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模拟题(一)
2009-03-12邱家评
邱家评
1.先秦诸子的下列思想中,最能反映新兴地主阶级愿望的是
A.孔子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
B.墨子的“兼爱”“非攻”和“尚贤”
C.庄子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现象
D.韩非子的“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2.隋文帝的下列措施中。对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是
A.建隋朝取代北周
B.结束分裂,重建统一国家
C.创建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D.大力弘扬佛教
3.在我国一本古代典籍中,阐述了一项天文学方面的重要思考:“当日之冲(地球、太阳与其他星体成一直线),光常不合者,蔽于地(地球)也,是谓暗虚,在星则星微,遇月则食(月食)。”提出这一说法的是
A.张衡B.祖冲之C.僧一行D.郭守敬
4.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它源于中国古代“牛郎织女”的传说。此节日的形成在本质上反映了
A.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这一神话传说的钟爱
C.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织女遭遇的同情
5.辽国能够维持与北宋政权长期对峙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取得了澶州之战的胜利
B.迫使北宋政府订立丧权和议
C.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D.政治制度先进
6.明初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中,与后来的宦官专权有直接关系的是
A.废除丞相
B.设立厂卫特务机构
C.八股取士
D.地方设三司
7.清朝实行的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措施是
A.实行一条鞭法
B.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C.推行更名田
D.增加商品的税收
8.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并在15世纪创造过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北方始终战乱,南方相对稳定
B.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萌芽
C.经济重心南移
D.科学技术的进步
9.与《天朝田亩制度》相比,《资政新篇》最突出的特点是
A.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B.真正触及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
10.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起步,主要是为了适应
A.洋务运动的需要
B.戊戌变法的需要
C.辛亥革命的需要
D.新文化运动的需要
11.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是在同一背景下兴起的两次爱国救亡运动,它们没有能够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是
A.两者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不同
B.两者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不同
C.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D.两者对清政府的态度不同
[参考答案]1.D 2.B 3.A 4.C 5.C 6.B7.B 8.C 9.C 10.A 11.C
(责任编校/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