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在共克时艰中繁荣发展

2009-03-13赖大仁

文艺报·周五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危机文学

赖大仁

近一时期,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波及全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一方面,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市场、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等有力举措,力图尽量减小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保持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领导人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场合不断阐明,战胜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最重要的是增强信心、共克时艰,在困难和危机面前,一切悲观、畏惧和恐慌都无济于事,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信心克服困难战胜危机,使我国经济率先走出困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不仅使中国人民得到极大鼓舞,从而增强了战胜困难的勇气,同时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高度赞誉,产生了世界性的积极影响。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也许可以说,没有哪个角落可以不受这种世界大潮的冲击,也没有哪个社会生活领域能够避免这种经济危机的影响,包括文学在内的文化艺术领域恐怕也是如此。那么,站在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我们能从这样一种增强信心应对危机的态度中获得一些什么样的启示呢?在当前这样一个共克时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文学艺术何往与何为?我们应当如何增强信心,在目前复杂多变的格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应有的精神价值取向,从而在共克时艰中实现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首先,从文学本身的发展现状来看,需要冷静地分析一下,当今文学的生存发展,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应对这些问题,从而找到文学繁荣发展的新机遇?

前一时期,早在这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文学界就曾流行过“文学危机论”,并引起了人们的激烈争论。其实这个问题的由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些西方理论家,如德里达、米勒等人,根据电信时代文化转型对文学形成冲击的现实,提出了“文学终结论”的命题,并将它引入中国,引起了我国文学界的关注与不安;另一方面则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市场经济转轨与大众消费文化转型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学形态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使文学界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于是,就有一些悲观论者,对文学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失望,虽然并不相信文学马上就会“终结”,但至少认为文学已经面临着根本性的危机。然而实际上,即使是在西方社会,所谓“文学终结论”也只不过是少数理论家的观点,很多人并不赞同这种看法;而且米勒等人所论,也主要是针对某些传统文学形态和语言文本中心论的文学研究状况而言,未必是对整个文学前途命运的判断。有的人听到风就是雨,对所谓“文学终结论”作望文生义的简单化理解,这显然是对文学发展缺乏信心的表现。

其实,姑且不论西方社会的文学是否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哪怕真的陷入了根本性危机,然而就像美国的经济危机难免会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它并不等于中国的经济危机一样,西方社会的文学危机虽然也会对我们有所波及,但它也并不等于就是中国文学的危机。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中国文学的自信。这种信心主要来自于:一方面,从我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及文学理念来看,都是把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文章学术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所注重的是文学抒情言志、传经明道的功能,以及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实际上无论在什么时代,只要还有社会文明建设的需求,文学的基本功能及其发展前景就不会终结。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我们也仍然把文学事业看成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强调文学反映人民生活和服务人民群众、表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建设核心价值体系和引领先进文化的重要作用。与过去的时代相比,文学实现自身价值功能的天地不是更狭小,而是更广阔了。问题只在于,我们的文艺家能不能真正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真正做到面向群众、服务群众,反映时代生活和表现民族精神,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果能做到这样,文学繁荣发展的领域和前景就是十分广阔的。而另一方面,从我国国情及文化体制和机制来看,即使是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文化转型的背景下,也仍然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并重,我们的文学艺术并没有完全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更不主张让文学艺术在市场化的潮流中随波逐流,任其自生自灭。从我们的国家政府到整个社会公众,历来都对文学艺术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使其拥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并且在体制和机制上为其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保证。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当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无疑具有比其他社会形态更优越的环境条件。

当然,当今时代的文学,已经与过去计划体制时代不同,它需要适应社会文化变革转型的发展潮流,因而从文学观念到文学形态也需要更加开放多样。这种变革转型一方面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也会带来种种问题,形成比较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席卷全球,图像文化日益扩张,娱乐消费文化普遍盛行,“文学终结论”的消极影响也在不断蔓延,这些都难免会对我国文学艺术界产生不利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动摇我们的信心。如上所说我国文学界一些人所传布的“文学危机论”,就是这种消极影响的表现之一。对此,笔者曾阐述过这样的看法,即认为目前我国文学所遇到的问题,并不能简单说就是文学危机,更不是某些人所理解的文学已失去了发展空间和前景,将很快走向终结那样一种全面性、根本性的危机。如果说当前的文学发展存在什么问题,或者按有些人的看法,把这些问题也看成某种特定意义上的文学危机的话,那么这就主要表现在:由于图像文化、娱乐消费文化转向与日益扩张,诱使文学向其靠拢和转型,从而带来文学的“泛化”、肤浅化和简单的娱乐化;一些写作者盲目追逐后现代新潮,不管是什么“身体写作”、“还原写作”、“新感觉写作”等等,都争相效仿,并且市场效益可观。这从文学写作范围和生产数量上来说恰恰是扩大了,但问题是在这种文学的“泛化”发展中,文学精神却相对萎缩了,文学的价值取向也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迷乱,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带来了文学精神的危机。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文学来说,并不是有没有创新空间和发展前景的问题,而是如何秉持应有的文学理念和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真正适应国家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真正以积极健康的艺术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我国特定的国情条件下和不断拓展的文化消费市场中,文学的生存发展空间无限广阔。这里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怎样在当今的文化转型和文学“泛化”过程中,坚守应有的文学精神和审美价值,不至于在后现代消费主义和娱乐化的潮流中被转化或消解掉,否则就将会陷入真正的文学危机。

