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09-03-13靳厚忠

体育与科学 2009年1期

靳厚忠

摘要:以往学术界对奥运经济的研究多集中于奥运经济的概念、周期、效应、投入产出关系,以及历届奥运会经济现象及问题的实证研究等方面,对于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对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针对不同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与建议。

关键词:成功奥运;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G81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28-04

Abstract:The former academic circle concentrates much to the Olympic Games economy's research in the Olympic Games economy concept, the cycle, the effect, puts into production relational as well as all previous years Olympic Games economic phenomena and question aspects and so on empirical study, after Beijing the Olympic Games economy sustained development strategy's research are few. This article after Beijing the Olympic Games economy sustained development strategy has conducted the research, set the different goal and the suggestion in view of th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rategy.

Key words: succeeds Olympic Games; latter Olympic Games economy; sustained development strategy

奥林匹克作为现代体育运动,已不是单单的竞技活动了。举办城市和国家在传承奥运会精神的同时,也在丰富着奥运会的文化内容和表现形式,奥运会的举办对各举办国家和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等方面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奥运会是目前国际间最大的跨国、跨意识形态的和平与友谊的盛会,世界上许多城市都以举办一届奥运会而感到自豪和幸福,各国也将能为本国的城市争得奥运会举办权作为显示自身国际地位的象征。奥运会为举办城市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城市通过举办奥运会给全世界留下印象,从而得到政府的资金为发展城市经济寻求机遇。2008年北京奥运会作为奥林匹克周期性与高潮性的活动内容,是集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各种要素融于一体的超级国际盛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对北京市乃至我国整个经济都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功奥运后不少人关注我国是否会出现奥运后效应。在进行比较研究的过程中,大多数人都同意这样一种看法,即我国经济整体规模已经很大,经济增长有自己的规律性,因奥运会形成的投资和消费在整个经济所占比重不大,即我国经济不会因为奥运会的举办而大起大落[2]。北京作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城市,如何避免奥运后“赛事一玩人去楼空”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经济问题。面对历届主办城市在奥运会之后所经历的“后奥运低谷”经济表现,许多学者对北京后奥运经济的问题进行过研究。吕政(2008)指出,奥运会后我国不会出现奥运后效应[3]。但还是有不少人关心北京是否会出现奥运后效应[4]。2008北京奥运的圆满成功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圆满成功奥运的大事。盘点成功奥运给北京带来的正面影响,除了促进城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信息通讯、洁净能源、环境保护和城市安全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外,成功奥运留给这座古老的文明城市最大的遗产莫过于“2008北京奥运”这块文化金字招牌及其带来的后奥运经济影响。因此,尽可能地张扬这个文化品牌,延伸文化品牌效应的空间与时长,拓展后奥运经济的广度与深度,是北京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之一。

为了保证北京市抓住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战略机遇期,有必要深入研究成功北京奥运后时代的城市经济持续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使北京后奥运经济发展的速度

加快,在未来更高的平台上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内容。

1 扬牌借势,延伸拓展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速度

北京奥运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北京奥运提供了北京城市改善市容市貌的机会,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北京市应借助奥运成功举办使中国和北京在全球影响力提升所带来的人气和商机,主动对接、多方融入国际与首都经济文化建设,进一步延续近年来在奥运会促进城市建设、旅游发展和产业调整方面的良好发展势头,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完善城市的相关设施建设和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发展清洁制造业或生态型工业为支撑,大力拓展会展交流、文化创意、体育健身、体育娱乐、软件游戏、交通物流、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产业,占领产业集群链中的高端,以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和特色城市形象参与国内外的发展竞争,使城市走向特色化、生态化、国际化。

就具体的思路与举措而言,首先是保护、开发好奥运遗产,进一步打造体育国际名城的品牌。国家体育场(鸟巢)、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国家体育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及奥运接待酒店等奥运比赛和接待场所是蕴涵了奥运文化的物质遗产,在这些地点要树立纪念建筑,把无形文化有形化,使之成为北京市的永久记忆和奥运文化旅游参观点或纪念点,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建筑物的文化品位与价值。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则体现在“奥运主办城市”这顶桂冠所带来的荥耀上,体现在迎奥运、成功办奥运的过程中对市民行为方式和整个城市运行理念的洗礼和冲击上,体现在精神层面对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上。发挥光大奥运文化遗产,不仅要在今后的城市形象推广、对外交流、旅游促销、招商引资等方面用足用好这张名片,而且要借势做好发展体育产业、打造体育国际名城这篇文章。

