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大市场关闭事件始末

2009-03-12罗书宏

中国对外贸易 2009年11期
关键词:华商莫斯科俄罗斯

方 宁 罗书宏

10月12—14日,俄罗斯总理普京就任总理后首次正式访问中国。普京访华期间,中俄签署价值超过55亿美元的34项经贸协议。

令人瞩目的是,双方还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这标志着中俄海关合作正式启动,这也为困扰中俄贸易多年的顽疾——“灰色清关”问题的最终解决奠定了基础。

今年6月29日,莫斯科政府下令关闭莫斯科市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简称大市场)引起轩然大波。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召集莫斯科华人华侨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华商代表组成“大市场危机华侨华人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协调小组”),多方奔走,最终促成了这一事件的妥善解决。

作为“协调小组”成员,中国贸促会驻俄代表处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得到了中国政府以及旅俄华商的高度评价。

本刊以中国贸促会驻俄代表处相关负责人的讲述,以及相关华商的采访,全景展示这一事件的曲折过程,以及其背后的波云诡谲。

“629事件”,华商泪洒莫斯科

黑色“629事件”

对于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陈良周来说,俄罗斯仿佛一段梦魇。毫无预兆地,6月29日,俄罗斯有关方面突然宣布关闭莫斯科的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简称大市场),扣押摊主钱款货物。

陈良周,福建福清人,1994年起就在俄罗斯做童装生意,他的货物损失金额达100多万美元。尽管现在陈良周已经搬到了柳布林诺市场的临时租赁摊位,但过去几个月的动荡,让他的心一直惴惴不安。911事件之前,陈良周每年货量达到300-400万美元,在中国注册了自己的品牌,有5-6个厂家长期为自己供货。

平静的生活在2009年6月29日被打破,在没有得到任何官方通知的前提下,几名警察来到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不由分说地锁上了市场的大门。“当时的感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做的只是眼睁睁地看着货物被扣押。由于大多数人经营的都是小商品,通常商户都没有仓库,因此大市场一关闭,所有的存货就都拿不出来了口”陈良周此无奈地表示。

6月30日,在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驻俄大使馆的积极协调和俄罗斯中国总商会的努力交涉下,俄罗斯大市场方面已同意向中国客商暂时开放清理货品。

“‘跳楼在市场里的说法是,有些老板把大量进货砸在手里,又急需资金,于是就以最低的价格抛出。但是现在真有人跳楼。”莫斯科北方华人商会会长关百新透露。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却流泪……”多少中国商人此时泪洒莫斯科?默默承受成了包括陈良周在内所有中国商人唯一能做的事。

中方“协调小组”介入

虽然获得了可以从大市场往外撤货的准允,但是由于俄利益集团和强力部门互相勾结,加之原市场杂役为利益所驱横加阻碍,使撤货工作非常艰难。

不仅如此,华商面临的棘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首先是撤出来的货无处可存放,库房构成大问题;其次是转入其他批发市场的货物安全无法保证。但是后来更未想到的是,不仅财产安全得不到保证,人身安全也不断遭到威胁。

为了保障旅俄华商的人身财产安全,7月6日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召集莫斯科华人华侨各协会负责人和部分华商代表进行了座谈。在座谈会上,由高锡云经济参赞提议,在与会代表一致同意下,成立了以俄罗斯中国总商会蔡桂茹会长为组长的“大市场危机华侨华人协调小组”。

7月12日中午12点,“协调小组”在友谊商城三楼会议室召开了成立后的第一次工作会议。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主要负责人、中国贸促会驻俄代表处负责人和以华侨华人协会负责人为主的小组成员共24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上,大家均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向俄官方申请协调撤货现场秩序,防止再次出现货物被抢现象,公布能找到的仓库库址,并聘请俄官方保安部门为华商押送货物。会议总的目标是帮助华商从“大市场”走向“大商场”,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并正常发展。

7月22-24日,商务部副部长高虎成率政府代表团与俄方有关部门就“629事件”进行协商,俄方同意解禁被封货物,允许华商拉货,计划拉货时间截止到9月1日。

整个协调过程,在不断出现的各种突发甚至极端问题面前,真可谓一波三折。

“救人”

7月25日至8月5日,“协调小组”正在帮助华商协调撤货的时候,从市场到人民宾馆几百米的路上有近百名中国人被身着制服的强力部门人员以证件不合法为名或毫无理由地拉上车,抓到莫斯科东区移民局,以身份不合法为由施行拘留。

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华商在把货运出来的路上,经常遇到警察或者保安的勒索,甚至一些人遭到身份不明的人的抢劫,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据华商反映和协调小组调查,在被拘留现场经常有一个越南人充当说客的性质,他们貌似替华商说情,这样华商需要给抓他们的人5000卢布,给越南人500卢布好处费。在现场没有交钱的人都被抓到了莫斯科市东区移民局的一个分局,然后被非法索要钱财,价格在1-3万卢布/人。连续一周,每天都有上百名中国人被抓,被勒索1万至2千卢布,如果不交钱,就被处以“限期出境”。

在俄的华商身份多数是中介公司办理的,没有合法的居留权。“协调小组”经过调查发现,这种现状是多年来形成的,中俄双方都有责任。

7月25日“协调小组”在总商会会议室召开了以“大市场非常时期中国人如何进行人身与财产保护”为主题的律师见面会议。两位总商会常任俄籍律师现场就如何应对警察检查证件、非法勒索钱财、受到人身攻击、转移市场货物过程中货物被扣押检查等紧急情况作了一一讲解。蔡桂茹会长再次呼吁华商一定要镇静,依法维护自身的权利,不要做无谓的暴力抵制,“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协调小组”与移民局警察进行了交涉和斗争,结果是被抓的中国人中,有的不交钱被放回了,有的必须交钱才放。在“协调小组”的坚决斗争之下,欺负中国人的东区移民局局长最后被调走,据说其盘剥走了华商1千多万卢布的血汗钱。

“撤货”

除了救人外,如何撤出华商的货品也是一件棘手的事。华商要撤货,要跨越重重关卡。据一华商透露,他从没听说有华商不交钱能拿回自己的货物。

由于当初华商在租货柜箱时,俄方管理公司不给签合同,只给出入卡,埋下了隐患。撤货初始,俄管理公司不认卡。“协调小组”和这些市场管理公司交涉达十余次,终于使俄方管理公司认可了箱卡是拉货的凭证。

