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世博会冲淡大萧条
2009-03-12
金 梅
1933年5月27日,在美国芝加哥城毗邻密歇根湖的伯纳姆公园,一场规模空前的世界博览会开幕了。由于当时的美国还没有走出经济大萧条的阴影,因此人们最初对这次世博会并没给予太多关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却惊奇地发现,芝加哥世博会所产生的影响日益扩大,而它对美国经济的推动,就如同黑暗中的一线曙光。最终,这次世博会是如此大受欢迎,以至于当预定截止日期到来时,人们纷纷要求继续举行。
大萧条中美国迎来世博会
作为现代工业社会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世界博览会向来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1851年5月1日,当时的头号工业强国英国在伦敦首次举办了世博会。鉴于英国借助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声誉,此后欧美各国争相举办世博会。尤其是作为资本主义新兴势力的美国,更是举办了15次之多。
早在1893年,芝加哥就曾举办了一次世博会,那次博览会对芝加哥城市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芝加哥人希望再举办一届世博会。然而筹备之初,芝加哥世博会主办方就发现,由于经济形势已开始恶化,政府所承诺的许多资金都无法落实。无奈之下,组委会不得不公开发行债券,并与食品、运输、娱乐等行业的15家提供商签订了赞助协议。自1928年4月起,主办方发起了一场名为“博览会会员招募”的活动,即公众只要花5英镑就可成为博览会会员,这一身份将确保其免费进入会场10次。正是通过这种民间募集的方式,组委会才筹措了60多万英镑的建设资金。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如期开幕。为了节省开支,主办方将会场地设在了密歇根湖岸边的伯纳姆公园,这块1.7平方公里的土地原来大部分是垃圾填埋场。在场馆的设计上,此次世博会也力求简洁,着力突出科学性,刻意避免繁缛的古典风格造型,以提供更多的内部空间。与此同时,主办方还破天荒地为世博会提出了主题———“一个世纪的进步”。为了增加世博会的气氛,德国政府还专程派出一艘齐柏林飞艇于10月26日前往密歇根湖附近表演。到11月12日,当芝加哥世博会行将结束时,在各方舆论的一致呼吁下,主办方决定于1934年5月26日至11月1日推出世博会的第二阶段内容,从而使得芝加哥世博会成为一场跨越两个年头的盛宴。
世博会助10万人就业
对当时的美国人而言,芝加哥世博会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切实地影响到了百姓生活。1933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的漩涡,美国几乎到处都上演着因失业而导致的惨剧。在匹兹堡,钢铁工人不得不打发自己的孩子到面包店里乞讨过期面包;在纽约,十几岁的女孩子甚至甘愿每天只挣20美分以保住工作。可想而知,当时的美国人是多么渴望得到一份工作。
1933年初,罗斯福就任总统后,推行“新政”。面对1700多万人的失业大军,新政府一方面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另一方面又实行“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以维护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在这种背景下,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的芝加哥世博会就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当时的就业压力。据事后统计,此次世博会由于在举办期间吸引了200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给芝加哥市带来近4亿美元的商业利润,结果直接和间接地向社会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当看到博览会上展出的各种新产品、新技术后,那些原本对生活丧失信心的人们也变得乐观起来,增加了战胜经济危机的勇气。据记载,当年为了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世博会期间还举办了各种慈善活动。当时,会场内的游览车可供参观者休息睡觉;许多展位前摆满了番茄汁、烤面包、火腿和鸡蛋等可免费品尝的食品,许多贫困者往往在排十几次队后大饱口福。11月8日,为了庆祝禁酒日的结束,主办方再次向公众提供大量免费饮品,结果一天中消费了1000桶啤酒和20万个三明治。
在这次世博会上还发生了一件趣事。原本默默无闻的迪斯尼公司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为了宣传自己的电影,将米老鼠、小矮人等卡通形象带到了展会上,没想到,这些可爱的家伙迅速征服了美国人的心。在那个寒冷的时代,人们实在太需要一些温暖了。于是在这次博览会结束后,迪斯尼公司的卡通电影迅速走红,即使那些失业者也宁愿省下几个硬币走进电影院。
推动多个品牌走向繁荣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的影响其实并不仅仅限于芝加哥市,它还对当时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主办方首要的目的就是集中展示美国工业生产中的成果。于是,工作中的炼油厂、电控拖拉机、牙膏装管线、面包生产线等统统被搬到现场,参展商还运用电影、立体布景、露天表演等娱乐方式吸引目光。同时为了扶持本国企业,本次世博会还向当时的工商业巨头敞开了大门,通用汽车、克莱斯勒、西尔斯百货等纷纷获准建造各自的展馆,共计建有8个主题馆、7个国家馆、3个州馆、11个企业馆。到1934年芝加哥世博会第二阶段举行时,它对美国经济的刺激效果已初步显现出来。这一年,克莱斯勒公司将自己的汽车装配线展示给观众。在新产品的召唤下,人们开始掀起汽车消费热潮,从而极大刺激了美国汽车业的发展。正是借助于在本次世博会上的大出风头,克莱斯勒在1933年的产量就一举超过老牌的福特汽车。与此同时,美国的文化、旅游等行业同样借助世博会进入大发展时期。例如好莱坞电影、《读者文摘》等美国文化领域的拳头产品,就是在这一时期走向繁荣的。
不仅如此,几乎所有参展芝加哥世博会的国家都成为了受益者,因为正是通过世博会,世界各国的文化、产品得以广泛交流,提高知名度,增加销量,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当美国的汽车业受到刺激的同时,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的局面。1933年上半年,据说法国道路上行驶的商用车有40%是雪铁龙汽车。而在日本,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喜一郎在看到汽车的商机后,1933年他着手试制汽车发动机,开始了丰田公司制造汽车的历史。在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期间,中国、捷克斯洛伐克、意大利、日本、瑞典、乌克兰等国都拥有独立的展馆,各国都通过这个巨大的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当时,日本观光局特别设立办事处,在展馆里介绍日本风光,展示照片、图片、立体的模型,并且给参观者赠送礼物,热心推广日本旅游。当时的中国尽管经济实力落后,但也有一些特产在世博会期间广受欢迎。例如著名的湘绣,就曾在本次世博会上获奖。据披露,上海的鸿翔公司为本次展会选送了6件旗袍,最终获得银奖。当时的西方人非常喜欢这种旗袍。
1933年芝加哥世博会有力地刺激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的复苏,被认为是一届“在危机中看到希望”的世博会。正因如此,为了纪念曾经的辉煌,至今在芝加哥市旗上的四颗星中,有两颗就分别代表了1893年和1933年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