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

2009-03-11冯一下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09年9期
关键词:清朝文综对外贸易

冯一下

[关键词]“文综”安徽卷,材料,清朝,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17—0043—02

命制考试题目(含编制答案)最忌讳出现知识性错误,亦即圈子里所说的“硬伤”,而2009年“文综”安徽卷第36题却存在这一问题,令人遗憾。

该题材料一从翦伯赞、郑天挺主编的《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中转摘了如下两条材料:

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指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货币单位),皆宽民力也”。

国朝(清朝)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艘)……舶长日大班,次日二班,得居停十三行,余悉守舶,仍明代怀远驿旁建屋居番人制也。

命题者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指出南宋和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和清朝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命题者编制的与之对应的“参考答案”是:“市舶司;十三行。南宋外贸税收丰厚,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可减轻百姓负担。清朝前期对外贸易因受到严格控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此答案对南宋外贸机构的名称和南宋外贸的具体作用的解答,基本正确,而对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和清朝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的解答则存在疑问,有商榷之必要。

清朝前期一般指1644~1839年清王朝统治时期,这是我国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的共识。在这段近200年的时间里,清朝的外贸机构有过重要调整,外贸政策经历几次重大变化,情况相当复杂。这是一两句话难以将其说清楚的。而这道题的命制者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难免出现差错,使答案的正确性(准确性)大打折扣。

清朝前期的外贸机构,由外贸管理监督机构、经营机构、中介机构三大类组成。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以前,沿袭宋元明旧制,由市舶司行使管理监督对外贸易之权,之后改行海关制,设立海关管理监督对外贸易。外贸经营机构则是由外贸商人组建的商业机构,因无固定名称和明确规范,情况复杂,难以说明。十三行属外贸中介机构,且非常特殊。“它一方面是垄断性的商业组织,一切外国进口货物,由其承销,内地出口货物,由其代购,并负责进出口货物的价格。另一方面,行商又受政府委托,执行政治上的职能……所以,行商实兼有商务和外交的两重性质”。对于清朝前朝外贸机构名称,第1问只给出了“十三行”这一个答案,这就会使人产生清朝前期的外贸机构只有十三行的误解。也许命题者会说,我们要求考生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答十三行不是中规中矩吗?可是,材料一中不是还有“设关”二字吗?那么,“关”由谁来管理呢?不是也有机构吗?不是也应回答吗?可见,即令仅仅依据材料一回答,只答十三行也是不完整的。何况,在说了南宋贸易机构是市舶司之后,紧接着说清朝前期外贸机构是十三行,就匹配关系看,也有问题。

根据外贸政策,清朝前期对外贸易演变的历史则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1644~1654年,允许贸易;(2)1655—1684年,严厉禁海;(3)1685—1756年,开海贸易,设置四海关(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监督对外贸易;(4)1757—1839年,闭关自守,只允许外国商人在广州一口进行贸易,且严加限制。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外贸政策会产生不同的“直接后果”。第1问给出的“清朝前期贸易因受到严格限制而渐趋萎缩;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这一答案,显然是第四阶段实行的闭关自守政策的“直接后果”,而不是其他三个阶段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也不是整个清朝前期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

综上所述可知,此题第1问有关清朝前期外贸机构的名称和外贸政策的“直接后果”的答案,明显存在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重大缺陷,这样的试题和答案难以帮助人们(首先是考生和评卷者)把握清朝前期外贸的实际情况。

2009年“文综”安徽卷第36题在命制中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以后在命制材料解析题时,材料一定要提供足够的可靠的有用的信息,答案和材料之间一定要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是保证试题(含答案)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猜你喜欢

清朝文综对外贸易
《文综》与流动的华文文学
高考文综备考策略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高考政治专题复习诌议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人口红利渐失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经济背景下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