同时,管理公司为了要黑钱,经常改变拉货时间表,迫使华商交高额中间费提前开箱拉货。由于管理公司高价垄断运输,“协调小组”不得不帮助华商雇了100多次车进市场撤货。

市场上还出现了一群“收货”的人,他们趁火

打劫,以极低廉的价格收货。一个王姓鞋商说,一双进价为300卢布的皮鞋,只能卖到20-30卢布,一件夏天的小衫,收货价为5卢布。面对这样极低的价格他们也不得不将自己的赁卖出,因为他们需要钱来买面包。王先生甚至每天只吃一个面包来维持生活。

不仅管理公司敲诈华商,俄警察(包括特警)、保安、搬运工、黄牛在华商拉货过程中,也层层盘剥。华商拉出去一车货就要花去20-30万卢布(合6千至1万美元),有时甚至高达50万卢布。如果是价格昂贵的皮裘,这些“好处费”还要翻倍。

7月29日下午三点半,“协调小组”与莫斯科消费市场与服务局局长马雷什科夫会晤,并向俄方反映“协调小组”接到的华商反映的问题和要求,这些问题包括延长每天撤货时间、控制收费种类、扩大每天进场撤货人数(每次不低于100人)、禁止警察违法抓人、帮助中国人尽快找到撤货仓库和销售货物场所以及维护已经转移到其他市场上经营的中国商人的合法权益等。

俄方表示将严肃对待强力部门粗暴对待华商的问题。其它9个问题当场责成第一副局长斯莫列耶夫斯基7月30日下午在指挥部召开现场办公会议一一解决。

在随后的几天,整体市场撤货秩序有明显好转。

到8月中旬,82%的货物已经撤出。9月6日,一个多月的撤货工作宣布结束。

换地经营,遭遇抵制

货是撤出来了,可生意还要做,货还得有地方卖。中国商人在向新的经营场地转移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受尽了俄罗斯地方官吏、警察、保安、社会黑势力的盘剥、敲诈勒索、偷盗的欺凌。

这些原来在大市场经商的中国商人搬往何处?莫斯科比较大的以经营服装鞋帽,轻工百货,小五金家电等产品为主的市场有几个。目前中国商人已经转入到这几个大市场开始了新的经营活动,分别是“鲁日尼基”市场、“园艺市场”、巴拉西哈批发零售商贸中心、柳布林诺区“莫斯科商场”以及莫斯科市内的批发零售中心等。

中国经商者在向其他市场摊主付出了比正常情况下高出近十倍的租金后,终于在上述几个市场找到经营场所,开始了新的历程。

柳布林诺的“莫斯科商场”坐落在市区内,基础配套设施齐全,已经经营多年,经营场所是全封闭式的建筑,条件比“切尔佐夫斯基”好得多,因此目前大多数中国商人已经转移到这里。

中国人向新的市场转移,人流,物流量均很集中且大,对市场所属地区形成很大的冲击,对周围居民生活和交通产生一定影响,这一问题在柳布林诺区的“莫斯科商场”周围显得较为突出。

莫斯科市政府8月19日正式通知俄罗斯中国总商会,表示他们接到非常多的位于柳布林诺附近的俄罗斯公民和执法部门的投诉,称中国商人不文明、没有素养,将莫斯科批发零售商城“变坏了,变不文明了”。市场交通突然变得非常拥堵,打破生活小区的宁静环境,对居民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8月20日“协调小组”实地考察后,发现在该商场上经营的中国商人所出现的问题比投诉的问题有过之而无不及。离开大市场的华商并没有摆脱过去的经营模式,华商花高价租赁商铺只是为了及时把积压的货快点甩出去。很多华商苦于没有正规的销售场所,进入“莫斯科商场”与“园艺市场”只是想快点甩货套现。

莫斯科市政府透露,10月份将进行城市杜马选举,政府不可能不对铺天盖地的公民投诉置之不理,因此要采取紧急的手段。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该区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准备采取措施解决。莫斯科一些极端主义分子利用居民的不满情绪,妄图制造事端;还有一些政党也想利用该区的状况以达到在近期莫斯科市议会选举中争取更多选票的目的,妄图利用目前形势把自己打扮成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从大市场转移到“莫斯科商场”的初期,堵车、市容等问题泛滥成灾,但随时间推移,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新辟停车场,休假日不得进行批发业务,批发可以在其他市场进行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就在华商们不计成本地处理货物之际,莫斯科市消费者市场和服务局局长马雷什科夫却在9月28日宣布,柳布林诺区“莫斯科商场”即日起禁止进行批发贸易。而且,莫斯科环城公路内(即莫斯科市区内)都不允许从事类似贸易。

“莫斯科商场”内有大量从大市场转移来的华商,占华商转移货物总量的1/3强。对他们而言,俄方最新的决定意味着要么放弃刚刚找到的落脚地,要么冒着被封库拉货的风险继续经营。

马雷什科夫说,交警部门已被告知,如发现开往“莫斯科商场”拉货的车辆,将勒令其掉头开往其他地方。此外,莫斯科市政府方面将通知所有地区,不要来“莫斯科商场”批发购货。

考虑到俄政府早在2007年4月1日起就禁止外国人在露天市场和商亭内从事零售贸易,因此严格说来,从事民间贸易的华商今后在莫斯科的立足之地已经所剩无几。

马雷什科夫说,“莫斯科商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俄罗斯商贩向中国商贩转让铺位并导致租赁价格暴涨,以及大量汽车前来商贸中心运货而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等。他表示,起初当局试图通过新增1500个停车位来解决交通问题,但并未奏效。当地民众经常举行集会,要求将中国商贩赶走。

8月份还是人声鼎沸的“莫斯科商场”,10月初却冷冷清清,运货车辆屈指可数,顾客人数寥寥无几,不少摊位关门歇业。一些商贩特意挂出“只供零售”字样的告示牌。

华商吴女士说,俄方做出禁止批发贸易的决定时,“莫斯科商场”经理曾表示,此举是为了应付即将举行的莫斯科市杜马选举。因此,不少商贩采取了临时变通的做法,即将货物转移到距此不远的花鸟市场,然后在那里装上前来拉货的车辆。

而中国贸促会驻俄代表处负责人认为,华商不应抱有侥幸心理。他说,俄方的一系列措施表明,商人在城市内的经营活动,无论零售还是批发,不能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这个原则不能改变”。

需要指出的是,马雷什科夫宣布禁止在莫斯科环城公路内从事批发贸易的同时,也表示,一些毗邻莫斯科市的地区,包括莫斯科州和卡卢加州等,都愿意提供土地用于建设批发市场。

离开,还是留下?

