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

2009-03-10刘继同

社会科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

刘继同

〔摘要〕 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用血的代价再次提出国家重大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议题,如何预防为主和防患未然,加强现场医疗救援能力,建立从预防、救援、护送转运到社区康复的连续性、综合性医疗救援服务体系,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将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公共政策、社会政策和卫生政策议程的重要领域。本文首次全面系统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重大事故、灾害、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的历史演变、基本特点、现实状况、主要问题和面临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与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关系,阐述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在医疗救援体系中所处地位、职责范围、扮演角色、发挥作用,目的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医疗救援体系。

〔关键词〕 重大灾害;重大事故;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角色

〔中图分类号〕C9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1-0096-07

一、四川特大地震灾害与应急医疗救援体系议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特大地震。汶川地震震级、地震造成经济损失,尤其是人员伤亡和破坏性前所未有、震惊中外,成为世界和中国历史上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1〕由此再次提出国家重大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议题。如何贯彻实施预防为主和防患未然原则,加强现场医疗救援能力,完善从急诊抢救、现场救援、护送转运、社区康复和社会重建的连续性、综合性救援服务体系,提高医疗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将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危害、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身心健康与生命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已成为公共政策议程的重要领域。

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是全球非传统安全、国际卫生与国际医疗救援,尤其是国家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医疗救治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全球化处境、国际政治、国际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恐怖主义和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急、慢性传染病跨国界流行,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大量外国人来华投资、旅游、交流、留学、探亲访友,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旱灾、水灾、风灾、雪灾、地震不断,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和死因谱变化,社会健康化与健康社会化,危急重症老年病人迅猛增多,人口流动、工业生产、经济贸易、道路交通、货物运输和旅游娱乐造成死亡伤害急剧增多,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重大事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显著增多。与此同时,现代社会和公民个人有效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越来越弱,在社会结构分化日益加快,劳动和职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结构与组织越来越复杂多样之时,一方面现代社会危险、不确定、矛盾冲突和破坏性因素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成为高风险社会,另一方面现代社会越来越脆弱,也越来越敏感,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影响全局,危害性极大。在这种宏观背景下,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议题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理论、政策和国际意义。

二、中国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历史发展与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从无到有,从孕育萌芽到迅猛发展,从纸上谈兵、应急预案设计到提供现场紧急医疗救援、积累宝贵实践经验,从分散部分局部服务到系统综合总体性制度框架设计,医疗救援体系从简单低级到复杂高级,从默默无闻和仅仅局限医院急诊室到成为国家公共安全、社会发展议程的重大战略议题,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发生重大的结构变化,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宏观社会环境,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在卫生保健体系中所处地位,应急问题的性质,应急救援基本原则,医疗技术地位作用,应对措施的目标,应急救援主要服务对象,应急队伍主要专业成员构成,应急救援场所时间,应急救援采取的措施等都明显不同,形成特色鲜明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深刻反映卫生保健体系和生物医学模式的重大结构性转变,深刻反映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需要、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重大结构性变化,深刻反映政府的发展哲学、治理理念、社会管理、应对危机和驾驭复杂局势能力的重大结构性变化,深刻反映中国生存发展环境和社会质量的重大结构性变化,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变迁、社会结构分化、组织结构功能转型、体制改革和社会发展的最佳视角,成为观察中国社会反应能力和回应社会问题制度化模式的最佳视角。

1978-1989年是医院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处于恢复重建和早期发展阶段,医院急诊科室建设和急诊抢救能力是工作重点。1990-1998年是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快速发展和初步专业化阶段,基本特征是体系建设以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为主,急诊医学成为“临床学科”,专业化和国际化趋势明显。1995年卫生部、人事部确定急诊医学为“临床学科”,为急诊抢救体系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专业化发展奠定政策基础,为专业组织、专业杂志和专业研究活动提供强大的学科动力源泉。1999-2007年是应急医疗救援体系范围扩大、内容丰富和层次提高阶段,基本特征是SARS疫情创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类型,应急和紧急医疗救援上升到“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高度。2007年8月30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首次将应对突发事件和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议题提高到最高的法律层次。简言之,1999-2007年国家化、社会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化、制度和法制化建设特征明显。

