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视觉思维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2009-03-10马莉
马 莉
摘要:近年来,视觉思维在各个学科领域已成为广泛而全新的话题,倍受关注。在美术科研领域对它的论述更是精彩纷呈,尤其在平面设计当中,视觉思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以壁画设计为例,浅析视觉思维为壁画设计提供的广阔创造性空间,探讨并利用视觉思维给壁画设计带来新的生机。
关键词:平面设计;视觉思维;壁画设计
1引言
平面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将创意视觉化、符号化的过程。在平面设计中,需要用视觉元素来传播设想和计划,用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设计者的设想和计划。平面设计是所有设计的基础,是任何设计都必有要涉及到的设计。在平面设计中,无论是空间的还是文字的,都是要用视觉刺激让刺激接收者感受设计者的思想及行为。平面设计的呈现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但即使是静态的刺激也可能表达一种动态的思维或想法。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平面设计中重视视觉思维的地位与作用。
视觉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思维,它自始至终都是借助“意象”来进行的。阿恩海姆最早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基于以下的假设:“所谓知觉,就是那些具有相对说来较为简约形态的模态和样式,与刺激达到一致。”因此,知觉的过程必然包括抽象、分析、综合、补足、纠正、比较、结合、分离,在背景中分离和突出某物等方法。从而视觉的定义中含有了思维的成分,视觉思维的概念从此诞生。
作为一种典型的创造性思维,视觉思维自始至终都是借助“意象”来进行的。平面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活动也不例外,意象作为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推动者,能促进平面设计创作过程的顺利展开。当然,阿恩海姆所说的“意象”绝非传统观念上的那种对客观事物的“忠实、完整和逼真的复制”,而是视觉思维对其认识对象的性质和关系进行积极主动地把握而生成的。也就是当思维者集中注意于事物的最关键部位,把其它无关紧要的部分舍弃时产生的一种不清晰的、不具体的甚至模糊的景象。它已经不能简单等同于一个客观存在的真实事物,而是心灵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解释。
壁画是以形式来表达的一种艺术,而设计师则是以图像来思维的,壁画设计过程就是一个综合的图像思维和形式操作的过程。壁画设计师的工作就是面对任务书和各种约定俗成的协议规定,在他的头脑中选择、淘汰图像,组织一种最恰当的、最符合设计要求的形式,而这种最终形式的获得,就是壁画设计师用视觉思维方法来衡量取舍的过程,所以视觉思维参与了壁画设计的始终,并且在壁画设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壁画设计的色彩与视觉思维
色彩在壁画设计中是十分重要的,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也越来越注重色彩的恰当使用。色彩在壁画设计中分为两种,一是环境色,另一种就是壁画设计中的色彩。就色彩本身而言,它具有多种功能,认真研究色彩的功能恰当地利用到壁画设计当中去是十分必要的。色彩在建筑环境中对人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视觉器官,同时也调节人的生理机制,影响着人的情绪。不同的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例如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带有热烈而兴奋的情绪,黄色给人明朗和欢快,蓝色给人沉静和冷漠,绿色则是平静和稳定的感觉。色彩所引进的联想和感情,直接关系到环境气氛的创造。同样的色彩在不同的建筑环境中也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另外,同样的色彩对于不同的国家,民族的建筑设计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西方,黄色因叛徒犹大穿黄衣而另人厌恶;而在中国,黄色是帝王之色,象征权力和高贵。当然,壁画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考虑两种色彩的有机组合,即壁画中色彩的运用和环境中的色彩有机结合起来考虑。“某种局部的色彩,虽然它在一分钟之前看上去还是暖的,当你又在另外一个地方涂上了一层更热一些的色彩时,它立即就会变冷。”[1]可见,环境色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现代壁画设计中,环境色彩的营造手法是三富多样的。不同的类型的建筑所采用的色彩是不同的,例如娱乐性的场所要采月鲜艳活泼的色彩,政府机关就要使用庄重严肃的色彩等等。室内色彩的使用还要考虑到适当的阳光作用。阳光充足的地方多使用冷色调,以降低明度,阳光不足的地方多使用暖色调,以增强亲切的温暖感;在人们逗留时间短的共享空间中使用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彩以增强热烈的气氛;在客厅、办公室等则要使用调和色以取得安定和柔和的气氛;在高大的空间中则以丰富的色彩层次,扩大视觉空间并加强空间的稳定感。