任何一个市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切尔佐夫斯基市场。

据一些在俄华商估计,九成的华商已经回到国内,一部分在家观望,还有一部分被迫转行。

“协调小组”对曾经在大市场工作的华商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实力的生产厂家和贸易经销商不想放弃莫斯科市场,约占40%,这部分人中约有20%的人有自己的品牌;想让手中货物套现并持观望态度的约有30%;以练摊拼缝为主的商人、受损失比较大的华商和国内另有出路的华商约占25%;转移到其他地区,如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圣彼得堡等地的约占5%。

华商对于选择落脚地有着自己的

想法。来自山东的杨先生说:“我们希望有一个正规的经营场所,实现经营合法化。但是,这个贸易平台应该有可靠的担保。”吴女士说,由于生意上遭遇接连打击,她的一些华商朋友已经回国,等待俄方政策好转后再回莫斯科。她还说:“我们希望能够在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商贸中心里经营。”

除了难觅可靠的经营场所之外,另一大困扰华商的问题是他们在俄的身份。从8月份开始,俄方规定华商的居留手续和工作许可只能延期一年。也就是说,已经在莫斯科居住两年的华商就无法再办理延期,只能回到中国重新申请签证。有些华商证件已经到期,却由于大量货物积压无法及时回国,只能暂时滞留等待可以办理延期的一天。

在莫斯科经营副食商店10多年的华商藤先生说,身份问题是广大华商目前最大的心病,“身份问题不解决,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他表示,现在华商在莫斯科的经营基本属于打游击的方式,随时需要应对各政府部门的检查,很难安下心来。藤先生说,不少莫斯科的华商经营多年,不愿轻易放弃这里的一切回国从零开始。

“协调小组”还对大市场附近的俄罗斯居民进行了对话式调查。结果显示,俄罗斯人总体来说还是欢迎质量好的中国商品的,他们认为俄罗斯离不开中国商品,“相信中国有好的产品,但是不相信大市场上面有好的产品”;“大市场”的经营模式已经落伍了俄罗斯人更乐意购买商店里质量更好的中国商品;市场上经营的部分中国人破坏了中国在俄罗斯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等等。

为了改变华商过去的非法经营模式,“协调小组”决定积极倡导华商逃离大市场怪圈,走正规经营之路。

“灰色清关”之殇

位于莫斯科东部的切尔佐夫斯基市场是俄罗斯最大的货物集散市场,也曾是众多华商发财致富的“避风港”。6月29日被突然关闭后,俄总检察院表示,由于消防和卫生条件极差,市场需要进行为期90天的整顿。

“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的关闭不是临时行为,我认为它(这个市场)已经结束了。”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的表态几乎判了该市场“死刑”。

不过,此间舆论认为,导致俄罗斯政府采取这一行动的因素有很多。金融危机逼使俄下手

“灰色清关”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非规范化贸易形式。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俄国内经济萧条,日用品严重匮乏,尤其缺乏普通百姓所需要的价廉物美的中低档商品,而中国的轻工产品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为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海关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

于是,一些俄罗斯航空货运公司专门做起了“包机包税”生意,即发货人在中国境内发货、交钱,收货人在俄境内收货,其余中间环节,包括运输、通关、商检等统统由货运公司解决。俄海关委员会批准一批清关公司专为这种贸易履行通关手续,收取税款。由于“包机报税”的贸易形式手续简单、货量不限,税率比正式通关要低,无需注册公司,只需带护照提货即可,所以中俄两国的商人基本上都采用这种贸易形式。后来,此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主要表现形式是“包机包税”和“包车包税”,统称为“灰色清关”。

一位常年在中俄边境从事外贸交易的知情者透露,当时,一个集装箱货物从中方厂家拉到莫斯科,总共收费1.2万美元,费时一周。而正规清关不仅价格高得多,一个月也未必能到货——这对于服装等季节性很强的货物来说,影响极大。由于“灰色清关”途径的存在,导致处在激烈竞争下的华商越来越多地放弃正规清关。

在“灰色清关”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清关公司与部分腐败海关官员相互勾结,采取谎报货物或瞒报货值等手段以减少税费成本,为己牟利。整个“灰色清关”过程,是俄罗斯人一手操办的,华商不能插手。而中国客商往往拿不到通关手续证明,海关、商检、产地证明等必要文件更无从谈起。商品进入俄境内后不具有合法地位,而且还影响到准确统计贸易规模等方面。

但是,由于大市场的民间贸易意味比较浓,缺乏长期有效的政策监管,在民间贸易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过去这些隐患之所以没有暴露,是因为被繁荣的大背景所掩盖。

据知情人士透露,多年来,俄罗斯一直想对“灰色清关”说不,但每次都是把拳头高高地举起,然后又轻轻地放下。事实上,俄罗斯政府也非常清楚“灰色清关”的弊病所在,但一时又下不了彻底取缔的决心。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牵扯的因素也非常多;直接或间接参与非正规贸易的俄罗斯人很多,突然关闭这一渠道会导致很多人失业;由于通过“灰色清关”途径进口的商品价格相对较低,关闭这一途径的直接结果将导致俄罗斯日用品价格上涨,由此将直接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同时“灰色清关”在长期存在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个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链,这个受益群体在俄罗斯很有势力。关闭“灰色清关”,等于断了他们的财路,他们因此会利用手中的一切资源竭力拖延非正规贸易的消亡。

自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俄罗斯受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消费者购买能力明显下降,使大市场的贸易每况愈下。当往日的繁荣被日渐萧条所取代后,就像海水退潮,沙滩会一览无余地呈现一样,民间贸易的弊端也就出现了。

