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创新
2009-03-10刘义杰
刘义杰
摘要:在当前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着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价值观,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索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创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
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当然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并抓好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合格人才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系,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理想信念缺乏和诚信意识淡薄。
在多年的就业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不少毕业生在个人简历上虚填学习成绩,伪造荣誉证书,诚信意识明显淡薄,给用人单位造成了极差的影响,也损害了学校的名誉。有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斤斤计较工作伊始的薪水,而对就业岗位的发展前景却少有过问;还有些毕业生签约后“这山望着那山高”,导致违约和毁约现象严重。
1.2好高骛远,缺乏必要的组织纪律观念。
如在选择就业地区时,大学毕业生纷纷涌向东南沿海的大城市。即使是西部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也不愿意返回家乡作贡献,而是一味地挤向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地去淘金。此外,一部分毕业生组织纪律观念淡漠,他们以找工作为由经常逃课,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
1.3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随着毕业的临近,就业岗位的不确定和对前途的种种担忧,让一些毕业生心神不宁、忧心忡忡。同时,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择业上的处处碰壁,对就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不正之风和社会上一些不良择业现象的不满,让一些毕业生感到郁闷、烦躁、无所适从。还有极个别毕业生甚至通过酗酒、通宵达旦地上网、打牌、寻衅滋事、破坏公共财物等极端方式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满。
1.4就业指导中思政教育有所缺失。
虽然就业工作者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给学生进行一些思想政治教育,但总体来说,缺乏系统的指导,仍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方法不当;忽视了大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忽视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等。
2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内容
2.1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完善发展的需要。不同的职业都有着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从政要有政德,为师要有师德,医生要有医德。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是我们对人才的最高评价和期许。
2.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是培养“四有新人”的主要内容。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能培养大学拥有健康的心理,使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惩恶扬善,弘扬正气。良好的成才观是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备素质,他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去向和在工作岗位上的积极性。
2.3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必须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应运知识、信息去创业的本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就业或创业。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在夯实基本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大学生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
3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创新
3.1准确把握毕业生的思想特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众所周知,毕业生对岗位与薪水因人而异,对就业区域的选择也有着不同的期待,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呈现情绪不安、思想不稳的特点。经过四年大学生活,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个人的前途发展成为了其关注的焦点。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针对毕业生思想实际,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自觉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主动投身到艰苦的地方和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3.2加强道德法纪与择业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择业、诚信就业。
在就业指导中应大力加强毕业生的法纪教育,特别是加强《劳动法》的宣传教育,使毕业生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合法权利,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部分学生行为浮躁、焦虑,自我定位不准、就业心态不正、应聘信心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就业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宣传教育,帮助大学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找准自我定位,培养良好自信,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同时,还应广泛深入地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规范择业行为,重点围绕“认真履约、及时还贷、缴纳学费”等内容进行诚信教育。
3.3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关注特殊群体,培养大学毕业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在就业指导过程中,要大力开展压力与挫折教育,教育大学生如何对待压力,如何将压力变为动力,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保持自信和乐观的态度,满怀信心地去争取各种就业机会。同时,也要特别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如女生、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及无就业意向的学生,努力增强毕业生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4加强创业意识教育,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迫切需要一大批大学毕业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加强对学生创业意识教育,重视学生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并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的典型事例,充分发挥先进的榜样作用,教育学生从等待工作机会到寻找工作机会,再到创造工作机会。
3.5开展感恩教育,培养毕业生报效祖国之情。
在毕业生即将离校之时,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组织他们在离校前为母校办一些实事,以此来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和无限留恋,牢记母校的教育之恩,纪念这段难忘时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奉献荣校教育,激励他们发奋图强,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母校增光添彩,以实际行动来报答母校的教育之恩。
总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之间的合理配置问题,其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兴国战略的实施,也关系到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富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我们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卫华.关于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策略[J].职业教育研究,2005(6).
[2]徐国才.适应新形势加大毕业生思想教育的工作力度[J].高等建筑教育,2000(35).
[3]周艳萍.从就业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