化结构。在特定的社会阶层结构中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互动,社会各阶层之利益的实现有赖于制度、体制和政策的价值取向,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和表达以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相应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产生不同效果。如何形成社会各阶层之间的依制度、体制和政策取向而形成的公平公正利益分配关系,尽量避免出现某些社会阶层利益之所得以其他社会阶层之利益有所损为代价。这就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形成整合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共赢的利益机制,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这既是化解现实社会中的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紧张对立冲突的现实需求,也是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和谐,社会稳定有序,社会各阶层之间良性互动客观要求,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促使社会公平、公正、正义不断得到彰显的必由之路。
第八,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把教育方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劳动力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是实现我国社会阶层结构优化的内在机制。纠正片面强调教育产业化倾向,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落实“学有所教”教育的社会建设目标取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经济较发达地区应率先普及十二年制义务教育。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适时适当扩大办学规模。适当降低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收费标准,为中低收入家庭减轻经济压力。加大公共财政对大学后教育的投入,为培养高级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公共财政支持。优化教育资源结构及其合理配置,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最大的社会公平。不断提高接受教育者享有代内教育资源的公平度。教育的兴旺发达是实现民族兴旺和国家强盛的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及普及程度关系到民族的未来。接受教育水平的高低,特别是大学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也是公民个人实现其社会流动尤其是上向流动获得社会地位的重要条件。
第九,形成通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和体制,实现社会各阶层之间的有序流动,是优化社会阶层结构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虽然是比较通畅的,但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有固化的倾向,各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提高了很多,直接制约着我国各社会阶层之间顺利实现社会流动。通过制度建设完善政策,不断完善社会流动体制机制,形成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比如降低城市化的门槛,特别是降低农民进入城市的门槛,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如住房制度和政策,如何实现“住有所居”社会建设的目标,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是否面向进城的农民工群体。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克服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社会结构,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逐渐实现城乡一体化。
社会阶层结构优化依赖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优化社会阶层结构将贯穿于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全过程,随着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展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进行,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也将得到不断优化。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实践党的教育版,20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