据有关信息统计,2008年俄罗斯海关税收总额为4.7万亿,占俄罗斯预算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俄海关税收对国家整体经济发展举足轻重。2009年,俄海关署的关税上缴计划为3.5亿卢布,而今年1-7月俄海关税收同比下降近40%,如何完成海关税收任务是目前俄罗斯海关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别利亚尼诺夫署长10月中旬接受《俄罗斯周报》时也表示,当前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在补充国家预算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的两个潜在目标中,主要还是以补充国家预算为主。

市场大股东触怒普京

有分析认为,其深层次原因是与俄打击腐败,提振轻工业发展有关。

今年6月1日,俄工贸部部长赫里斯坚科在政府会议上就轻工业发展问题作报告时指出,目前俄轻工业领域形势严峻,俄境内销售的近半数商品是以非法途径入境的,俄国家财政税收每年因此损失6500亿卢布,而非法进口的廉价商品也“扼杀”了俄轻工业,这种情况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更加严峻。普京在会上严厉批评有关部门打击走私不力:“打击走私活动的工作似乎在进行,但收效甚微。走私的结果就是坐牢,可又有谁坐牢了?”他同时不点名地批评说,在莫斯科市内一家市场去年就查获了将近20亿美元的走私货,可是至今没有得到处理。

一周后,俄总检察长柴卡透露,普京所指的是去年在大市场没收的近6000个集装箱的货物,价值高达20亿美元。他同时表示,有些走私商品经检验对人身体有害,将通过销毁等手段予以处理。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侦查总局随即向莫斯科市长卢日科

夫递交建议书,要求其采取措施消除该市场的违法行为,并在一个月内给出处理结果。

其次,俄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最高检察院、联邦移民局、莫斯科市政府等部门指出,切尔佐夫斯基市场内存在卫生条件恶劣、出售走私和假冒伪劣商品、非法移民聚居、危害社会治安等弊病,主张彻底关闭该市场。

再有,俄罗斯列瓦达分析中心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7%接受调查的莫斯科受访者对关闭切尔佐夫斯基市场表示赞成。俄《消息报》公布的网上调查结果也显示,超过八成网民赞成关闭该市场。

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俄政府这场打击“灰色清关”的行动既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因素,也有现实的导火索。从某种意义上,遭遇“滑铁卢”的华商成了俄罗斯寡头的“替罪羊”。

6月23日,土耳其濒地中海城市安塔利亚,“马尔丹宫殿”开业庆典盛况空前。

这是俄罗斯亿万富豪伊兹梅洛夫投资15亿美元修建的一座豪华酒店。在开业庆典当天,除了不计其数的美酒香槟,伊兹梅洛夫居然还在现场大肆抛撒百元美钞。据估计,光是宾客“淋”到的“美钞雨”,就用掉了6100万美元之巨。

在俄罗斯饱受金融危机冲击之时,这种“豪掷千金”的做派让俄总理普京怒火中烧。切断伊兹梅洛夫的财路,自然成为俄政府的必然选择。于是,伊兹梅洛夫旗下的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成为开刀对象,市场被关闭,十几万外国商人成了牺牲品,其中,华商尤遭重创。分析人士认为,俄政府此举可谓一箭多雕:既打击了金融寡头、敲山震虎,也规范整顿了经济秩序,并增加国库税收。但这却不是清除“灰色清关”的根本之计。

华商财富遭觊觎

“灰色清关”的历史,饱含着华商艰难扎根俄罗斯的血泪。长期以来,俄罗斯警察查抄没收华商的货物早已不是新鲜事。

1998年“扩东商贸中心”和“兵营”两座楼里的华商被查抄,开了俄警方大规模查抄没收华商货物的先河。2000年至2001年间,俄警方查抄华商货物上百次,给华商造成上亿美元经济损失。2008年9月11日,俄政府在切尔基佐沃大市场查封了华商近20亿美元的商品。俄方声称,这些商品都是走私商品。事实上,这些商品是通过俄海关委员会指定的清关公司通过“灰色清关”渠道办理的通关手续,绝不能与“走私品”相提并论。

华商头脑活泛,吃苦耐劳,兢兢业业,勤勤恳恳,20多年来,为繁荣俄罗斯经济,改善市场供应,满足居民消费,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可观财富。而喜欢玩乐和享受的俄罗斯人并不愿意从事艰苦的工作,失业率很高,金融危机下,俄罗斯石油美元大大缩水,国内矛盾显现,以为是中国商人抢了他们的饭碗。于是,关闭市场,驱赶甚至逮捕华人的下策也就开始实施了,而民族主义的“光头党”甚至殴打、抢劫乃至屠杀华商。

在俄罗斯工作的中国人有近百万之多,他们积累起来的整体财富有多少?有人预估在百亿美元以上。有些俄罗斯人对此垂涎欲滴。华商夏国贤说,“关闭市场后,直到7月8日,市场才允许以每箱一百多卢布的价格拉取货物,2万多箱货物一共要交440多万元人民币。按理说,关闭市场要赔钱给商户,因为箱费与库房费早就交了,但现在反过来,交钱才能拉回自己的货!这不就是明火执仗的抢劫吗?”

华商货物被查扣引发的“灰色清关”问题,是两国民间贸易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病灶”,中俄两国政府对此都非常重视。2003年9月,两国总理曾在北京举行会晤时专门讨论了这一问题并发表联合公报指出,两国应在规范非正规贸易方面开展合作,尽快启动中俄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

华人华商形象堪忧

从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的突然关闭,到“莫斯科”商贸中心禁止批发贸易,中国商贩在俄罗斯屡屡碰壁。究其原因,除与“灰色清关”有关的各种客观因素外,还包括华人本身言行、形象等方面的主观原因。

此次事件“协调小组”所聘请的俄方律师认为,华商在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大市场问题并非偶然,解决此问题应标本兼治,改善华人华商形象,不要脱离俄罗斯主流社会,将利于华人今后在俄的发展。