北京奥运会后,北京市将重点培育中国网球公开赛、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北京国际城市马拉松赛、世界乒乓球北京大奖赛、环北京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北京国际马拉松黄金赛等国际品牌赛事;调整和完善体育产业税收政策,设立每年5亿元的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组建大型体育企业集团,“十一五”时期将规划建设体育产业功能区和形成主导型的体育企业集团;规划建设体育产业的6大功能区或集聚区。

除体育和文化产业外,会展、旅游等第三产业也将成为成功奥运后北京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往奥运举办城市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巴塞罗那1992年奥运会以来,游客年访量由最初的170万人次增长到2005年的550万人次;悉尼2000年奥运会以来,也保持着5%左右的国际旅客量的年增长率。据北京市旅游局的统计,作为政治、商业、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北京从2001年至2007年国外游客数量每年以7%的比例递增,2006和2007年国外游客数量分别接近400万和500万人次。北京奥运会结束后,由于奥运的成功举办对北京国际形象的推广,以及北京生活、环境水平的整体提升,游客年访量可能保持逐年递增。游客的增多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北京旅游消费可对北京这一区域甚至全国的经济贸易、体育产业产出、就业和收入水平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进一步促进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学技术的竞争已经成为国家之间经济竞争的关键,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目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只有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比重,并且作为高技术产业龙头的信息产业规模也偏小。由于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已不能再走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欧美发达国家的“奥运会城市”说明了在信息化经济中,举办奥运会城市不仅有利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生存,也提供了聚集经济和知识创新的环境。北京市是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孵化器和发动机,北京要在全球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加强北京城市的创新功能建设,发挥北京城市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北京市在鼓励传统产业离开的同时,给予高科技和创新性企业优惠政策,吸引它们不断迁入,从而形成一种聚集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科技实力的提高。目前,北京市已经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

北京市提出要在“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要进入世界创新型城市的先进行列。由于这些城市具有较好的人才环境和科技创新环境,对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高科技企业和跨国公司已经落户,这对于北京乃至我国总体科技实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如何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促进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发展途径。

2.1 明确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内容和目标定位

不同城市有着不同创新资源基础,更有着发展社会经济不同的制约因素。因此,根据创新资源丰裕度和聚合潜力,判断能否形成创新资源洼地所具备重要条件。对于有可能成为创新型城市的需要对创新内容进行明确定位,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还是机制或体制创新等,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明确思路和有效措施以推动创新型城市的建立。从最近北京市发布的18项重大科技专项来看,主要涉及了北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技专项,力争到2010年,在区域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总体所改善的情况下,北京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到2020年,将北京建设成为空气清晰、环境优美的生态城市;北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科技专项,力争到2010年,全市水资源可供给总量达到42亿立方;城乡供水保障率达到100%,居民和社会单位的节水器具普及充达到90%以上;年利用再生水8亿立方,利用率达到70%以上;6环以内主要河湖水体水后基本还清,50%河道实现水体功能指标,到2020年,建立起适应首都发展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北京节能减排与资源综合利用科技专项,力争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下降水平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全面建成完善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形成先进的固体废弃物处理和加工利用产业的支撑技术体系;北京研发服务业和技术转移专项,到2010年,研发服务业在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万人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达到12件,技术市场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到2020年,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部分领域技术研发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2000亿元,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提升;北京现代物流关键技术支撑专项,力争到2010年,形成若干具有较强集聚辐射功能的物流枢纽,基本建成功能完善、设施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使北京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物流枢纽城市;北京基础软件研发与应用科技专项,到2010年,基于开放标准的基础软件平台,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等基础软件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产业化初具规模,到2020年,北京基础软件的产业化应用水平继续提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权的、成熟的软件产品和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软件企业,在桌面和嵌入式平台等领域的技术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纳米级集成电路产业核心技术开发科技专项,到2010年,集成电路研发水平突破45纳米级,到2020年,集成电路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实现32纳米和22纳米2大技术节点的突破,并在设计、装备、工艺、材料的一些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支撑科技专项,2010年,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撑作用显著提升。到2020年,形成科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撑,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北京社区服务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专项,到2010年,初步建成包括社区保障、公共教育、社会治安、科学技术普及、文化体育等服务领域的较完善的新型社区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面建成公共服务完善、社会安全稳定、生活环境良好、邻里互助友爱的和谐社区;科技提升改造北京传统服务业专项,到2010年,自主创新信息技术在批发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涌现出一批基于信息技术经营管理的典型示范传统服务业企业,到2020年,传统服务业领域总体实现信息化,凸显科技提升改造传统服务业的作用,使北京市传统服务业的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北京市民健康生活促进科技专,到2010年,初步建立重大传染病、重大慢性非传染病防治主食品安全监测的科技支撑体系,部分科技成果应用实际工作中,到2020年,全面提高北京重大疾病防治和食品安全监测工作的技术支撑能力,北京城乡普遍受益,为市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2.2 明确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

