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事
2009-03-10
一、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部党组决定,就关系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与政策的重大课题开展专项研究,为当前教育工作和教育未来发展提供政策建议。2008年共支持13项重大课题,其中“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研究”课题由科学技术司牵头,旨在掌握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实际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实施重点和步骤建议,提供决策参考。为全面、深入、科学推动该课题研究,教育部科学技术司经研究决定,面向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开展调研。该项工作对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博览会在京举行
2008年10月11日至12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承办的“2008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暨中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博览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郭向远,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基础二司、体卫司、民族司、教育政府采购中心、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等单位领导同志应邀出席了开幕式。来自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领导、各类学校主管领导、教师、专家、技术人员代表和业界人士近500人出席了本次会议。教育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郭向远总结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应用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他还指出了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大会分论坛分别围绕“新一代数字校园——电子政务、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快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新发展”展开充分探讨。通过本次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代表通过交流信息化工作的经验,促进了相互的了解和沟通,关注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企业代表在深入的讨论和交谈过程中也找到了合作的契机。
三、建设十年CALIS惠及千所高校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建设1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大学举行。CALIS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国高等教育“211工程”、“九五”、“十五”总体规划中三个公共服务体系之一。其以数字化学术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技术为手段,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为依托,为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了高效率、全方位的文献信息保障与服务,使教学科研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方便地了解国际前沿动态,跟踪和把握国际科研发展趋势,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经过10年建设,CALIS总量现达到180TB,使全国1000多所高校师生受益,项目建设资源的用户现已遍及7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是目前国内外容量最大的公益性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外最大的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和保障服务体系之一。
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
2008年11月18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在苏州举行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苏州)授牌仪式。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副主任罗方述出席活动并作了题为“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应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的报告。其中重点介绍了教育部近年来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简称《标准》)方面所做的几项工作,包括:制定和发布《标准》实施办法,开展《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建立教育管理软件评测准入制度,加强《标准》在教育政务信息化工作的应用等。经过五年的推广和实施,《标准》在指导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已卓有成效,目前,已经有20个省(自治区)内的42个地区获得教育部关于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批复,其中正式授牌的13个,《标准》应用示范区的示范效应已经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示范区建设对各区域《标准》的推广和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宣传作用,对周边地区和其他地区也有着很好的借鉴
和参考作用。
五、教育部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启动实施
为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教育部于2008年7月11日启动实施了“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陈小娅副部长主持了启动仪式,周济部长出席仪式并作了重要讲话。“2008年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是教育部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示范性项目,是创新培训机制、大规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的新探索,也是支持和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教育部拨出专项经费3000多万,计划项目主要包括:一是实施“教育部支持西部边远地区骨干教师培训专项计划”;二是组织实施“教育部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三是实施“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计划”;四是实施“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远程培训计划”;五是实施“中小学班主任专项培训计划”;六是实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训计划”。
六、高等学校669门课程成为2008年国家精品课程
从教育部获悉,教育部、财政部批准普通高校650门课程、军队院校(含武警)课程19门课程为2008年度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教育部要求,有关高等学校要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改善网络条件,更新和完善课程网上教学资源;及时了解掌握课程教学内容的辐射效果,收集分析用户的反馈意见,统计课程网站的点击率。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重视“质量工程”的组织实施,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继续加大经费投入并给予政策支持,推进优质资源的建设与共享。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和建设经验,推进本校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七、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启动
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主办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全面信息服务
的公共服务平台。平台主要涵盖专场招聘会、双选自助厅、招聘导航台、重点对接区、创业新天地、职业训练营、资讯直通车、服务立交桥、就业气象站等功能模块,集信息共享、远程见面、咨询指导、教育培训、经验交流、弱势帮扶、研究监测、政策发布与辅助管理功能为一体,为相关组织和个人提供全方位、高水平、个性化的深度就业服务。2008年4月25日下午,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在京启动,教育部部长周济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周济强调,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的开通,是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多部门密切协作、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建设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就是要利用网络技术和全国大学生就业工作系统的资源,采取网上与网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努力解决供求信息不对称问题。平台将主要围绕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发挥教育及有关部门行业资源优势,开展多种服务,推动省市、行业、高校提升就业指导服务水平。
八、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与产业化获得重大突破
2003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原信息产业部、教育部、原国信办、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部门联合酝酿并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CNGI)建设。经过五年建设,CNGI现已建成包括6个核心网络,22个城市,59个节点,2个交换中心,273个驻地网的IPv6示范网络。依托CNGI,已开展了大规模的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研究,如视频监控、环境监测等,并成功服务于北京奥运,开通了基于IPv6的奥运官方网站。CNGI一改以科研机构为主的模式,从一开始即明确了产业化目标,以项目带科研,以科研促产业。依托6大核心网,先后布置了与产业化相关的项目103项,参与企业多达数十家。依托CNGI项目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使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其中CNGI最大的核心网CERNET2在“建设纯IPv6大型互联网核心网”、“基于真实IPv6源地址的网络寻址体系结构”和“IPv4 over IPv6网状体系结构过渡技术”等方面均属国际首创。
九、2008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研讨会在福建召开
2008年9月24日至26日,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2008教育电子政务(电子校务)建设工作研讨会”在福建召开。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福建省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剑津等领导出席会议。会上,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咸立亭受办公厅委托,作了题为《深化应用,强化服务,大力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讲话。要求各地和各校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加快建立教育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进教育电子政务建设工作,不断提高教育电子政务的开发能力和应用水平。会议还介绍了今后教育电子政务建设的有关工作规划思路,研究探讨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学生信息系统建设、资源整合、电子政务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安全等若干问题和对策。
十、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成功举办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针,积极倡导并引导各有关学校加强实用型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08年5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正保教育杯”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ITAT大赛以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宗旨。大赛设26个赛区,参赛城市128个,参赛学校618所,参赛规模超过8万人。2008年12月9日,第四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颁奖典礼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隆重举行。历时半年的ITAT大赛胜利落下帷幕。据悉,如此大规模的、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动手能力为宗旨的就业技能大赛在国内尚无先例。
《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