首先华人华商法律意识较为淡漠,在频频遭到非法拘留和非法盘剥“好处费”的时候,都选择了忍耐。莫斯科消费市场服务局第一副局长斯莫列耶夫斯基在7月3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记者问“中国公民随身携有合法证件,为什么还会被抓和被敲诈”时,如此回答:“他们应该知道这些问题的办理流程,但他们很多人却不知道这个指挥部的存在,有了困难也不来求助。他们还可以去警察局写申诉,讲述事情经过。但是到目前为止,很遗憾的是,我们还没有接到过中国公民的申诉材料。”

而面临被拘留时,很多中国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交钱走人,而不是去申诉。

8月21日夜里,发生了很严重的偷货、抢货事件。根据当时守在自己集装箱旁的华商电话叙述,这次偷抢事件是由部分不法华商和车臣黑社会分子勾结的武装偷抢事件。华商约有20个集装箱被撬开,其中6、7家损失惨重。还有一些情况是华商通过中间人(黑社会)提前拉货,结果被黑社会半路抢劫。这些情况在得到华商同意后“协调小组”都是坚决地报案,有一个华商被抢的货物当天晚上就被找了回来。但是由于华商法律意识淡薄,拖延了报案时间(他们一般都是第二天才报案),所以大多数情况都没有破案。

其次是华人华商的素质遭到投诉,称中国商人不文明、没有素养,将莫斯科批发零售商城“变坏了,变不文明了”。俄方明确指出这种与俄方商业经营方式天壤之别的中国商人的行为是不被俄方认同和许可的。俄方特别强调当地的俄罗斯公民因为这些个别低素质、不文明的中国商人对整个中国都有了不良的看法。

另外,中国人坑中国人的现象日趋严重,有一些没有货的懂语言的中国人和市场管理部门勾结在一起,向华商非法收取金钱。如在裘皮区他们向华商收取每个货柜4.5万美金的费用,然后又收取拉货费5.6万卢布,中国人和俄罗斯人五五分成。

在新搬进的“莫斯科大商场”还出现了华人打着招商旗号骗人的情况。一名义乌籍商人竟然在市场上被两名中国留学生骗走约120万美元钱。

俄方表示如果中国商人不改正目前的状态,即便是市场管理部门与莫斯科市政府方面“睁一眼闭一眼”的话,俄联邦强力部门也会采取像对待大市场一样的措施。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员韩方明:别让“灰色清关”伤了中俄友谊

俄罗斯政府宣布查扣6000个集装箱、价值高达2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并予以销毁,同时关闭了华商聚集的切尔佐夫斯基市场,使数万名华商一夜间倾家荡产,并将导致该地区10万人失业。中国商人为俄罗斯带去了物美价廉的日用消费品,但俄罗斯政府的粗暴行径,无疑

刺痛了中国商人的心。

“灰色清关”需要两国合作

“灰色清关”应当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叶利钦执政时期。俄方“清关司”在货物通关后,通常不给货物出具正式的海关报关单和税单。据了解,按照目前的行情,如果通过清关司办理过关手续,每个40尺的集装箱要收取24,500美元,价格非常高昂。事实下,俄罗斯从没搞过正规清关。因为没有报关单据,俄罗斯警方就很容易扣押货物。据调查,中国商人为此遭受的损失每年都有数亿、甚至数十亿。

由此可见,俄罗斯的“灰色清关”问题并非一两天形成的,而是多少年积压的问题,也是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根本原因在于两国都是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走向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久的国家。市场不够完善,不少地方尚存在较大的漏洞,形成了俄罗斯清关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当然需要打破。而一些中国商人利用潜规则和漏洞所从事的贸易行为也应予以取缔或者规范化。但既然是在长期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问题,而且得到了双方的默许,理应协商解决,不能由一方单方面简单、粗暴地盘抄、抓人。

俄罗斯不能只看到一些华商在经商中有违法律的行为,还应当看到俄方海关和税警在执法中对华商的蛮横粗暴以及贪婪腐败的行为。

当然,笔者相信这次事件并不只是针对华人的动作,也未必对中国有什么企图,俄方也许只是为了纠正中俄贸易中存在的不健康、不正常的现象。但两天之内三次扣押华商的强硬手段,难免会在华商心里留下阴影。至少,俄罗斯应当事先通过相关渠道与中方进行沟通,顾及中俄两国经贸的长远发展。

华商在俄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中国老话说“伤人一百,自损三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仅是中俄之间,所有国家之间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人。伤害了别人,自己的利益也会受到损失。

俄罗斯市场混乱、法律法规不完善,形成了无序竞争,而官僚体制、政府不透明、行政不规范都增加了华商的经营风险,不少前往经商的中国人都体会过那种“冒险”的心理。中国商人在俄罗斯遭遇恶意欺诈、拖赖贷款、绑架勒索、强收“保护费”等事件时有发生,华商普遍认为在俄经商缺乏安全感。

今年8月,中俄海关合作分委会成立,尝试建立规范两国贸易秩序的长效机制。笔者希望双方能充分发挥该机制的作用,加强两国海关的合作,共同打击“灰色清关”,建立规范、透明的贸易秩序。

在俄华商也应该团结起来,保持华商的尊严和良好的国际信用和形象,对俄罗斯的“灰色清关”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以华商团体的力量去对抗俄市场和海关的潜规则,为自己营造安全良好的营商环境,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笔者也吁请中国政府关注俄罗斯的“灰色清关”现象以及华商人身和财产安全。同时,双方应当加速制定符合双方利益的贸易与合作制度,增强政策的透明度、政策执行的简便性和可监督性。同时,还应尽快启动海关合作机制,共同打击“灰色清关”,建立规范报关途径,提高通关效率,为双边贸易提供安全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

随着各自经济、政治的发展壮大,中国和俄罗斯都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双方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环节下产生利益冲突是正常的。但作为友邻,应该加强沟通来解决分歧,不仅要在政治、军事下加强合作,还要在双边经贸、文化等方面加强沟通和协调。

中俄互推“白色清关”

“灰色清关”是长期困扰中俄贸易并经常导致贸易纠纷的复杂问题,是在俄不规范的清关公司和通关环节腐败因素勾结的产物,是导致两国贸易长期非正规运作的重要原因,两国经济利益深受其害。

