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03-13刘积善
刘积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获取信息的过程。为了能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和应用是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产物。多媒体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变枯燥为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计算机软件色彩鲜艳,图像生动形象,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趣味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用直观的图形及和谐的声音使枯燥而又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又具体,使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从而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例如,在教学几何语言课这部分内容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如Flash),将几何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的对象,动态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化静为动、变动为静,把运动操作过程分解或通过变换展示等手法,减少学生想象的困难
计算机可以根据教师的意愿,将教学内容变静为动或变动为静,并把声、像、文字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富于变化的学习环境,大大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如《圆的周长》就将传统教学方法不好解决的问题,通过变静为动解决了。首先利用计算机模拟圆周被拉直的变化过程,然后再用直径去量拉直的圆周,学生便可清楚地观察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再通过两个大小不等的圆及学生任意确定的圆进行反复演示验证,学生很快从中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三倍多一些”。这样便将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问题在图形的不断组合、对比中展示出来,减缓了学生观察、思辨的困难。将教学难点逐一突破,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同时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
●更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多媒体教学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构造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学习并辅之以必要的反馈,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如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把习题编制成一个个可交互操作的界面,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每一位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完成练习,回答正确则由计算机立即给以表扬,加以强化,并出示下一题;回答错误,则给出提示或鼓励,让学生再继续思考。这样通过自己独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便于形成技能,更牢固地掌握知识。也可以把学生带进“数学实验室”,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得出结论,进而体会到知识的形成与发生过程。
如要想全面了解二次函数y=ax2+bx+c中的三个系数a、b、c对其图像的影响,可以在几何画板中任意输入不同的a、b、c,观察图像的变化,通过大量的演示结果,学生自己得出a、b、c的值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的影响。整个教学过程一改过去许多学生头疼的、枯燥的理性阐述,像是在做有趣的理化实验,又像是在做游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空前的热情,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得出了许多新的发现和新的猜想,体验到数学发现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成功地形成了应有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其功效也数倍于传统的语言描述与原始的板演,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作用。
另外,数学教学的一个很大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有时的解题思维是教师所不能预见的。以往学生学习信息的途径,多数来自教师与书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大为丰富,学习途径大为拓宽。学生可以通过现代化媒介获取信息、帮助思考、促进学习。如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作业设计、检阅资料、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等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和探索知识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数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更应注意发现学生思维出现的火花,切忌因学生思维与课件的预设不一致而扼杀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已经引起了教学模式的变化。以往教学几何图形,一般先由实物引入,然后再由实物抽象出图形,再根据图形来认识特征。而现在直接出现图形,研究特征。另外,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组织形式。在网络中,教学信息双向传播,教师可随时了解学生的反馈信息。学生还可直接与计算机“对话”,计算机成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好帮手,使因材施教得以落实。总而言之,数学教学中合理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它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促进教学教改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