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多种主体参与,其中科研单位(含企业研发机构)是第一创新主体,它们第一位的履行着创新职能。企业是第一推动主体,它们是创新要求的提出者和支持者,很多创新活动是政府投入的基础上需要企业投入。第一服务主体是政府,政府作为重要的市场主体本身承担着组织管理创新的功能,这种组织管理的本质内涵是服务,评价主体是高声明消费者持续的货币投票。

2.3 积极发挥集聚效应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实现以及有效保护创新要素与创新资源的集聚,并最终通过产业集聚来加以强化,通过产业集聚为创新资源的充分利用,创新能力的提高甚至是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持续动力。集聚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体、内容以及目标的明确,也需要产业政策、科技发展规划等有关制度安排的引导与扶持。

2.4 建立和完善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衡量指标体系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衡量指标体系需要按照创新型城市形成的要素线索去构建,分别从创新要素聚合、创新机制确立、创新能力提高以及创新效益4大方面入手,形成4类3级的创新型城市衡量指标体系。

2.5 搭建支撑体系

创新型城市建设不仅需要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还需要来自于多个方面的支持和推动,尤其对创新成果、技术专利等保护,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都作为支撑体系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促进北京后奥运经济持续发展。

3 发挥奥运经济优势、共享后奥运经济资源、积极推动成功北京奥运后“京津冀一体化”的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在地方政府的推动下,掀起了建设都市圈的经济合作热潮,例如,长三角都市圈、珠江三角洲都市圈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武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成渝都市圈等。北京奥运后,北京在对城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要积极有效地推进以核心城市北京为中心的都市圈的经济合作建设发展模式。

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后奥运经济的快速发展,聚集奥运经济的趋势不断加强,我国政府尤其是北京市政府已经意识到城市圈对促进经济增长、带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北京市越来越重视城市间的联合对后奥运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模式有着特殊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其融合完全靠市场的力量是难以推动的,所以要进行政府高层的制度性安排,通过上一级政府进行有力的推动。对于融合之后可能面对的诸多问题,亦要审慎的决策。要加强区域内的统筹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协调合作机制。从跨城市的重大项目协调与合作中寻找突破点循序渐进,逐步形成该区域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各城市也应当加快本地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作为三地之间的“接口”,最终形成一个大市场,成为中国北部城市经济发展的增长值。北京奥运后,为“京津冀一体化” 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和舞台。奥运经济对全国城市经济发展都有辐射作用,尤其是对津冀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最大。北京市作为后奥运“京津冀” 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的中心城市,应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积极探索“京津冀一体化” 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模式经验,摆脱孤军奋战的局面,借都市圈的经济合作建设发展力量将自身的比较优势辐射到全国。

在“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过程,要注意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中存在的有关问题,特别要注意地方政府不顾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有效的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作为内部各城市之间的纽带,“跟风式”地盲目加快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的进程;注意地方政府不顾城市间经济联系非常弱的实际情况,盲目进行都市圈经济合作的规划,拉郎配式地将这三个城市组合成都市经济合作圈。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的一体化发展,只能导致造成极大的浪费。