俄国家杜马安全委员会副主席古德科夫日前表示,切尔佐夫斯基市场应当关闭,但需要提前通知关闭日期,以便人们能够做好准备。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指出,俄方在执法过程中,应切实保护中国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避免出现有损中国公民人格尊严的行为,并尽可能减少其经济损失。他说,中方对俄方依法打击走私、整顿国内市场秩序的行动不持异议,认为这将有利于规范贸易渠道,净化贸易环境,从长远看,有益于双边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临时代办李惠来说,华商要改变目前的经营状况,惟一的出路就是转变经营方式,走正规合法的经营道路。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海关处参赞张建呼吁中国出口企业和商家认真学习和遵守俄罗斯的法律法规,彻底摈弃“灰色清关”的做法,走正规清关之路。他同时希望俄方从源头上堵住漏洞,严惩利用进出境渠道的走私、违法和腐败行为,创造平等竞争、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官方合作拓宽正常渠道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中俄贸易额为5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目前,中国是仅次于欧盟的俄罗斯第二大贸易伙伴。但除贸易结构不尽合理外,双边贸易秩序一直为各方所诟病,特别是以“包机包税”为主要形式的中俄货物运输方式出现后,一批官商勾结成立的俄“清关公司”操纵的“灰色清关”大行其道,极大地扰乱了双边贸易秩序,助长了俄海关和官员的腐败之风,给俄国家财政造成损失,更败坏了中国企业、商品和人员名声。下决心取缔“灰色清关”,恢复和建立合法、通畅和高效的通关秩序已成为中俄各方的共同呼声。

随着两国经贸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海关合作层次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今年6月,中俄两国成立了中俄海关合作分委会,建立了规范两国贸易秩序合作的长效机制,这有利于双方未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为打击和消除“灰色清关”的违法现象创造有利条件。10月13日双方签署了《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和俄罗斯联邦海关署关于规范通关监管秩序的合作备忘录》,该备忘录将对遏制俄不法清关公司行为,理顺中俄合法通关秩序发挥重要作用。

据中国海关总署信息,两国海关部门的信息交换试点工作即将开始,中国海关将运往俄罗斯圣彼得堡、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所有出口海运货物有关数据传输至俄海关,这些货物信息包括出港日期、出口经营单位、发货单位、运输工具名称、航次号、集装箱号、商品名称、海关放行时间等16项,俄海关可据此查验每批次货物的准确情况,并按规定时间通知货主提货,使合法货物快速通关。双方还明确了两国及边境口岸海关执法合作的联络和案件协查渠道,同意按照商定格式交换案件情报信息,共同打击商业瞒骗、侵犯知识产权、走私犯罪等扰乱两国正常贸易秩序的违法行为。

在签订备忘录的同时,中国海关向俄罗斯海关提出了规范俄进出口秩序的三项建议,涉及报关企业、“报关单证明联”和简化守法外贸企业的通关手续。著名财经评论员马光远认为:“这三条都是非常务实的,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措施,主要就是压缩俄不法清关公司的空间,我认为这是当前治理‘灰色清关的核心环节。”

此次高虎城率领的由商务、外交、海关以及浙江、福建等省商务主管部

门组成的代表团在莫斯科与俄方就关闭大市场问题达成三点共识: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俄双边经贸合作;通过友好协商,妥善解决市场关闭问题等。

高虎城说,中俄两国政府重视发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致认为切尔佐夫斯基市场关闭问题不会影响两国的友好合作。他表示,中俄双方应尽快启动海关合作机制,就共同打击“灰色清关”、建立规范报关渠道、提高通关效率等问题进行磋商。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不断规范化和深入发展,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而俄罗斯也正在加快“入世”步伐,“灰色清关”问题必然会得到彻底解决。

“白色清关”如何走?

那么,中国企业如何正规清关?

俄罗斯海关报关中心中国区运营总监葛宏伟在今年6月17日的哈洽会中俄B2B企业论坛上告诫中国企业在申报信息时一定要齐全详细,否则在海关时俄方有权扣下货物,有时会长达半年之久,有的甚至被当作走私处理,这就需要在国内处理好所有信息。

在填报信息时,一定要注意每个细节。比如对材质的填报,俄海关规定,棉类的关税每公斤棉7.5美元,化纤类则为10美元以上,俄方的规定是“就高不就低”,如果能证明服装的材质棉类含量超过50%以上,就会少付3美元的关税。

有不少中国企业判断,俄入世后,货物清关会变得更顺畅。葛宏伟认为,不出意外,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俄罗斯将与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作为关税一体化同盟联合加入世贸,中国企业清关会更快捷。但同时,没有品牌的商品,将无法在俄海关申报,因而,赴俄商品走品牌化之路,是未来的必须走向,中国企业现在就要做好准备。

中国企业如何安全进入俄罗斯,姜明辉认为可以借鉴美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模式。首先要雇用中介机构,尤其是在对这个国家整个进出口流程不熟悉、市场不熟悉的情况下,必须借助外力。其二,不要急于或大量进入一个市场,要把重点放在一个或少量的市场。这可以学习沃尔玛进入其他国家的模式,先建立小规模的试探性的仓储式购物中心,以此为据点了解这个国家的市场及消费需求,然后再有层次地分头布局。

华商艰难走上“白色清关”

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前5个月中俄贸易同比下降39%,出现1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与此呼应,俄罗斯海关进口关税总额同比下降45%。因而,其对原产地中国商品采取更加严厉的监管措施。

在这种形势下,华商必须走正规清关,才能从“大市场”走向“大商场”,最终在俄罗斯市场站稳脚跟。

温州一家销售卫浴产品的企业此前一直通过“灰色清关”对俄贸易,刚刚过去的“大市场”风暴让这家企业下定了决心,再艰难也必须走“自道”,于是成为浙江豪峰国际物流公司的新客户。“大市场”关闭后,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这种“一站式”服务,寻找“白色通关”的途径。

一位同样从事中俄贸易的业务员透露,目前,采用“白色清关”方式进入俄罗斯市场,费用虽要比“灰色清关”高,时间也更长,但如果货物被扣押,还有可能通过政府途径合理索回。