2008年是国家化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重大历史转折点,基本特征是四川地震灾害深刻影响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性质、目标、范围、内容与途径。中国政府对汶川特大地震的应急反应能力非常迅速,创造诸多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世界之最,政府在反应速度、社会动员、综合协调、对口救灾和国际合作,尤其是在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和政策框架设计方面创造性地工作,做出积极有益探索,成就卓越。5.12地震发生后,国务院和国务院各职能部门发布大量的政策法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8年6月8日国务院发布《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条例》,就灾后重建目标、方针基本原则,过渡性安置、灾害调查评估、恢复重建规划、恢复重建实施、资金筹集与政策扶持、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规定,成为抗震救灾、应急救援和灾后重建的纲领性文件。2008年7月3日,卫生部发布《灾后不同人群心理卫生服务技术指导原则》,针对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心理健康问题异常突出的现实状况,从精神心理健康和心理救援的角度,为灾后不同人群提供心理救援服务制定心理救援技术标准,开创“精神心理健康救援服务”。总体来说,无论是从什么角度看,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一是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由偶尔发生转为常态化,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成日常生活重要部分;二是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范围内容由以往单纯医疗救援转为全面综合性服务。简言之,2008年以来灾害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综合性、系统化、国际化、立体化等特征明显。

三、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结构转型与现存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孕育萌芽到初具规模、形成体系框架,中国社会和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发生诸多结构性变化,这些结构性变化既清晰反映中国宏观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需要和社会体系变迁轨迹,又反映卫生保健体系、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孕育萌芽、起步发展和日趋成熟的结构性发展规律,成为观察理解卫生保健体系、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现状,预测未来发展方向趋势的最佳视角。结构性转型是指总体性、系统性、综合性、普遍性、客观性和循序渐进的社会发展变迁过程。总体性是指整个社会体系和整个应急医疗救援体系,而不是整个体系中局部或个别性因素;系统性是指整个社会体系和整个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强调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综合性是指整个应急医疗救援体系范围包罗万象,涵盖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所有领域;普遍性是指适用范围为整个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反映整个体系结构变迁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客观性是指这些体系变化不是人们的主观意念和理论假设,而是现实制度建设和服务实践;循序渐进既是指社会环境、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和人们应对突发事件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又是指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简单低级幼稚走向复杂高级成熟的过程。简言之,我们试图通过概括若干结构性转型趋势,清晰描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的总体性图画,从宏观和总体上把握现实的发展状况。

首先,由国家性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转变为地区性和国际性体系建设,这不仅因为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多属世界性灾难,破坏性影响往往超越主权国家范围,而且在全球性处境下,如何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是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单靠一国之力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应急救援能力和服务体系建设经验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例如2005年3月,中国疾控中心在北京召开“中国-东盟灾后防疫研讨会”,主题是交流灾害预防和医疗救援经验,建立国家间和地区性应对突发事件有效交流合作机制与制度框架。2005年11月,中国疾控中心在北京召开“中国-泰国-越南人间禽流感防治研讨会”,主题是加强三国区域合作机制,包括专业机构间技术合作、信息交流、监测检测和疫苗研制。〔2〕根据卫生部2008年7月18日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外共有俄罗斯、日本、意大利、德国、古巴、英国、法国、美国、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10支医疗队进入灾区提供紧急医疗救援服务。中国的港澳台也派出医疗队。此外,俄罗斯、德国和意大利医疗队还带来野战医院。这些国际医疗队队员共有350多人,他们在这次地震救援过程当中,主要在四川、甘肃两省开展诊治活动,共计诊治患者和伤员24000多人,开展手术600台。〔3〕

其次,国家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议题的“性质”发生多重转变,由医院急诊科室建设和提高急诊抢救能力转为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由单纯医院内部临床医疗转变为现代社会危机管理和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制度框架建设问题,由危急重症病人个人生理疾病转为关系全体公民生理心理和社会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4〕,由医院质量管理、医疗卫生体系建设转变为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应急救援制度框架建设,由固定静止有限的时间、空间、地点、人物、事件转变为流动动态、开放突发和应急反应能力,由无意识、无计划、消极被动局面转变为有意识、有计划、积极主动建设国家应急救援体系,简言之,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议题性质多种革命变化的结果,深刻反映社会结构变迁状况。

第三,国家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议题的“目标”发生多种转变,由单纯急诊抢救、挽救生命、减少伤残和医疗救护转变为减少生命财产损失,保障身心健康,由提高医学科学管理和医疗技术水平转变为国家应急反应能力、公共治理和公共安全能力,由单纯预防应对控制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将损失降低到最小转变为社会全面恢复重建,由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转变为全体公民深度安全感、归属感建设,由应急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制度创新、政府职能转变、宏观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简言之,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目标变化深刻反映执政理念、发展哲学和发展目标的变化。

