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善于沟通民意
2009-03-10孙聚成
孙聚成
新年伊始,一些媒体在展望2009年时认为,今年有可能成为群体性事件高发的年份,同样有可能是深化改革、创造社会和谐的新契机。
回顾2008年,一些群体性事件特别令人瞩目。贵州瓮安事件、云南孟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等引起了重大社会不安定;重庆等从大城市到小地方的出租车罢运事件,也让和谐社会建设出现了不协和的音符。虽然,这些群体性事件尚未引发更大的矛盾,但事件的发生仍然让人心悸,让我们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忧虑。
仔细审视那些事件,我们可以发现,不注意了解民意,不注重与人民群众的沟通,是这些事件演变的重要原因。正如网友评论出租车罢运事件所言:几起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凸显的哥维权的窘境,显然,这与沟通、投诉渠道不畅有关。如果有关部门能把出租车运行状况面临的困难想在前面,及时作一下调查调整,多一些沟通,倾听一下民意,那么罢运事件本来可以避免。
不注意与群众沟通的原因很多,或者不了解群众的想法,或者没有面对群众的勇气,或者没有与群众对话的能力,这主要还与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与执政能力有关系。2008年6月,贵州瓮安事件发生后数小时内,瓮安县主要负责人均未到现场和群众对话,这成为引起群众强烈不满的重要原因,而当政府大楼被点燃后,相关领导仍没采取果断措施,而是在办公室里开会研究,直接造成了事件的恶化。此外,还有7月的云南孟连事件、10月的四川广元柑橘事件等,从中我们都可以看出,不知道怎么与群众沟通,不知道怎么处理舆情压力,成为事件演变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社会多元化和多种矛盾高发期,领导干部是否具备能够直接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与素质,能否运用智慧有效处理各种矛盾,已成为工作成败的关键。
“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关心困难群众,越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2008年底,温家宝在重庆市考察社区社会保障服务站并看望群众时,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因此,在目前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听民声、知民情、解民意,更是领导者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
重视了解民意,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畅通民意通道。关注民生,首先要倾听民声,了解民意。要开辟更多与群众对话的渠道,拓宽联系群众的路径,丰富联系群众的手段,更加注重发挥“社情民意通道”的重要作用,及时准确地掌握最真、最实、最新的民情,从群众的呼声、意愿、要求中明确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有效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和科学发展的成果。目前,各地都创造出了很好的联系群众的方法,如网络征求民意,向社会公开领导干部的电子邮箱,让不知道往哪里说事儿的群众找到了一个好的诉求方式;如公开领导手机电话号码等,方便了人民群众及时联系;如大接访活动在领导干部与群众之间搭建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的沟通平台。这些及时的民意沟通都在第一时间化解了各种矛盾,稳定社会环境。
重视了解民意,领导干部要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各级领导干部要在了解民意、顺应民意、实现民意上多下工夫,把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作为一种习惯,努力做到经常化,正规化。领导干部要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上尊重群众,真正把他们当主人、当亲人,注意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实践证明,百姓和政府交流、沟通的渠道不畅通,政府不问百姓事,将百姓置于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诉、合理诉求无人满足的尴尬境地,就有可能引发出波及面较广的集体无理性发泄。因此,只有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才能防止群体性事件“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实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
重视了解民意,领导干部还要处理好危机事件中的民意沟通。在各种危机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下,领导干部要善于驾驭全局工作,学会处理各种危机。面对各种突发事件,要真诚面对群众,真心感动群众。领导者要第一时间了解参与者所思所想,展开疏导、劝解、解释工作,使事态得到有效控制。面对突发事件,更要重视畅通密切干群关系的“民意渠”,让不知道往哪儿说事儿,不敢站出来说事儿,不能直接说事儿的老百姓,有倾诉衷肠的好地方、好方式。
沟通是打开心结的钥匙。在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各种社会矛盾将日益突出,面对困难,希望领导者要及时掌握社情民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防止小事情酿成大事情,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