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的启示
2009-03-11马丹霞
马丹霞
[关键词]史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9)21-0070-03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历史学家?这不仅是初学者关心的事情,也是每一个职业史家要用一生的努力来求索的问题。北京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将他多年来为研究生讲授的史学方法课程讲义进行整理,辑成《历史学家的修养和技艺》一书。四百多万字的书中大量引述他人的言论,涵盖古今中外;书虽厚,但思路相当清晰。该书表达简洁,语言朴实,详细论证了成为历史学家需备的条件,不仅可以给史学入门者带来指引,同时可以为历史教育者提供启示。
新课改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能仅沉醉于“教”教科书上,而且要善于“用”教科书,具有课程意识。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仅可以吸取其中历史研究的营养,同时应该把其借鉴应用于教学之中。
第一,史学就是“人”学,是通过对人类过去经历的总结、归纳,来帮助今天的人更好地认识自我,把握自己,最终是为了个体和人类的发展。因此历史学家必须具备深切的人文关怀。一个历史学家不论自己治史的具体目的是什么,绝不能仅满足他个人的癖好或某个小团体的需要,“而是要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活,有助于人类建设更好的明天”。因此,历史学家落实自己的人文关怀时要把过去的人当作有生命的人来看待。在这一点上,史学与教学是相通的。
历史学的社会认识功能,人格发展功能和传统借鉴功能都是中学历史教育存在的重要依据。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存现状,更好地了解社会现实。要更好地知道现在,就要对过去的人类活动与文明创造有更深的了解,在此基础上继承过去的文化遗产,并积累和创造出新文化;召唤所有人类的,尤其是本民族所传承的文化精髓,并把它们作为现代人类与国家的责任、自尊和自强的基础,比如,关于美国民主的研究:如果问的是“民主的观念和制度在美国历史中经历了什么变化”,这是史学要探究的内容;如果问的是“美国民主的特点和主要制度机制是什么”,这是政治学探究的内容;如果问的是“美国民主是怎样发展,对今天又有什么影响”,这是历史教学关注的内容。
史家的人文关怀是以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和理想为基础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史学教育不应过多的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而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正如赵亚夫所说:“历史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只能是人——培养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并懂得幸福生活的人。”一个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历史学家,不仅要把人的特性和历史运动紧密结合起来考虑,而且应当宽容而公允地对待过去的人和事,慎重使用评判的权力。同样,一个负责任的历史教师也应该把“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原则。
第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交通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国际学术交流的日趋便利,促进了国际史学界的合作和交流。“就中国史研究而言,当前的急迫需要是突破本土研究的局限,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和对话,拓宽视野,充分考虑国际因素的影响,尽可能利用多国文献,大力强化比较研究。外国史研究则不仅需要推进本土化,同时也要有国际眼光,既不追随对象国的范式,也不囿于本民族的立场,而是在本土化和国际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平衡”。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社会的进步,使每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人类面临同处一个地球,需要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史学研究面临的情况,在历史教学中也同样突出,尤其表现在课标和教材的编写上。作为历史教学,同样要立足于世界的背景,紧跟时代潮流。但目前中学历史教育中世界史部分残缺不全,尤其是古代史更是出现了某些断层,比如课程标准就忽略了中世纪史部分内容,课标首先讲述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然后就直接过渡到近代西方代议民主制度。课标的这种思路导致教科书没有为“长达千年之久的中世纪”设立相关的章节。岳麓版教材完全没有提及中世纪,而人教版教材仅仅在探究活动课里面设置了一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专题一“黑暗”的西欧中世纪。这样的结构安排多多少少给教材使用者带来了一些误解,即:近代西方的民主制度直接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需要与现在的史学研究联系起来,完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完整的世界史认识。