第四,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范围内容、类型划分发生多种重大结构性转变,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由偶尔发生、数量稀少、突发转变为频繁发生、数量激增、可以防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破坏性影响由局部、短期、环境外貌转变为总体、长期和深度结构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性质由急诊技术、医疗问题扩大为社会问题、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问题,由城市医院急诊科室建设、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扩大到整个社会应对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由传染病防治、自然灾害、灾难事故扩大为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各类突发事件,由医院内部急诊科室、现场应急医疗救护扩大为院前、院内、现场、ICU一体化紧急救援〔5〕,由国内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紧急救援扩大为国内、国际范围内紧急国际救援服务,由危急重症病人急诊抢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扩大到突发事件、心理救援和社会重建服务,由危急重病学、急救学、急救医学、灾害事故医学扩大为危机干预、悲伤治疗和紧急救援,由灾害事故发生前预防,灾害事故发生时的应急医疗救援扩大到灾后恢复重建的社会过程,由有限的重大的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范围扩大为无限的、普通的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范围,由危急重病人急诊抢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扩大到社会救援、社会重建和重大的制度创新。简言之,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范围显著扩大,类型急剧增多,覆盖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常态化”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宏观环境、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本身和政府应急反应能力、国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等都发生了若干引人注目的重大结构性变化,反映现代社会结构分化程度、社会灵敏和社会脆弱程度,尤其是应急反应能力不断提高趋势。这些结构变化无形中改变人们的生活环境、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生活质量和制度安排模式,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固然不好,破坏性极强,社会危害性极大,社会损失难以估量,但是人类社会和现代国家是在灾难事故、突发事件和社会痛苦中成长的,血的教训滋养人类,世界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经验证明,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服务制度并非长期社会规划的结果,它们常常是危机和紧急需要的反映,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6〕。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医疗技术作用越来越弱,但是医疗卫生尤其是大健康概念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中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却越来越明显,如何适应社会结构和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结构转型,建立现代应急救援体制已成当务之急。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已初步建立连续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框架,但是总体应急救援和灾害事故医疗救援体系尚存在不少结构问题,这些结构问题反映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面临的现实状况、主要困难和未来制度建设的战略重点,也为我们如何完善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体系指明方向,确定优先领域。例如,现行灾害事故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是抢救和应急救治机构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装备水平不高,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应急反应和应急救治能力不强;二是救治机构布局不合理,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差距较大,大多数医疗救治资源集中在中、东部地区城市,而西部和农村地区恰恰是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多发地区,需要与能力间脱节;三是医疗救治管理体制不顺,条块分割,管理事权划分不清,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区域内资源优势互补的合力,整体运行效率不高,应急救援的部门化倾向明显,迫切需要综合协调;四是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缺少信息沟通与工作协调,不能及时预测、预警和进行有效处置。这些问题在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过程中暴露无遗、缺陷明显。〔7〕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最大历史贡献之一是,让国人首次真切感觉和“发现”了心理健康和心理救援的极端重要性,中国现代精神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议题“浮出水面”。但是,我国精神卫生工作中普遍存在预防、识别处理精神疾病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力度不够,总体服务资源不足且管理分散,地区差异明显,防治机构和人员队伍缺乏,尚未建立医院、社区和家庭之间有效机构间工作衔接机制,精神疾病社区服务和康复服务薄弱缺乏等问题。简言之,中国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设基础薄弱,结构性缺陷明显。