3壁画设计的综合材料与视觉思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为壁画艺术的创作注入新的生机。在漫长的壁画艺术发展过程中,壁画艺术在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到了现代壁画,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摆脱了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整个创作意识有了非常大的转变。同时思维方式也在转变,现代壁画越发强烈注重造型手段和技术材料的重要作用。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的根本。人类在科学不断进步的今天,对自身的环境要求更高了,多种材料的运用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形态,不同的视觉形态可以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觉。不同的空间感觉会给人造成各种情感体验。现代绘画中情感的表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情感的不同,表现的形式也相应地改变,以适应不断出现的新的情感。作品的情感就是作品的思想,就像论述的内容就是推理的概念一样,艺术的内容就是情感的非推理式概念,它是通过形式-我们看到的外表直接表现出来的。给一个“毫无生机”的画面以活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这就是要把实际的空间、材料,转化为一个虚幻的空间,画面的肌理是用来表现物象和渲染气氛的,以求增强画面的表现力,使其更加丰富。不同的壁画材料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壁画材料的选择,对于空间的营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体现着画家对壁画材料的敏感和体味。不同的肌理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肌理带有的韵律,连续、重叠、粗细、疏密、软硬、交叉、错综的美的效果,是画家运用的合理语言与变化的物性撞击后产生的灵性。艺术家极力将这灵性,在各种材料上用不同的手段,通过创造痕迹而使其停留下来,并连续地复转成画面。这里有壁画材料与实物的直接有机的碰撞,更有艺术家灵感的体现。
随着人们观念意识、审美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改变,讲究材料肌理和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壁画形式逐渐爱到人们的喜爱,材料的审美特性脱离了图画显现出来。不同的材质富有不同的个性:木头温暖诙谐,石头悲壮刚毅,粗陶幽静古朴,金属平滑冷漠,玻璃通透迷幻。阿恩海姆在他的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具有表现力,就是那些不具意识的事物,一块陡峭的岩石、一棵垂柳、落日的余辉、墙上的裂缝、飘零的落叶、一汪清泉、甚至一条抽象的线条、一片孤立的色彩,或是银幕上起舞的抽象形状一一都和人体具有同样的表现价值,有时甚至比人体还更加有用。
例如我们大家熟悉的大型陶板壁画《科学的春天》,作者肖惠祥大胆利用立体主义和构成主义运用象征的手法反映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生活侧面,采用的是散点构图的形式。为了突出主题,使作品更具有现代气息,在材质的选择上,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大型陶板刻绘,别出心裁地将陶板块排列成45度角倾斜的菱形,整个画面色泽光润,更加突出地表现了这一主题一一中国文艺春天的到来。使材料的特殊视觉效果与壁画的主题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形式与内容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又如程犁、唐小禾的《火中凤凰》使用了漆的材料和表现手法,脱胎于传统而又极具现代感;袁运甫的《文明的飞越》更是揉进了许多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风格,并将不同的材料整合进来,产生了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
英国设计家阿什比曾说过:“必须首先教导每个学生学会构想设计,然后,通过其他课程和帮助,使这种构想适合不同材料,木材、金属、粘土、石膏及绘画平面。用材料去思考是作为壁画设计特有的规定性而存在的。”[2]壁画材料可供选择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但是,作为壁画设计者,必须正确掌握材料语言,使每一种材料都能达到最恰当、最准确地表现壁画的内容。“壁画艺术的语言魅力并不是来自于材料,而是来自于设计者掌握材料的可能性与限制及其所需要的技能方面,并且会在材料上打上设计者的思维和劳动的烙印。”[3]每一种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是其他的材料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替代的,只有充分掌握这种材料的特点正确运用到恰当的设计中去才会发挥材料的积极作用,否则会事倍功半,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壁画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设计者产生新的创作灵感的手段,更是充分发挥观者想象的源泉。
4壁画设计艺术的心理与视觉思维
壁画设计者可以通过恰当的画面构成,适宜的形式,以及有意味的和谐色彩,综合材料的运用等达到扩展空间和调整比例,协调建筑之间或建筑自身的关系的心理感受的目的。也可以利用透视、色彩等形成视错觉,造成心理上的空间感来协调建筑的功能、结构。但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时代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思维习惯,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
