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童心 追求童趣 表现童态——关于少儿舞蹈创作的几点思考

2009-03-13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编导童趣成人

李 立

少儿舞蹈以其生动、形象的艺术魅力强烈地吸引着孩子们,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艺术教育的不断普及,少儿舞蹈作为对儿童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它寓教于乐,对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纵观目前少儿舞蹈创作,虽然不乏那些构思精巧、特点鲜明的好作品,但也不能不看到有些作品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成人化、雷同化的现象,本文仅就此谈谈个人的一些想法。

寻找童心——创作者要潜心地走入儿童生活,是少儿舞蹈创作的前提。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惟一源泉”,少儿舞蹈创作亦当如此。创作者不走入孩子们的生活,不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是绝然创作不出好作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少儿舞蹈创作与成人舞蹈创作有所不同,成人舞蹈是成人编出来给成人看的,少儿舞蹈则是成人创作出来给孩子们看的,从感知作品的理解能力来讲,作品中的“生活”距离孩子们的“生活”就“远”了些。从事少儿舞蹈创作的编导早已都告别了童年,他们早已习惯了用成年人的眼睛去看世界,因此我们的成人编导们必须要“返老还童”,以一颗童心去感知孩子们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符合少儿特点、深受少儿喜爱的舞蹈作品。

我几次观看儿童舞蹈《女孩与仙鹤》,舞蹈表现的是一个小女孩为了救一只仙鹤,掉进了沼泽地里再没回来的故事。编导把生活的小英雄与人间真情和高尚情操,用舞蹈艺术的形式来表现,难能可贵。观众从小女孩和仙鹤的感情交流中受到教育,很多孩子都是流着泪看完舞蹈的,同时,我们也为编导对舞蹈艺术的驾驭能力所折服。

深入少儿生活,寻找童心,关键还需要创作者的“眼睛要善于发现,心灵要与之共鸣”。少儿舞蹈《蜻蜓谣》的作者在回忆创作过程时讲道:“秋天的小蜻蜓染着黄昏的金光,在田间野径自由地飞来飞去,一群衣衫褴褛的孩子们欢笑着,赤足追赶着,向天空伸出多双黑黑的沾满泥垢的小手,嘴里不成调地唱着……我听着,看着这些在阳光下晃动着乱丝丝头发的身影,我感到身心在山野的童谣中融化……”乡村孩子追蜻蜓、逮蝴蝶的场景再普通不过了,在乡村随处可见,但在创作者的眼中,这不仅仅是乡村顽童的玩耍游戏,而是升华成一种人与自然相和谐、天真无邪与理想追求相统一的美妙境界。作者从这种司空见惯的场景中发现了美,做到了“眼见心动”。

舞蹈创作要求作者不仅要“身”入生活,更要“心”入生活,尤其是少儿舞蹈的创作,更有它的特殊要求。全身心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当中,与孩子们交朋友,建友谊,我们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少儿舞蹈素材。

追求童趣——创作者要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特点,是少儿舞蹈创作选材的关键。

诚然,在“心”入生活的基础上,在纷繁的生活现象中,如何捕捉住精彩的闪光点,如何切入到少儿童趣的“兴奋点”上来,让故事或舞蹈本身一下子就能“抓住”孩子,这是创作者的一个基本功,这就要求创作者对少儿审美的心理特点了如指掌,这也是少儿舞蹈创作(包括其它艺术形式的少儿作品)独有的难点,它需要创作者有长期深入生活的体验。

少儿审美心理与成年人审美心理的特征大相径庭。一位国外的心理学家说过,儿童与成人思维兴奋点的差异就在于成人注重哲理,而儿童注重形象;这个差异是由生理、阅历、年龄等诸多因素构成的,不了解儿童的这个特点,就不能说你真正了解了儿童。

一位编导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把十二生肖搬到了舞台上,在舞台后方,一个大型宫灯上不时地浮现许多影子,小牛,小猪,小狗……一声炮响,灯里跳出了十二个天真烂漫的小朋友扮成的十二种生肖动物……孩子们以自己生肖属相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一下子引起了台下小朋友们的兴趣,这些可爱的小动物会引发他们的无限联想。这就是少儿舞蹈《十二生肖的喜悦》。这位编导还介绍说:“排练这个舞蹈时,小演员们非常感兴趣,连在一旁围观的小朋友也不时地报以欢快的笑声。”

可见,少儿舞蹈创作的选材要选取那些孩子们身边的、感兴趣的、容易激发联想的生活元素,这一点尤为重要。我们要习惯从孩子们的兴趣中发掘素材、精选素材,把握好少儿审美心理的特征,因为缺少了童趣,少儿舞蹈就失去了感染力。

表现童态——创作者要把握好少儿舞蹈语言的特点,这是少儿舞蹈表演成功的保证。

仅仅做好了以上两方面的准备还是不够的,我们还要考虑到舞蹈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它是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作为工具,通过各种不同的姿态变化来传情达意,从而实现叙述故事和塑造形象的目的。也就是说,肢体语言在舞蹈创作中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少儿的性格特点是天真幼稚,富于幻想,这也决定了他们的动作特点,往往是蹦蹦跳跳。如果我们掌握好少儿舞蹈的语言特点,就会把舞蹈编排得更生动、形象,否则,舞蹈题材选择得再好,创意再有童趣,缺少了“童态”的肢体语言表述,也会使作品苍白无力。

对于少儿舞蹈语言的提炼是少儿舞蹈编导的硬功夫,它要求编导对少儿生活素材要有一种“艺术概括”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编导对少儿生活的长期体验和积累。幼儿舞蹈《好朋友》中,两个孩子摇摇晃晃的脚步,一只大熊猫憨憨舞动的双臂,以及孩子与大熊猫搂抱着跳舞的体态,准确形象地刻画了舞蹈中的人物形象,这些肢体语言只能属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

应该承认,准确、形象地掌握少儿舞蹈语言,表现好孩子们天真可爱的童态,并非是一挥而就的工作。目前,在有些少儿舞蹈作品中,成人化、雷同化、舞蹈语言贫乏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论在题材选择、语汇运用等方面都夹杂着成人的味道,更有甚者,有的少儿舞蹈除了音乐是创作的之外,其他方面,如主题立意、动作风格等都似曾相识;此外,舞蹈技巧在少儿舞蹈中的随意使用,助长了成人化倾向的恶性发展,一些技巧运用得不能恰到好处,影响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效果。这种雷同化和随意性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少儿舞蹈精品的生产,也使少儿舞蹈的感染力和亲和力大打折扣。

事实证明,一个成功的少儿舞蹈作品,不仅会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样会受到成人们的喜爱。因此,少儿舞蹈编导要多从传统的舞蹈语汇中寻找适合少儿特点的表现形式,更多吸收、融合民族民间舞蹈中的营养,使少儿舞蹈语汇更丰富,更富有个性,更具感染力。

生活——情感——形象,这是舞蹈创作的全过程,少儿舞蹈也不例外。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童心,捕捉童趣,表现童态,才能赋予少儿舞蹈更强的艺术生命力,才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少儿舞蹈作品。

猜你喜欢

编导童趣成人
养大成人
童趣
编导:贩卖热情的人
关于艺术编导改革与创新的思考
蓝湖童趣
童趣游乐场
神奇的太阳
童趣照相薄
The Doll’s House——成人世界的缩微模型
浅谈电视编导能力与艺术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