目前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重要结构性缺陷是缺乏精神心理健康视角,缺乏心理救援和心理健康的服务,缺乏灾害事故之中和之后的悲伤治疗和危机干预,缺乏重建受害者和灾区人员心灵家园意识,忽略满足人类深层次精神心理健康需要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危急重病人抢救、灾害事故医疗救援和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服务的重点是物质问题,例如挽救生命,减少经济财产损失,尽快恢复生产和重建遭破坏基础设施,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应激压力,人心灵深处的创伤,人在亲历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后的反应,人在遭受重大挫折打击时的反应,人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例如亲人死亡、婚姻破裂、天灾人祸时的心理失衡状况,人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和人生苦难时的无助、沮丧、悲观厌世,人的悲痛和痛苦情绪的长期化、内心化、躯体化和复杂化倾向,个人心理创伤的严重危害性,许许多多具体而微、个性化的问题都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危机干预和悲伤治疗凤毛麟角。〔8〕换言之,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与精神心理健康服务缺乏应有的联系。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最大历史贡献之一是,国人首次深刻认识和意识到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尤其是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成千上万心理学家奔赴灾区,为灾区群众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安慰等心理救援,凸显以往单纯关注抢救生命、注重伤口治疗和生理健康状况医疗救援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令人高兴的是,早在四川地震之前,中国精神科医生已经关注灾害事故之后的心理救援问题,对在中国社会文化处境中如何开展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提供心理救援进行积极探讨。〔9〕总体来说,中国急诊室抢救能力,尤其是现场医疗救护能力和医疗技术已积累相当的经验,但是如何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之中和之后为不同人群危机干预和心理卫生救援服务,如何进行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筛查与诊断/确认,进行常见心理卫生问题医学和心理学处置,如何为灾区救援者、灾区伤病员和住院病人、灾区儿童少年、灾害事故亲历者和幸存者人群提供危机干预、创伤治疗和心理救援服务,这基本上是个崭新的领域,尚无经验模式可寻。毫无疑问,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理健康需要日趋强烈和精神心理健康日益突出的背景下,如何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结构转型,大力发展精神心理健康服务,建立生理、心理、社会健康一体化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四、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与现代应急医疗救援体系

目前,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体系的主要性质是“医疗救治”问题,精神卫生问题尚未占据应有地位,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尚未有“制度化”途径进入精神卫生系统,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尚未与应急医疗救援体系建立应有的专业联系,应急医疗救援工作人员主要是医生、护士和志愿人员,严重缺乏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这是中国目前真实的现实状况。长期以来,医疗卫生系统主要由医生、药剂师、护士和各式各样专业辅助人员四类人员组成,临床心理学家、医学社会学家、医务社会工作者和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较少进入医疗系统。1980年代中晚期以来,随着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数不多的心理学、社会学毕业生,各式各样康复师、治疗员逐渐进入精神卫生系统,他们通常按照“其他卫生技术人员”的系列进行职务评定,多学科团队建设、人才使用培养、专业成长和专业能力受到一定限制。〔10〕令人高兴的是,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进入京津沪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精神卫生机构从事开创性的精神卫生社会工作,但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教育尚不发达,由于全国实际从事精神卫生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稀少,目前以本科生为主和专业服务能力偏低,全国宏观上不利的医疗卫生环境与精神卫生机构的困难状况,以及国家尚无明确政策规定,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处于刚刚萌芽起步阶段,精神卫生社会工作尚未与应急医疗救援服务建立应有的内在联系。但是,四川汶川地震应急医疗救援和灾后重建过程首次凸显心理救援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基础性,迫切呼唤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介入和专业服务。

总体来说,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在机构精神卫生,尤其是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服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扮演多种多样的重要角色,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精神卫生多学科专业服务团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概括来说,精神卫生社会工作扮演组织动员者、宣传教育者、直接服务提供者、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者、筹资与资源管理者、协调沟通者、社区规划与建设者,综合性与专业性,医疗卫生与福利服务,社区组织者与服务者角色并存。组织者角色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承担精神卫生机构内病人、家属、社区居民和大众的组织者;动员者角色主要是指社工承担决策者、管理者、病人家属、社区居民和新闻媒体的动员者;宣传教育者角色主要是指社会工作者承担对上、对病人、对医护人员、对大众的宣传教育;直接服务提供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病人、家属和家庭直接提供专业性的帮助服务;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者角色特指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比较擅长的直接性专业帮助服务领域;筹资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募集、筹措帮助服务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资源管理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对已有资源进行分类、整理、汇总、分配和监督管理工作;协调沟通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在机构内部、机构与其他机构之间、不同机构之间、不同人群之间、不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地方机构与中央机构、国内机构与境外机构之间的沟通;社区规划与建设者角色是指社会工作者在城乡机构与社区服务,尤其是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充当社区规划组织者、协调者、宣传教育者等角色,并且直接亲身参与社区规划建设的工作。不言而喻,这些专业角色只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扮演角色的一部分,尚有许多帮助工作要做。最为重要的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发挥多种多样、积极建设性和举足轻重的社会作用影响,一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充当服务平台,将各种各样已有的服务联系起来,形成连续性服务,将医院前服务、医院内治疗服务、灾害事故时危机干预、社会重建过程中心理救援整合起来。二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主要针对精神病人的精神心理健康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性问题,为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健康模式结构转变提供专业服务和社会心理文化服务基础。三是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提供多项专业帮助服务,范围覆盖除生理疾病治疗以外所有领域,尤其是为病人、受害者和灾害事故幸存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文化服务和社会支持体系,从而使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具有更强综合化和人文关怀色彩,属现代应急救援服务体系。〔11〕

