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

2009-03-12周丽华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年6期
关键词:定量分析西部地区金融支持

周丽华

提要近年来,结合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剖析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中金融支持的研究成为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研究的新课题。本文在经济增长要素理论研究基础上,从量化角度揭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的作用,分析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金融支持;定量分析;问题对策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5JD790135)《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国际上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以Goldsmith的金融结构论与Mckinnon的金融压抑论为代表,其基本思路是,金融变量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的重要渠道是投资资源的有效使用及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完成途径是通过较高水平的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

我国学者揭示储蓄、投资、金融制度、金融结构、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一国内部不存在区域发展差异的现实为假设,忽略了金融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张军洲(1995)等将中国金融发展的研究深入到地区层次,得出金融发展差距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的结论,张满银 (2002)等进行了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单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对于多因素变量之间关系的综合研究尚处于空白。

二、定量研究

1、理论基础。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经济系统中各增长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投资、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通过投资规模大小和投资效率高低影响经济增长。经济活动中,金融的发展使得储蓄、投资、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以及高效率的投资成为了可能,获取信息与从事交易的费用促成了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诞生,金融体系则便利于储蓄流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公司控制及产品交换,最终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这两条途径来影响经济增长。

2、现实依据。为了证实投资规模大小和投资效率高低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以西部地区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以储蓄、储蓄与投资的转化、投资率及投资效率作为解释变量X,由于分地区金融统计资料的缺乏,西部地区的储蓄用城乡居民储蓄代替、金融资产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代替,投资用全社会、国有及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代替、投资效率用资本形成额和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代替。

3、参数估计。通过对西部地区1978~2006年的GDP、城乡居民储蓄、金融机构存贷款、非国有及国有固定资产投资资料的搜集、整理、计算、应用OLS原理,计算参数,并进行相关度及置信度的测量,建立方程:

GDP=285.71-0.93X1+0.33X2–0.36X3

+4.38X4(1)

(1.33)(-2.8)(2.93)(-2.79)(7.85)

F=2400.29R=0.9987

注:X1:储蓄;X2:金融机构存贷款;X3: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X4:国有资产投资额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的定量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被解释变量GDP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9987),西部地区被解释变量GDP与各个解释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多元线性回归关系(通过F检验,F=2400.29>Fd=4.2)。

研究结果显示:西部地区各个解释变量对其GDP的影响显著(均通过t检验,t的绝对值>td=2.1),拉动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其中,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促使其GDP增加4.37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每增加1亿元,促使其GDP增加0.33亿元。

抑制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其中,非国有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亿元,促使GDP减少0.3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每增加1亿元,促使GDP减少0.92亿元。

三、存在的问题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一国或区域的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增加,储蓄的提高,从而推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进一步带动储蓄水平的提高,实现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进而提高了投资、扩大了生产,再次将金融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高层次的金融发展又进一步地提高了经济效率,最终推动新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这种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不断地将金融和经济推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而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是阻碍其资源积累,从而阻碍其金融发展的最主要原因。经济的低效发展,所创造的收入就少,市场购买力不足,对投资的引诱低,资本缺乏,投资减少,生产萎缩,生产率下降,收入减少,储蓄减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效率降低,对金融的需求减少,从而抑制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滞后,资源积累规模和途径减少,投资下降,生产率下降,经济低效发展,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制约的非良性循环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1978~2006年东部地区是西部地区年均GDP的3倍、非国有商业银行的4.7倍、外资银行的31倍、金融机构存款的4.02倍、股票融资的18倍、年均投资产出率的1.06倍、年均资本边际收益率的1.35倍、年均投资效果系数的1.11倍、所有工业企业总产值的6.74倍、利润总额的5.5倍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4.76倍,造成这一差距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低效的经济增长与滞后的金融发展。

1、高度垄断资源配置的经济制度和低效发展资源积累的经济机制是导致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滞后的经济因素。由于西部地区通过国有银行高度垄断资源配置方式实现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绝对权利的经济制度,由于低效的经济发展所形成的储蓄规模小,以及由此引起对金融需求少的经济条件,导致西部地区存在一定的金融抑制。

2、国有金融垄断资源配置机制是导致西部地区经济低效发展的金融因素。由于国有金融垄断资源配置机制引起的资本市场规模较小、结构单一、非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严重滞后、外资银行稀少、金融机构体系缺位,无论是以金融机构为资金中介的间接金融市场,还是以金融机构为服务中介的直接金融市场,都缺乏在市场内在运行机制的作用下,通过市场价格等信号的变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进行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所以不能实现储蓄资源的充分动员和储蓄的形成和储蓄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使储蓄资源不能得到优化配置,影响资本形成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促使投资效益下降,导致西部地区低效的经济发展。

3、低效的经济增长和滞后的金融发展是导致西部地区投资效率较低的制度因素。由于政府借助国有银行以非市场经济方式主导投资,加上产权制度和金融体系的缺陷,国内储蓄很难通过市场机制转化为有效投资,国有企业享有政府的优惠和扶持政策,国有银行将90%左右的银行信贷资金配给仅占5%的效率较低的国有企业,而将不到3%的银行信贷资金配给占95%的效率较高的非国有企业。政府主导投资机制推动国有金融垄断并支持国有经济发展的结果,导致西部地区较低的投资效率。

四、对策措施

1、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一方面通过加大中央政府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等公益项目的投资,来改变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以便增强西部地区以外非政府投资主体的投资吸引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或加大中央政府对一些大中型企业、项目的参股规模,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便实现西部地区以外非政府投资主体的后续投资,从而带动西部地区高效率的经济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动金融发展,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

2、打破西部地区国有银行垄断资源配置的格局。发展多种所有制并存的金融机构,创新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提供政策性和商业性的金融服务,是提高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发展、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3、提高西部地区投资效率的途径。按照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机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确立以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金融资源配置机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定量分析西部地区金融支持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商务英语词汇量与商务英语阅读能力相关性研究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