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几点启示
2009-03-13沈涛刘萍
沈 涛 刘 萍
为展示新课程理念下的古诗词教学,深入探讨古诗词教学凸现“语文味”的有效策略,我们在嘉定区戬浜学校举办的“古诗文教学教科研一体化”研讨活动中,开设了一节六年级语文《观沧海》古诗的教学实践课。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它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象力,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诗歌基调苍凉、慷慨,读来颇有气势磅礴、震撼人心之感。执教《观沧海》一课的青年教师,考虑到六年级预备班学生对于这一名篇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于是,便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将各种教学信息声情并茂、生动形象地加以展现,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有效性,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功能。
●启示一:激情引趣,奠定基调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是学生思维发展、探索知识的动力。因为,预备班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仍处在形象思维的阶段。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用多媒体展现事物的形象,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扩大容量,而且因为可以容声音、图像、色彩、文字于一体,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他们更好地进入角色和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授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上课伊始,教师问学生:“你们喜欢听歌曲吗?”学生答:“喜欢。”教师接着问:“下面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曲,想一想,这是哪一部电视剧的插曲?”当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由杨洪基演唱的气势磅礴、雄浑、悲壮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在长江滚滚东流的画面中响起时,学生们的情绪被有效调动,这可以从众多举起的手臂中看出学生表达的欲望是强烈的。当一学生说出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时,老师随即问道:“你能说出这部电视剧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吗?”当这个学生说出刘备、曹操等人物时,教师顺势追问学生对影片中曹操的看法,并不失时机地出示历史学家对曹操的评价。此时,学生已能感受到曹操作为一代枭雄渴望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也加深了对《观沧海》写作背景的了解,从而为本节课确定了苍凉、慷慨的基调,也为诵读、感悟等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
●启示二:巧用范读,突破重点
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动态的事物一般更易引起人们对它的兴趣。名家范读以其独特的优势化静为动,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引导学生进入审美的境界中,尤其是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学习,利用多媒体制作并播放诗歌配乐朗诵,可以克服教师自身条件的不足,能够鲜明地表达出作品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能在聆听名家范读的过程中,掌握诗歌的情感脉络,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在播放名家范读时,配上了一曲苍凉、雄浑的古筝乐曲,在声声并茂中,学生感受到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感受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特别是学生在聆听诗歌范读时,都有了一种要亲自朗诵的激情。这种多媒体的运用实现了教学重点的突破及情感目标的达成。
●启示三:激发思维,突破难点
中国的古典诗歌语言凝炼,常常能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几幅鲜活灵动的画面。而这些画面单凭教师的语言组合难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而依靠学生的联想与想象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多媒体课件以其所具有的科学性、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图片、文字、声音、色彩、动画等组合在一起,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视听并举,身心投入,左右脑并用,使感觉得以引发、强化,从而可以实现对学生的“立体式”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意境是教学难点。当教学进入“再读感悟课文”环节时,授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的特点,设计了一个“看图配诗句”,内化课文语言,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意境的环节。在此环节,教师把诗歌描绘的画面变成幻灯投影,分别出示了几张再现大海壮观景象的图片,既有“水何澹澹”的辽阔,也有“山岛竦峙,百草丰茂”的奇观,更有“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壮丽,同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教师还为这些画面配上了波涛拍打山石的声音。在这样一种由多媒体烘托的“声画并茂”情境中,学生思如泉涌,踊跃发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了化难点于无痕之中的教学目的。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科学而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远物为近景、化模糊为清晰、化静态为动态的作用,它不仅能延伸学生的眼和耳,更能延伸学生们的脑,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古诗词教学有了多媒体辅助,就如飞鸟入空,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