据了解,中国欧洲商业开发投资管理中心在莫斯科建立的海关临时监管仓库是正规清关的范例。2008年8月,由于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有意走正规清关之路,中国欧洲商业开发投资管理中心在俄罗斯注册成立海关临时监管仓库,俄海关署派出25名海关人员在仓库现场办理报关业务,同时承担对入境货物进行临时监管的职能。与此相对应,中国欧洲商业开发投资管理中心还在北京注册了货物代理公司。这样,中国企业可以在北京委托这家正规的货物代理公司和莫斯科的海关临时监管仓库办理运输和报关业务,避免走灰色清关之路。据记者了解,这种模式现在运转良好,完全能够在中俄贸易中得到推广。

华商纷纷感受到,只有冲出“灰色清关”这个怪圈,中国商人才能在俄罗斯站稳脚跟,再图发展,否则,只能重蹈覆辙。俄国家杜马议员辛斯泰英说得好:关闭市场不会杜绝走私行为,要想杜绝走私关键在海关。

中俄民间联手筹建商贸综合体

痛定思痛,旅俄华商正在酝酿在莫斯科地区建立合法、规范的中国商品市场,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10月23日明确表态,支持华商这一积极探索。俄中经贸合作中心主任萨纳科耶夫表示,俄中经贸合作中心已经与中国一家公司达成协议,计划在莫斯科市郊建设从事合法经营的大型国际商贸综合体。

据俄新网援引俄罗斯《新闻报》报道,中国商人将开设的正是莫斯科弗拉德基诺批发市场,总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这将是在切尔佐夫斯基市场关闭后开设的首个中国市场。

“恰罗伊特”责任有限公司管理经理、公司合伙人奥列格·苏马罗科夫向《新闻报》记者透露,他所在的公司在莫斯科锡格纳利内街16/1号租赁了一座商贸综合体。他称,2009年年底前,这里将开放可容纳200家中国鞋厂代理商的鞋批发中心,所有摊位均已出租。

苏马罗科夫称,该项目主要投资方是一名姓赵的中国人,俄语名字叫米哈伊尔,他在赤塔经营建筑生意。另外还有两个合伙人。该中心将只经营批发业务。他说:“批发零售混合的畸形贸易形式已经成为过去,大型批发基地应当与零售市场分开。”

苏马罗科夫补充说,切尔佐夫斯基市场的怪影现在还笼罩着莫斯科,所以,“我们不会搞类似的市场”。他表示,新市场将不会有切尔佐夫斯基市场的商贩。苏马罗科夫承诺,鞋和配套商品将是“白清关”,打着在俄罗斯正式注册的商标销售。

目前,俄罗斯郊区另一座专门面向华商开放的市场已经在建,将于今年年底开放,届时将可容纳300多家商铺。值得关注的是,这座市场将专门开设海关通关机构,还将配备专业的中文翻译。

品牌化才是华商的未来

此次莫斯科切尔佐夫斯基市场事件表面的原因是“灰色清关”,中国商品有“走私”之嫌,同时俄罗斯要借此整治主导该市场的“问题富豪”,但往深里究,可能还是俄罗斯对于潮水般的中国商品的担忧与恐惧。

海外华商为何屡屡遭到不公待遇?抛开具体事件的具体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商品由廉价劳动力所致的全球范围难以抵挡的价格竞争优势。这种价格优势在为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廉价商品的同时,无疑也会不同程度地给输入国相关产业和社会就业带来一定影响。俄罗斯越来越强烈地感到,如果不加以控制,未来几年中国商品会更多地出现在俄罗斯市场。普京多次重申,要扶植本国中小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

全俄舆论研究中心调查发现,80%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商品“不经用”,更有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商品“很危险”,对身体和健康都有害。他们也不隐瞒“自己多是被中国商品的廉价所吸引”这一事实。而在他们选购的中国商品中,最常见的就

基础上,10月14日,各总理共同批准了《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倡议》。

《共同倡议》一共有17项条款。根据这17项条款,各方将采取一系列协调行动,在各个领域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制定具体计划,以刺激本组织成员国工业、交通、农业、科技,以及其他领域的本国发展和相关之间的合作。总理们还授权并且指示各有关部门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集体的努力,共同的合作来推动、克服本次金融危机负面影响。

在提到未来能源发展计划时,上合秘书长努尔加里耶夫说,“各方正在考虑制定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共同能源战略,并且有可能将来还会组成一个能源俱乐部。这个能源俱乐部可以作为一个协调机构,以推动、保障各方面的能源工艺安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研究所所长李凤林表示,当前,中俄之间的贸易额还不符合两国所具有的实际潜力,但前景是看好的,需要双方共同推动。中俄经贸关系应该不仅限于货物的买卖关系,更应该扩大到科技、投资等领域。

中俄两个大国的积极互动,将促使上海合作组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社科院世经政所副所长王逸舟认为,当前中俄双方最应该重视的是避免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空洞化”,“仅仅握手、拥抱是不够的”。

上合成员国的国家领导人已经做出了决策,促进彼此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特别交流,特别是各国的学生、演员、艺术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中中俄两国高层也有意识地扩大双方的民间交往和人文交流,继举办中俄“国家年”后,双方启动了互办“语言年”活动。秘书长努尔加里耶夫说,“我们应该让各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变得更加频繁,特别是让年轻人从小了解彼此的国情,学会对方的语言,这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合是中俄共同参与创建的平台。普京说,“当初,上合组织主要是为解决边界问题而建立的。成立以来,上合组织运行良好,它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都已得到很好的落实。上合组织已远远超出原有的范围,已发展成为一个全面的、受尊重的、国际地位很高的组织,许多国家都希望加入其中。”

专家点评

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以“上海精神”协调成员国合作争端

10月14日,上海合作组织工商论坛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上千名成员国企业济济一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分别占用了一个洽谈大厅,用一对一洽谈、幻灯片和宣讲等各种形式向各国企业展示本国的经贸合作机会。

这是上海合作组织自建立以来首次举行这样大型的项目推介和企业交流活动。在人潮拥挤的会议大厅背后,可以看到已经成立八年的上海合作组织,开始由一个区域安全组织,向区域间经济合作平台转型的身影。

