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09-03-12赵伟卓

科技经济市场 2009年12期
关键词:工程管理培养模式应用型

赵伟卓

摘要: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内容多,覆盖面广,且对人才的实践技能要求很高,本文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实际从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工程管理;应用型;培养模式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不明确。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目前的工程管理专业整合了原有专业目录中的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面。各高校在结合本校具体实际制定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时,既要满足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四个平台课程的设置要求,也要突出本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色,还得兼顾教学计划和总学时设置的限制,往往导致培养方案“宽而不专”。这自然就产生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宽口径与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此外,由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之间独立性较强、有机联系较弱,传统培养体系使得学生难以对专业知识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从而导致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差、适应周期长等突出问题。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希望培养出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必然要求大力开展工程管理实践教育。同时,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用人单位越来越要求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上手快”,在招聘时大多要求有专业实践经验。因此,建立一套系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体系势在必行。

1.2传统教学模式培养手段单一。

目前开设工程管理专业院校的基础差异较大。生源和专业归属方面,有的以文科类专业为主,有的以工科类专业为主,有的以管理类专业为主,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归属院系也有不同。因此很多开设该专业的高校,比较难分清应侧重工程教育,还是侧重管理知识教育,不仅培养目标不明确,进而影响到课程体系的设置。因此,革新工程管理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建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平台课程集成模式与教学创新体系,对保质保量的培养出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价值。

经了解,目前多数高校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仍以教师授课为主,辅之少量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上课所采用的教学手段较单一,对多媒体课件利用不充分,利用了课件教学的教师往往将课件变成了电子版教材进而又出现了上课放课件,学生抄课件的不良局面。对于工程管理这个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来说,用这种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知识还停留在课本上,大多技术还局限于理论上,大多经验还拘泥于死记硬背的残存记忆中,不仅导致“上手慢、能力差”等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出的问题,对学生今后的进修深造甚至职位升迁都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1.3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在目前的教育形式下,实践教学未能有效体出实践性的最重要求,大多实践内容彼此脱节,难以形成贯穿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整体设计。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实践教学形式都局限于实习、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等,能够仿真模拟工程管理实战的新型参与式、体验式实践教学形式(如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项目管理模拟系统等)尚未出现或部分高校已经引进却由于课程学时数的限制、课程教学方式不允许教师灵活处理等诸多原因导致闲置不用。此外,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还不到位,工程管理专业的案例库还未建立,实践教育的效果难以评价,地位不受重视等,均影响了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的开展。

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接受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范围很广,但及其缺乏进入实际工作中学习的机会。由于大多数学校只是安装了软件供学生自学,很少开设专门的课程来指导学生,因此学生对于各类相关软件的学习也只能够停留在功能的层面,缺少系统的认识,也很难理解软件背后的专业问题,进入社会后还是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业务问题。

1.4课程体系设置与职业技能脱节。

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技术、经济与管理相结合的跨学科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基础不仅要全面,还应具有很强的系统性、连贯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工程管理专业的理论教学需由多个教研室乃至院、系共同承担,极易造成各类课程自成系统,缺乏联系融合导致相关课程要么出现重复讲授,要么出现内容脱节等情况,不利于四大平台课程的有机结合,难以形成课程设置和内容的深入化和系统化。此外,各类课程的内容性质、知识特征、学习方法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加之任课教师缺少沟通,导致不能从学生实际出发培养所学课程学生应具有的职业技能,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减少了学生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机会。

2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1明确培养目标,制定有特色的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管理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并具备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能力的高级人才。在业务层面上,要求本专业学生学习涉及各类工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工程技术知识;受到工程项目管理方面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从事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工作能力。

为培养出具有较强实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学校的实验条件、师资情况等认真编制出一套行之有效且具有竞争力的培养方案,并定期进行修改和完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要求体现出课程体系设置、实习实践环节和课堂教学模式等内容,并考虑单独安排专业技能训练的可行性。

为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和能力的专业水平,可以考虑制定基础课、平台课、方向课“三课一体”的培养方案。在基础课的基础上构建由技术平台、经济平台、管理平台和法律平台组成的相关核心课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工程管理专业进行方向的细分,有针对性的开设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工程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和物业管理等方向课程以及其它相关方向课程,不仅提高学生对相关方向专业课程的理解和学习,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水平,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时也能有准备,有竞争力。

2.2完善软件学,提高学生“上岗”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学生能够比较熟练的使用包括工程概预算软件、图形算量软件、钢筋抽样软件、清单计价软件、电子标书系统等最先进的管理软件。针对课程内容及社会的需要,将这些实践性很强的内容融汇贯通于各类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中,有助于项目管理或工程管理方向学生了解项目招投标管和全过程造价管理;有助于工程造价方向学生以深入了解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流程;有助于技术经济方向学生为可行性研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

软件教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不仅包含了先进的业务管理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前沿知识,让学生具备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和信心,还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就业竞争实力。完善软件教学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从而有效掌握业务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具备“出校即能上岗”的能力。

2.3加强实践环节的深度,完善实习基地建设。

学生的专业技能是在实践教学中形成的。因此应紧紧围绕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既要站在整个学科体系整体优化的高度,也要从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组织安排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处理好各个环节的衔接。只有明确有关课程和实验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及要求,才能以此构建完整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教学的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建设实习基地是开展产、学、研三结合,培养学生综合技能与创新技能的良好手段,校外基地建设应遵循“互惠互利、双向受益”的原则,根据专业特点,探索不同的产学合作形式。当前,各个高校都在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是一个提高实践技能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得到例如招标书制作、标底制作、工程量清单审核、监理规划审核、施工组织设计等多种建设领域的技能实践训练。

2.4合理改革考核制度,采取灵活高效的成绩评价方法。

一般专业课由于课程内容多且大多有一定难度,因此试卷内容过于偏重对书本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就造成了一种简单的应试型教育。这种考试模式会把学生引入读死书、死读书的误区,成为阻碍培养学生能力的瓶颈之一。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考试内容上,除了考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外,还应考核学生应用技能的掌握,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既运用所学知识,又能锻炼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方式上,采取实践环节评价、上机应用操作、各类报告书标书编写等形式,有利于学生对基础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祝亚辉,佘渝娟,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探索.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2]郭志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中国冶金教育,2008,3.

[3]彭海艳,杨会云,黄桂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探讨.中国建设教育,2008,10(10).

猜你喜欢

工程管理培养模式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