第三,历史学家“不仅要在现实面前保持学术独立的意识,同时还必须极力突破现在与过去之间的重重阻隔,力求准确地了解过去”。要获得准确可信的历史知识,首先必须穿透“时间之幕”,将过去的人和事置于当时当地的“情境”中来理解和评论;其次,是要尽力采取与历史的当事人进行对话的态度。同理,在历史教学中也推崇“回到历史情境”中去。由于时间距离遥远,加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在平时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体验式的历史学习是提高学生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的基础,让学生首先能体会到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历史的乐趣,然后让历史现象成为学生自己可以把握的东西。
要真正理解过去,就必须准确了解过去的时空结构,对那个时代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入的了解,为情境创设做好充足准备。书中对于如何理解历史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在美国建国时期,不少社会精英反对实行民主,或对民主深为疑虑,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似乎他们思想保守;但如果对相关史实进行分析就不难发现,当时的政体观念和今天并不一样,对民主的界定与今天也大有区别,因而他们并不是几天内意义上的反民主的保守派。当时还有人欣赏英国政体,但如果认为这些人企图在美国建立君主制,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按照当时人的理解,英国政体不是单纯的君主制,而是混合了多种政体要素的平衡政体”。作为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前都要翻阅大量资料,方便教学的开展。
“如果忽略了自己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时间距离,无视自己的历史位置,无疑也是一种错误。……对话的目的是获得真实准确的了解,而不是认同于研究对象”。在教学中,评判历史事件也要回到当时的历史情境,避免带上自己的感情色彩。特别是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看法都跟前人不大相同,这是时代的进步,因此我们不能苛求古人,比如评价李鸿章这个人:毁之者认为,他是“投降派”和“卖国贼”的典型代表;誉之者则认为,他有开放的眼光和卓越的见识。其实,对于李鸿章很难简单做出判定,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衡量他当年的作为,予以高调赞扬不妥,更不能一骂了事。我们应该从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他这个人所做过的事情这两方面来评价他,去体会他对那个时代发生过的影响。
第四,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没有史料就没有历史,也无从谈及史学,也就是史料在历史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本书用了整整一章的篇幅介绍了史料与史学,涵括了史料的概念、史料的类型、史料的地位、史料的解读、史料的运用等五个方面的内容,不仅对史学入门者有帮助,而且也给了中学历史教师不少启示。
在高中阶段推行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思维方式,更好地开展历史学习。但要给学生提供什么史料呢?怎样选择史料呢?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思路:首先是进行文本考辨工作,可以采用从信息来源和传播者信誉的角度、从语言的角度、从考察记录者的动机、身份和记录的时间来考察史料可信度的方法;其次是要理解史料,需要研究者准确释读史料含义,善于利用各种工具书联系研究范式和研究进展来理解史料意义等。冯友兰先生在谈及哲学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时,就将其总结为:“第一步的工作是收集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全;第二步的工作是审查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真;第三步的工作是了解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透;第四步的工作是选择史料,这一部工作的要求是‘精。”
这两位学者的总结成果可以给历史教学拿来借鉴学习。“现代历史教育的功能是帮助学生感觉和发掘史料的‘发现价值。一切历史材料在历史教育中,都具有客观的教化性和主观的发现性的特征,后者是前者的条件”。由于史观等因素影响,每一个人对历史都有自己的看法,同样的史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读,教师不应该急着把史论呈现给学生,而是要带领学生从史实中寻找答案。“切忌无根无据的空论。没有证据就不要说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句话”。如何删取和开发这方面的材料作为教学素材,教师可以根据现实需要自由安排。
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学科教育,是以认识和叙述历史事实为特征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认识和社会认识为目的的教育。其中,“历史”与“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要有意识把大学专业教育与中学教育区别开来,领会历史学科的特色,同时注意中学教育的特殊性,而不是把大学的专业历史教育浅显化。中学历史教育是公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历史教育,力图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环境的各种形态,理解不同阶段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文化意义,以及作为有形的和无形的人类文化遗产对现今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价值,成为拥有社会责任感、参与能力和自信力的新时代公民的人。
[责任编辑:吴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