上合组织秘书长努尔加利耶夫在会上大力推介《共同宣言》这一成果,并强调了实业家委员会和银联体在未来将起到的作用。他进一步表示,除了上合组织现有的6个成员国之外,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4个观察员国,以及上合组织新近接纳的对话伙伴国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都对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贸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共同倡议》是这次北京总理会议主要成绩

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背景下。2008年,上合组织的总贸易额达到868亿美元,较前年增加了7.2倍,提前实现原定2010年实现的经贸发展计划。在2009年,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中国与塔吉克斯坦的贸易额继续保持了较大的增幅,这在国际贸易萎缩的背景下十分不易。

为此,在2009年6月叶卡捷琳堡元首峰会上签署《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共识》的基础上,10月14日,各总理共同批准了《加强多边经济合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共同倡议》,倡议继续扩大多边、双边贸易和相互投资的规模,并到其他成员国去投资兴业。

从去年阿斯塔纳总理会议到这次北京总理会议,努尔加里耶夫表示,这一年间各方确实在合作上取得了很多成果。“我们这两次会议,即阿斯塔纳会议和北京会议之间保持了连贯性。”他表示,阿斯塔纳开会期间,金融危机刚刚发生,各方就提出要采取共同措施协调各方行动,以共同克服当前世界所面临的经济金融危机。那次会议的工作“为这欢峰会制定有关共同措施提供了很多必要铺垫”。

努尔加里耶夫在提到刚刚签署的《共同倡议》时,他说,根据这17项条款,“各方将采取一系列协调行动,在各个领域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制定具体计划,以刺激本组织成员国工业、交通、农业、科技,以及其他领域的本国发展和相关之间的合作。”他说,总理们还授权,并且指示各有关部门采取具体的措施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通过集体的努力,共同的合作来推动、克服本次金融危机负面影响。

以“上海精神”解决能源合作争端

能源安全与合作是上合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努尔加鲁耶夫表示,在每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以及总理会议上,有关的问题都列入讨论议题,粗通常都有能源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与会。

但是,他也坦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中间在能源领域国情各不相同,有的是能源生产国,有的能源消费国,有的则是能源过境国,如何平衡各方利益,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如何在这个组织框架内消除或者减少恶性竞争,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上海精神”。如何平衡各方面利益,努尔加里耶夫表示,“在我们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中,就有关于能源合作的具体条款。在这个条款中,各方还制定一系列共同合作项目,将在水利以及石油、天然气产地开发和管道运输等领域开展具体合作。”

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还有一个由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的权威专家构成的负责燃料能源综合体的专门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定期举行会晤,努力制定在能源领域一系列的共识和文件,并且就当前世界能源的现状和发展情形交换信息”。此外,还就各成员国能源立法进行定期的信息交流。

说到我们未来的能源领域合作计划,努尔加里耶夫表示,“各方正在考虑制定一个上海合作组织共同能源战略,并且有可能将来还会组成一个能源俱乐部。”这个能源俱乐部可以作为一个协调机构,以推动、保障各方面的能源安全。“当然有很多能源合作问题是一些不太容易解决的具体问题,需要各方坐下来进行友好地协商。”因此,他表示相信成员国之间本着友好协作的精神,“这些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中国在上合中扮演关键角色

在谈到中国在上合组织中扮演什么角色,努尔加里耶夫表示,“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有着非常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因为我们这个组织就是用中国的一座城市来命名的。”他说,上海合作组织各基础性文件,包括各方所达成的协议、条约,各方所共同做出的声明和议定书的

文本中经常提到“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精神”、“上海原则”等这些文字,“它经常使我们想起这座伟大的中国城市。”

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起的作用,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在人文领域合作中这都得到广泛地体现。“众所周知,上海合作组织就是我们这些成员国共同就重要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协商立场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框架内,各方可以达成一系列的共识,以共同应对我们在各领域所面对的威胁本地区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因素。

努尔加里耶夫深信上合各成员国之间的团结可以通过各方努力来实现的,“因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各成员国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有着共同和相近的立场”,因着地缘关系,历史上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有很多共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可以分享”。当然,“中国在巩固各方团结上确定是一个推动因素,起到非常关键性的作用。”

对2010年世博会的参展情况,努尔加里耶夫表示,上海合作组织的确有计划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在“国际组织展馆”中有自己的区块,“在这个展区中,我们将向各位展现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一系列活动。”他透露说,将在展台上向大家展示一系列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的照片和材料,并向大家说明上海合作组织为各成员国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会努力工作,把上海合作组织的展台制作得精彩而富有吸引力,不会让大家感到枯燥。”

加强人员往来和交流十分必要

关于上合成员国之间的签证问题,努尔加里耶夫遗憾地表示“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暂时还没有这种整体、多边免签旅游机制。更多是在一些双边的层面上,在一些国家之间已经有了公民免签证的相互人员往来制度。”他建议目前比较现实的做法是简化中国与有关国家之间的签证程序。

而成员国领导人所作出的促进彼此之间的人员往来和特别交流的举措,特别是各国的学生、演员、艺术家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努尔加里耶夫十分赞赏。“我们应该让各成员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变得更加频繁,特别是让年轻人从小了解彼此的国情,学会对方的语言,这对于未来的进一步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他举例说,上海合作组织有关成员国的游客过去通常是去£耳其、希腊旅游、疗养,现在越来越多的游客调整了旅游方向,他们来到中国的海南,或者其他的滨海城市,因为这些地方已经有了非常高水平的服务,而且这些地方的气候条件也非常好,可以为有关国家的游客提供高质量的休闲和旅游服务。

他进一步表示,除了上合组织现有的6个成员国之外,印度、伊朗、蒙古、巴基斯坦4个观察员国,以及上合组织新近接纳的对话伙伴国斯里兰卡和白俄罗斯,都对上合组织框架内的多边经贸合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如果我们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那么它必然能够为我们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广泛的机遇和前景。”

猜你喜欢

华商莫斯科俄罗斯
莫斯科第一届宠物狗节
大雪袭击莫斯科
崛起,莫斯科大公园
车“游”
中国智库报告:欧洲华商全覆盖、大集中、小分散
华商旗下两基金今年来最大回撤仅10%
印尼华商会:世界华商大会将在巴厘岛举行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同舟共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