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腾中买马”看企业家经营环境等
2009-03-12王志乐等
王志乐等
从“腾中买马”看企业家经营环境
王志乐
通用汽车与四川腾中重工于美国东部时间10月9日正式宣布双方就通用旗下高端全路面悍马车业务的出售签署最终协议。消息传来引起许多人的关注。有乐观其成者,也有批评质疑者。
综合几篇批评文章的观点,一些人主要质疑以下几点:质疑腾中买了油耗大的悍马,不符合节能减排的政策导向;质疑腾中收购资金来源以及今后如何还债;质疑腾中仅收购品牌商标所有权及专利使用权为什么不收购所有权;质疑腾中缺乏汽车运营的经验,如何管理汽车企业。因此批评者认为,政府部门不应当批准“腾中买马”。
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企业境外投资有四种情形之一的,商务部将不予核准:危害我国国家主权、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或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损害我与有关国家(地区)关系;可能违反我国对外缔结的国际条约;涉及我国禁止出口的技术和货物。显然,“腾中买马”不涉及商务部不予核准的这四种情形。
上述质疑也没有涉及这四方面的问题。他们质疑的是腾中买马的经济和技术可行性问题。但是,按照《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的规定,“境外投资经济技术可行性由企业自行负责。”换言之,商务部将不就境外投资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审核。
应当说,商务部出台的这个管理办法是很开明的规定。管理办法体现了促进和规范我国企业境外投资的目的,而且也体现了按照企业发展自身规律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则运用行政核准权的思路。
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著名企业,我们认为应当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那么多的批评和质疑。
我们应当尊重企业家的决策,给企业家良好的宽松的经营环境。
从6月初提出收购悍马到最近正式签署合同已经经历了整整4个月。在这4个月时间里,面对种种质疑,腾中重工显然会进行全面斟酌,权衡利弊。因为收购悍马所需投入的是真金白银,作为民营企业家,收购失败不可能由国家买单。
对于民营企业家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尊重,毕竟腾中重工决策者对公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最清楚,对收购悍马的利弊以及如何收购最清楚。何况这是用他们自己的资金去收购,而不是国有资金去收购。其他人不应当在他们的对面指手画脚,这也批评,那也质疑。我们要给中国的企业家更宽松的经营环境,尊重企业家的选择。
我们应当尊重企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从企业发展规律看待海外收购。
卖出企业和买入企业都是企业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从产品买卖到企业的买卖,其实是企业竞争的更高阶段。经过50年改革开放中国企业已经得到成长壮大,今后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都是如何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吸纳和整合资源。这方面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做很多功课,学习很多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要通过接受外资并购和走出去并购外国企业来学习跨国并购。不参与并购,不可能学会并购,更不可能走向世界并购外国公司。
腾中重工此次收购悍马品牌和商标的所有权以及专利技术的使用权,作为一个财务投资实际上是聪明的选择。这一做法符合腾中重工没有汽车制造经验的实际。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应当支持腾中重工对悍马的收购。如果腾中重工收购悍马成功了,中国其他企业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即使由于种种原因收购失败了,其他企业也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如果大家都不去实践,中国企业不可能成功地走向世界。
应有预案控制通胀预期
马骏
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数据,9月份CPI为-0.8%,PPI为-7.0%,第三季度GDP增长8.9%。
而就在10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表示,今年后几个月,要把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好通胀预期的关系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这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国务院第一次提到要处理好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关系。我认为这显示了一系列重要的信息。
第一,将保增长与控制通胀预期相提并论,表明控制通胀的相对重要性在提高。同时,由于第三季度同比GDP增长已经远超过8%,继续使用刺激政策来加速增长的需要已经下降。
第二,国务院特别提到通胀“预期”,表明决策层意识到,即使通胀的水平并不高,但只要通胀上升的速度较快(比如每个月上0.4个百分点),就可能导致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从而使一些消费者将储蓄更多地投入股市、房市,甚至购买实物以求保值。这种由于预期带来的行为将加剧通胀的压力。所以,即使通胀水平不高,也应该有预案来控制通胀预期。
第三,记得上一次决策层开始公开表示对通胀预期的担心是在2008年年初,当时CPI同比上涨幅度已达到7%以上。这一次,CPI同比还在以0.8%的速度下降,但是因为预期到CPI会在今后几个季度上升,国务院就开始表示关注通胀预期。
我认为,这表明中国宏观决策的前瞻性在进一步提高。
美中小银行大面积倒闭是一面镜子
郭田勇葛娟
继10月23日美国一天之内倒闭7家小银行后,10月30日,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又宣布关闭加州国民银行等9家银行,创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单日银行倒闭最多纪录。8日内连续16家银行相继倒闭后,全美今年倒闭银行数已经达到115家。
在经济开始好转之时,美国中小银行却开始新一轮银行倒闭,看似奇怪,其实不然。
虽然美国经济有回稳迹象以及政府的扶持令诸如高盛、美银等大机构的业务有缓慢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小银行也有同样的待遇。小银行不稳定性更大,信用度也较差,因此随着房屋贷款问题的不断恶化,都已不堪重负。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在脆弱的小银行身上有更突出的体现。另外,事实上,美国的银行大多数是中小型银行,数量多达一万多家,由于竞争激烈,倒闭也很正常。1987年,美国银行倒闭了184家,主要是由于当时银行的能源贷款无法收回所致。而在1992年的信贷危机中,美国也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
从失业率的迭创新高,储蓄意愿的上升,消费意愿的下降这几点上可知,美国当前的经济好转,主要还是依靠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而致,并非实体经济层面有根本好转。以前美国的银行是以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撑起来的,金融危机后,消费没能恢复,储蓄率上升,而美国银行业新的盈利模式还没有形成,所以美国银行业还将经历一段较长时间的调整。只有等经济真正恢复后,企业生产投资等融资需求才能给银行业绩带来较大支撑,在此之前,美国银行业怕是摆脱不了脆弱的处境。
虽然经过这些年的结构治理,我国银行业安然渡过了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但我们却没有任何理由高枕无忧。美国中小银行的倒闭潮,留给了我们非常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政府监管部门要切实加强银行监管,坚持“管风险、管法人、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和审慎的银行监管标准。从美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