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改革

2009-03-10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09年1期
关键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杨 青

摘 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其任务是为信息社会提供实用性、操作性人才。为了使本课程的教学更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能力的要求,适时地对原有的培养过程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对于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应用基础 操作能力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2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1-0075-03

一、前言

21世纪,信息社会已经来临,计算机已成为一种智能工具,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算机。发展快速,应用广泛是计算机科技的最大特点。鉴于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成为各高职院校学生的必修科目,而它的基本内容也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不断地更新,从最初的DOS系统转变到现在的Windows系统;从原来的WPS字处理软件转变到现在的Word软件等等。然而这些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学生在学校接受的计算机知识也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地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提高教学质量,明确教学方向

1.明确学生起点,因材施教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因此,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因此,大部分升入高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但是由于地区和经济等其它原因,有很多初高中学校在硬件设备上得不到保障,学生在高中阶段得不到计算机基础教育,在升入高职学习后,便由此引出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起点不同的问题。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必然会使起点较高的学生受到影响;若教学内容过难,教学又只能为少数尖子生服务,严重挫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致使差生越来越差,降低整体教学质量,为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

所谓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程度不同实施分班教学,并结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协调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制定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使教师的“教”更适应不同起点学生的“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从总体上提高教学质量。

2.改变原有考证促学的教学观念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主要面向非计算机专业考生,用以测试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自1994年开考以来,考试持续发展,考生人数逐年递增。然而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和工作岗位要求的不断变化,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各种弊端日趋严重,已无法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要求,甚至使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的方向产生偏差。

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时都要求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否则无法正常毕业。因此,在确定教学计划时,都按照等级考试的考点去制定,一切教学为等级考试服务。然而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该教学方式却表现出了严重的弊端。有些学生在学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居然连一封E-mail都不会发送,计算机出现的一些简单故障,自己也无法解决。这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必然的结果。为此,我们要改正原来的考证促学观念,明确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证,更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教师应该拓宽自己授课面,授课内容不应局限于考证范围,更应该贴切社会的实际要求。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1.教学课程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教材的选取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上应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便于课程的考核。

多样性是指课程形式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计算机网络知识。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些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那么如何满足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欲望,便成了值得思考和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开设选修课,根据这部分学生原有的基础,以及心理和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认知能力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

在学习方式上,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室学习方式,尝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当今社会是个网络社会,Internet将世界联系在一起,全球所有的资源都实现了共享。现在在网络上有很多教学资源,包括视频讲课等等,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学习,而不仅仅局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为学生课余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满足再学习的需要。体验不同的授课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理论与实验实现同步教学

高职院校不是针对学科而是针对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要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加强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课堂讲授的知识。

笔者所在的学校平时教学中,理论与实验课虽然是按1∶1的比例划分,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提高动手的能力。原因在于理论课和实验课是分开上的,中间往往要隔上好几天,学生不能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安排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理论课都是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虽然有投影仪和电脑辅助教学,但是学生只能看着老师演示,自己却没法动手操作,不能及时地运用到实践中,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实验课都是安排在机房,学生对于前几天所学的理论知识几乎全部遗忘了,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严重脱节,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多学生认为最理想的上课方式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同在机房授课。老师可以边讲解边演示,学生可以马上进行操作,及时地巩固知识点,印象会更深刻,学习效率会更高。这类课程只有多上机、多实践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3.教学内容侧重点明确

目前大部分教材都是集原理和应用于一身,那么学计算机应该从原理入手还是从应用入手呢?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应该从应用入手,教师授课内容应侧重于应用方面。就拿进制之间的转换来讲,学生很难搞清楚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教师讲的越多,学生概念越模糊,反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现实生活中,除了十进制,其它的进制几乎不会用到。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点到为止即可,没有必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解释其中的原由,弄得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但这样并不表示说,进制就可以忽略不讲,只是我们可以教会学生用更简单的方法来处理,只需运用Windows自带的计算器来进行转换,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进制转换、计算机工作原理等等,可以面向专门从事研究计算机的工作人员去学习,高职学生作为操作性的培养对象,教师更应该把授课重心放在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上。

4.改进考核方法

随着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学生考核方面也应采取相应措施。考核是考察学生对这门课的一个掌握程度,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考核学生主要是通过笔试进行,考察偏重于理论知识,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尽人意的结果。很多平时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考试的时候居然不合格,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一些进入高职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相对来讲,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差一些,但是由于死记硬背最后考核的时候成绩喜人。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高职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盲目理解理论知识,而是将理论联系到实践中,把教学重心放在学生的动手能力上,主要通过笔试这种考核方法是不科学的。

笔者认为:考核的重心应放在学生上机时的操作能力上。学生如能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B的等级考试或学校自行组织的上机考试,并且平时上机成绩合格,可视为该学生这门课程考核合格。上机考试和一级B考试软件都含有理论知识试题,所以上机考试不但考察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起到理论、实践并重的作用。这样的考核,才能顺应社会的实际需求,真正体现出应试者对计算机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规范师资队伍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众多专业课程面前似乎显得微不足道。很多教师也由此产生一种“抗拒”的心理,不愿意承担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没有固定的教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影响了课程的发展。

笔者认为,课程没有重要不重要之分,正如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情。计算机应用基础虽然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但是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已成为时代的需要。试问:“肩负着这么重大使命的课程,教师又怎能‘抗拒它呢?”

因此,建立固定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教师不仅仅要上好这门课程,更应该花时间去研究合理的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编写适合学生实际要求的教材,更好地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为社会提供更优秀的操作性人才。

2.提高教师专业业务水平

计算机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教材的内容往往滞后该学科知识的发展和实际应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过时,落后于社会实际应用。在软件方面,没能及时系统地介绍各类当前广泛应用的最新版本软件;在硬件方面,未对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趋势作必要介绍。

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主导作用,针对新形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新特点,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文化水平,通过自学、外出培训等方式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手段。不断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学生,从而更好地带动整个教学环节的发展。

五、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也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生存武器。切实可靠地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成了新形式下高职院校探索研究的方向。把握改革、创新的发展方向,让学生获得高质量的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教育,让计算机基础教育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编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9.

[2]谭浩强,林定基,刘瑞挺.计算机基础教育丛书出版说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10.

猜你喜欢

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