精神治疗(psychiatric)和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领域广阔,潜在就业市场巨大,例如精神病院、心理卫生诊所、综合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精神卫生防治所、禁烟禁毒和公安部门、法庭与法院系统、监狱和司法部门、各类康复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科学研究机构、医学院校和社会工作教育系统等,提供多项专业服务。总体来说,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为精神病人、家属和社区居民的医疗诊断治疗、医疗照顾、医疗与社会康复、社区照顾与家庭照顾、回归社会和恢复正常社会功能提供全面帮助服务。具体来说,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包括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时提供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服务,主要职责和工作内容有15项,覆盖并超越传统精神卫生服务的所有领域。首先,广泛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与健康教育,积极预防精神心理问题发生和蔓延,例如家庭健康与精神卫生预防教育,因为家庭健康与个人身心健康相互依赖、相互影响;〔12〕其次,各类高危人群、精神病人个人生活背景的了解、信息收集、筛查、分类和需要评估,例如病人行为特征、患病症状和心理防卫机制,病人与家属的人际关系状态,病人与家属的社会经济地位状况,影响发病的直接因素与间接原因,病人精神心理康复的潜能和优势之处;第三,与精神科医护人员合作、一起工作,在精神治疗(psychiatric)和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诊疗活动中,为精神科医生提供有关病人的个人、心理、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信息,直接参与精神病人临床诊疗活动,参与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等专业服务;第四,协助病人和家属适应医院的总体结构、布局、就医环境、住院状况和临床诊疗流程,例如向病人和家属说明有关治疗和医院设施状况,向病人和家属说明、解释、分析治疗方案;第五,针对家庭生活和经济困难的病人,通过减、免、优惠和慈善捐赠等方式,多方面筹集资金,广泛募集资金,为有需要的病人和家庭提供经济援助服务,解决他们无钱看病的问题;第六,针对每个住院病人的特点和需要,为住院病人和家属提供个性化、全面性、系统性、连续性和综合性专业服务,协助医生,帮助病人尽快治愈回家,回归社区和正常家庭生活;第七,更重要的是,针对每个病人的特征和需要,为每个需要的病人制定入院计划和出院计划,为精神病人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奠定基础,将精神病医院和社区精神卫生机构联系起来,使精神病院、社区精神卫生机构、社区照顾、家庭照顾四类机构形成“一体化”的服务体系;第八,协助病人或将病人转介到适当的社区机构,为病人、家属提供多种双向专业转介服务;第九,从事社区组织与社区动员工作,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形成社区照顾组织网络,组建社区组织,包括病人互助友爱小组,病人资源中心,培养社区领袖和社区积极分子;〔13〕第十,在遇到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时为各式各样需要人群提供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服务;第十一,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时,密切配合外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为受害者、幸存者、灾害事故亲历者、灾害事故救援者和灾区其他各类具有精神心理健康需要的人群,例如老年人、伤病员、儿童、死亡者、遗孤和孤儿、救援人员等提供专业心理救援帮助服务;第十二,在社区生活和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后社区工作中,开展组织各式各样服务,包括卫生防疫、宣传教育、生活垃圾处理、社区居民组织动员、社区治安管理和环境保护等;第十三,在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发生,尤其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积极发挥专业作用,组织、动员广大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规划和社区发展项目,重建其生活家园和心灵家园;第十四,积极从事专业研究和实务研究,探寻专业服务实践经验教训,发现专业服务规律性,将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专业实践验证和丰富、发展理论;第十五,医院社会工作者、医务社会工作者和精神卫生社会工作者不光是专业服务提供者,还是专业教育督导者和引路人,是社会工作学生专业实习时的督导者,培养社会工作人才。简言之,社会工作者在精神卫生服务,尤其是重大灾害事故、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服务领域大有作为,承担社会预防、需要评估、直接诊疗服务、医患沟通桥梁、病人家属帮助者、服务计划制定和实施者、社区组织动员者、筹款和资源管理者、危机干预与创伤治疗等责任。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
多种医学影像设备联合应用在突发事件卫勤保障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异质性突发事件对金融市场冲击分析
突发事件链的罐区定量风险分析
浅析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应对突发事件的法治化措施
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干部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重要作用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现场采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学校突发事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