对于当下的文学发展来说,如今所面临的新问题,显然是世界性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这场危机究竟会给文化产业和文学艺术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作用,目前还尚难预料,值得进一步关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济危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物质生产的规模和经济增长速度,但不会因此削减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许可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人们的生活遭遇挑战的时候,恰恰更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撑,因而也更需要文化艺术给人们增强信心和勇气。古人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的文学又实际上面临着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当然同时也意味着一种无可回避的社会责任。因此,如何从文学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来思考在当今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文学何为?是又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今天我们也许可以看得更加清楚,文化艺术与经济发展之间是密切相关彼此互动的。一方面,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走向如何,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比如上面所说到的“文学危机”问题,虽然不能与经济的兴衰直接挂钩,但其背后仍然可以看出经济因素的巨大作用,即资本与科技作用于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市场,带来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整体性文化转型,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发展便遭遇空前的挑战,甚至被视为一场“文学危机”。而另一方面,文化艺术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也应当说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说经济运行中的资源配置、金融策略等是比较纯粹的经济问题,那么经济发展的价值理念、发展目标与发展模式等等,本质上却是个文化问题。曾有学者认为,美国金融危机背后其实是美国文化的危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只顾眼前过于放纵的生活方式,不负责任的超前消费模式等等,都为其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如今经济危机既然已经发生了,那么以怎样的态度和理念应对这场危机,也仍然是一个文化问题。我国领导人提出,应对目前的经济危机,最重要的是增强信心共克时艰,也明白昭示了这个道理。

如果说经济是社会生活的血肉,那么文化则是社会的灵魂。一个社会的健全发展,并不仅仅依靠单一的物质生产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还取决于文化的健康繁荣发展。即便是着眼于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也可能并不仅仅依赖于有效的经济措施,同时也还有待于加强文化建设。一方面,在现代社会,文化产业本身就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而真正健康的文化产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精神和智力支持,同时还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如何适应当今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也的确是大有文章可做。另一方面,文化作为社会的灵魂,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建构和传播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从而为整个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信心力量。越是在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困难的时候,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的价值功能就越显得突出。有学者指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能没有价值观念的约束,如果缺失了这样一种约束,就难免会出现问题。如上所说,美国的金融危机背后,其实就隐含着美国文化的危机,那么作为一种借鉴,是否应当反思一下,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及其文化价值观念当中,有没有类似于美国社会这样的问题?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再者,从我们的本土文化自身反思,又存在一些什么样的问题,以及这样的问题是怎样形成的?着眼于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健全发展,我们究竟应当坚守什么样的文化价值理念?如此等等,也都是克服当前的经济危机,乃至于避免未来重蹈覆辙所理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文学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需要融入到这种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时代潮流中去,从而在当前这种发展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一方面,文学生产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的确有自身较大的发展优势,可以在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则是在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价值建构与传扬方面,更自觉地担当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虽然文学不能像其他文化形态那样以理论观念的形式表达价值观,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文学在传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实际上,文学以审美或以情感人的方式传达的价值观,对人们的精神世界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甚至来得更为深入和久远。问题只在于,在当前比较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的文学所应当表现和传达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是有利于激发民族精神增强民族信心,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有所作为的人生价值观,还是悲观消极的生活态度和不负责任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娱乐主义的价值观,的确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这不只是关涉文学自身的精神价值取向是否健康的问题,而且是同时关涉到建构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将社会生活往什么方向导引的问题。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这个问题无疑显得更为突出。

总之,从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任何一种危机本身都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会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和带来某种挑战,另一方面也潜存着某些新的发展机遇。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文学也有必要增强信心应对挑战,在目前复杂多变的格局中寻找发展机遇,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在建构和传扬积极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精神支撑中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实现自身价值,从而在共克时艰中实现文学的繁荣发展。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危机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
停电“危机”
文学小说
“声”化危机
河口正陷入危机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文学
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月度监测数据(2008年11月)
危机来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