不同的地域文化产生不同的视觉思维习惯,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民族都赋予文化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壁画接受者必然受不同的文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视觉思维,对壁画作品有着不同的认知水平。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受着我们主要在其中活动的精神环境的影响”。[4]长期生活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积淀着不同文化传统的接受主体,其信息接受方法与方式也必然是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因而贡布里希说:“绘画是一种活动,所以艺术家的倾向是看到他要画的东西,而不是画他所看到的东西。”[5]
不同的时代赋予人不同的视觉思维。纵观中国壁画史,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时代,由于政治,经济生活的不同,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观照也不同,这样产生的壁画就不尽相同。公元1世纪到2世纪由天竺、大月氏传入的沸教艺术首先传入到我国的新疆、甘肃等地,给我国壁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公元67年,在东汉明帝刘庄的提倡下,佛教艺术在我国的黄河流域播下了第一颗种子一一在洛阳白马寺墙壁上绘制了《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图》。从此,弘扬佛教的壁画马上蔓延到全国各地。东汉后期,政局不稳、经济衰退,连年混战,少、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企望精神上的解救,佛教所倡导的天国对于苦难沉重的人民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佛教艺术在这一时期迅速发展起来了,产生了大量的佛教壁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百多年中,修建了大量的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等。寺庙壁画与石窟壁画的兴起与发展,使壁画的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天龙八部、经变故事、本生故事等等都成了石窟壁画的主题。这也为后来壁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境地。隋唐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裕,因此,壁画表现的多为现实的生活。至今保存壁画和彩塑石窟492个,四万五千余平方米重彩壁画,其中唐代就有236个石窟是佛教艺术的鼎盛时期。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代京城寺观壁画就有300多。它是中国古代壁画的黄金时代。到宋代,因倡薄葬,墓室简陋,故壁画也随之减少,又因多次禁忌佛教,故以佛教为宗旨的艺术作品也随之衰微。元代推崇喇嘛教,寺观壁画有一定的发展,如永乐宫壁画可称是中国13世纪的杰作。明清时,墓室壁画更是衰落,多为民工匠人之作。明代的寺观壁画以北京法海寺为代表,此为宫庭画师之笔。在清代,壁画近乎于绝迹,但西藏寺高的喇嘛壁画的唐卡布画却发展很快,并成为政教合一的艺术表征。
5结语
视觉思维是壁画设计的关键,他贯穿于壁画设计的始终,又对壁画的欣赏起着导向作用,因此研究视觉思维,正确指导壁画设计,创作出符合现代人的思维的好作品,是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随着人们观念意识、审美习惯、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改变,讲究材料肌理和视觉冲击力强烈的壁画形式逐渐爱到人们的喜爱,因此材料的审美特性逐渐脱离了壁画本身而彰显出来。
为感觉而设计,感觉设计是从人的感觉特性出发的设计,也是为适应和服务于人的感性特性的设计。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躯体觉等。视觉在人类感觉中占主导地位,人类对环境信息做出的大部分反应是由视觉所接受并传达的,如何从视觉系统的结构出发,对壁画设计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是未来壁画设计中的重大课题。如在利用色彩、光等因素产生对人的视觉刺激的同时,能否考虑更多的诸如深度知觉、错觉的研究与利用。在壁画设计的同时将声音的因素考虑进去,因为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人们对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感受。例如设计者在设计壁画时可以将壁画中无声的绘画有声化,使人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美妙效果,也可以将嗅觉考虑在内,让鲜花从林都充满浓郁的大自然的气息。人的感觉既有生理的,又有心理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感觉世界,这就为未来的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巨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姆著.视觉思维.光明日报出版社.
[2]中国史学会编,戴逸,龚书铎编.中国绘画生.海燕出版社,2000年版.
[3]吴松.壁画设计与制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9).
[4]宋世英.视觉思维与壁画设计.装饰,2004(8).
[5]孟凡军.视觉思维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科教文汇,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