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心理障碍及其矫正
2009-03-14陈素芳
陈素芳
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总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些学困生都有其一定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1.自卑心理。一些学生在小学时就是学困生,进入初中以后本想有所起色,但由于诸多原因,仍是屡战屡败,于是自叹不是学习的料子,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心丧失殆尽,自卑感逐渐加深。2.压抑心理。有些学困生原来在班级差的出了名,每到升级的时侯,生怕没有老师接受他,升入新的班级,又担心成绩不能提高,被老师同学耻笑,给父母丢脸,整天背着沉重的包袱,导致学习成绩原地踏步,甚至倒退。3.恐惧心理。有些学困生多次被老师、家长斥责、处罚,升入了新的班级,仍心有余悸,老师找他,就会敏感地认为老师以老眼光看人,轻视厌弃自己,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恐惧、抵触和戒备心理,甚至顶撞无礼,造成更坏的影响。4.依赖心理。有些学困生长期成绩很差,早已丧失学习信心,根本不愿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又迫于家长和老师的压力,学习实属无可奈何。因此,学习缺乏热情,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常懒惰,学习靠督促,作业靠抄袭,得过且过。
针对学困生的这些心理障碍,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人际沟通,培养学困生自尊
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说:“人际沟通有传达信息与满足个人心理需要的功能。”学校是一个教育组织,其所有教育活动是以人际交往为特征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思想、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活动的双向交流,那些普遍存在着失落感和自卑感的学困生尤其需要我们去接近他们,帮助他们,去唤起他们的自尊,从而建立友好、谅解、亲近、依恋的心理关系。
几年来,为了促进学困生转化,我们注意加强与学困生的人际沟通,努力培养学困生自尊,具体做法是:①建立学困生联系人制度。②建立密切与家长联系的制度。③热情公正地对待学困生。④提供学困生发挥特长,表现自己的机会。
2.运用自控理论,帮助学困生自立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真正优良品质的产生,是来自人们意志的自愿,能自立规范来约束自己,所以道德的最高境界是“自律”。《管理心理学》中“自我控制理论”也认为:自我控制是自己的自身行为与思想言语的控制,即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制约作用,这就揭示了学生具有自我教育和管理的可能性。
我们的做法是:①定期举办“学困生转化学习班”。②建立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网络。③让已转变了的学生现身说法。④向学困生介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方法。通过介绍,教育学生自我认识,敢于解剖自己,提高辨别是非,自我控制的能力,自觉抵制来自自身和外界的诱惑和干扰,巩固转化成果。
3.指导学习方法,提高学困生自信
学困生中为数最多的还是学习成绩差。成绩差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凡个方面:①基础差。一些学生在小学时基础不扎实,进入初中后,课程增多,时间更紧,成绩也更差。②学习方法不当。小学阶段知识接受主要靠记忆,初中阶段除了记忆,理解要求加强,如果还用小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束手无策。③缺乏信心。一些原本基础差的学生刚进初中还有一定的信心,但由于方法陈旧,几次小考,成绩依旧,刚刚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心也随之丧失。
要做好这部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关键是要教给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信。我们的做法是:①举办学法专题系列讲座。在学困生学习班上,由有经验的老师或班主任以年级为单位集中进行,主要是一些科学的有普遍意义又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②班级和学校黑板报、“校园之声”广播站定期刊登、播送优秀学生介绍学习经验和体会的文章,各班级经常向学生推荐一些心理和学法指导方面的读物,供其学习参考。③请任课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及自己与他人的治学体会、经验教训、介绍各学科的学习方法,从包括预习、听课、复习、记忆、自学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④经常举行“我是这样学习的”、“学习方法得失谈”等内容的主题班会,互相交流、启发、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困生比较直观和全面地掌握学习方法,促进了学习进步。
4.优化班级群体,促进学困生自强
学困生生活在一定的班集体中,是群体中的个体。班级群体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各个体有独特的教育功能。“群体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健康、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强烈地体验到在集体中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责任感,并容易接受集体的目标和要求,激发不甘落后的学习动机。而涣散、冷漠和缺乏关怀的班级心理气氛会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误解、隔阂,有时甚至出现消沉或对立的行为,引发厌学情绪,使学困生人数增多。一个学习懒散,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来到一个学风严谨的班级学习,在良好班级群体心理气氛中,会逐渐改变学习态度,这就是群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为了实现班级群体的优化,产生群体正效应,我们采用了以下做法:①精心选聘班主任。②引进竞争,激励后进。③活动多样促转化。
(作者单位:河北省临西县临西镇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