作为全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市,更是具有大专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人才多、科研成果多等独特优势,理应发挥好津冀城市群和首都都市圈“双核心”的作用,辐射全国城市群的发展。要完成这项目标:一是要提升北京整体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携手推动“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提升北京市在“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二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极化城市体系的功能,促进服务设施的改善,加大城市对外招商的吸引力。三要重视生产性服务对地方经济重构、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以及制造业创新的重大影响,借此推动“京津冀一体化”都市圈经济合作建设的发展,改善居民服务意识和素质,发挥巨大的社会效应。

4 大力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

“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和科学的实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奥林匹克文化的结果,是对东西方人文精神的整合。“人文奥运”宣扬和传播“以人为本”的思想,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展示北京城市整体形象。“以人为本”体现在2008年奥运会实际运行中,场馆、奥运村、新闻中心通讯、住宿等基础设施,赛事安排,体育场馆的赛后使用,都从有利于运动员、裁判员、新闻记者、游客和北京市民去考虑,为运动员、裁判员提供理想的比赛环境,为新闻记者提供良好的工作重要条件,为游客提供满意服务,为北京市民留下了丰富的奥运财富,共享奥运成果。

这些重要的实践,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成为和谐社会建设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理念定位。为展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北京投资6亿元,配套资金7亿元,实施人文奥运规划。这个规划的实施,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得到进一步挖掘与展示,一些景区已经恢复,一批尘封多年的文物建筑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古都风貌得到进一步保护,为北京文化名城的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北京城市形象和市民文明素质在迎奥运的过程中得到极大提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新的高度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为北京市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它所带来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为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示范效应,对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体制、秩序秩序、管理手段和产业环境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北京奥运会,给北京留下了宝贵的丰富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精神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物质财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的丰硕成果比留下的场馆更为重要,因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水平本身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北京奥运后,应当及时总结这方面的经验,落实到真正提高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水平上来。围绕北京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进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专项科技支撑研究成果的开发与利用。

整合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资源、组织搭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关键技术的研发、测试和应用等公共平台;支持体育文化企业组成基于技术的行业联盟,加强行业技术标准的研制与推广应用,加快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完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推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高端集群发展。

5 继续完善“绿色奥运”的理念,发展首都循环经济

“绿色奥运”理念,虽是与国际接轨,也是借2008年奥运会改善北京的城市环境,推动北京城市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制定了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大规模、全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增强首都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全力铸造奥林匹克绿色家园,指导北京奥林匹克活动中心和主体育馆所在地的奥林匹克公园建成北京市内规模最大的绿色生态园区,为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供优质的城市环境和赛场环境。北京2008年展现给世界的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别是北京申办奥运成功以来,大力推进了绿化建设,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奥运绿化承诺。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0%,山区林木覆盖率达到7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市区建成1.2公顷的绿化隔离带。北京呈现出一派绿色成荫,花团锦簇的宜人景象。北京奥运后,北京市的土地,水,能源等资源仍然严重短缺,北京市不可能完全通过成功奥运会解决这些资源的瓶颈问题。北京市应继续完善“绿色奥运”的理念,大力发展首都循环经济。北京应尽快出台建立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把奥运村、重点社区和工业园区等的成功做法向全市推广普及。把环境治理向北京城市的“角落”推进,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市民绿色消费。北京应在成功奥运后继续发展环保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把大气治理、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走上循环经济的轨道。重点是开发北京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科技专项计划研究项目,加强对大气污染源清单制定与动态管理的方法和实现技术、污染在线监控与监督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开展大气环境监测、评价、模拟预警研发及管理体系建设中的前瞻性问题研究;加强低碳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脱硫和脱硝相关技术等污染源和污染过程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促进低能耗低噪声车辆的研究和推广;在开展与北京邻近省、市合作的基础上,加强大气污染物远距离传输影响研究与调控;将需求对全球开放,面向全球进行招标,广泛吸纳和利用国际经验以及技术、人才等资源;以实施专项为契机,带动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环保管理部门等联合治理污染问题,推动北京地区大气污染问题的解决,为发展首都循环经济进行科技服务。

参考文献:

[1] 周秀平.奥运的社会参与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4):9-11.

[2] 周民良.奥运后北京经济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管理,2008(19-20):101-106.

[3] 吕政.奥运会后中国不会出现经济衰退[N].中国经营报,2008-06-23.

[4] 林显鹏. 现代奥运会对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汇编材料,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