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社会的树典型活动

2009-03-09苗春凤

桂海论丛 2009年1期
关键词:典型

苗春凤

摘要:典型是权威评价活动的产物,树典型有助于权威机构加强对社会的动员、控制和整合。作为一种权威评价活动,树典型充分体现了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在当代社会中,权威机构仍然需要树立典型,提倡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社会整合。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典型的影响力有所弱化,因此,要树立起有影响力的典型,必须坚持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相结合。

关键词:典型;树典型;权威评价;民众评价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1-0052-04

一、中国社会中的典型及其作用

“典型”,中国古代谓之“典范”,“典”者即“典制”(制度,中国古代称“典章制度”)、“经典”,典范又称示范、榜样、楷模和样子。中国社会曾先后树立过各种各样的典型,中国传统社会国家政权进行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树立道德典型。本文仅探讨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以来的树典型活动和典型现象,并把典型界定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经验、典型集体等。树典型作为中国共产党长期奉行的一种工作方法,体现了中国道德化政治的色彩。总的来说,我国绝大部分典型都是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活的、形象的解释者,是“活化了的时代精神、社会规范或政治主张”。几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树立过各种典型,涉及到国家政治生活和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典型从时间维度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革命战争年代树立的典型,有前方的战斗英雄、后方军民生产中的劳动模范等。例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著名典型:劳动模范英雄吴满有、模范工人赵占魁、南泥湾大生产;解放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董存瑞等。二是和平建设时期树的典型,有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忘我的劳动模范,有自力更生的先进集体,有身先士卒的领导干部等。例如,配合当时各种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有工业上的王进喜、大庆油田,农业上的陈永贵、大寨大队,雷锋、焦裕禄等典型。这些典型曾一度成为国家政治和民众日常生活的焦点和重心,影响甚至左右着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树的典型,有勇于探索的先进个人和集体、有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的公安干警、有廉洁奉公的领导干部等。孔繁森、李向群、郑培民、任长霞、牛玉儒、许振超、方永刚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革命和建设中树立典型的工作方法对中国当代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典型”带动了中国的历史。树立典型是权威机构进行社会动员、控制和整合的一种有效的机制。

(一)通过典型进行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

有效的政治动员和社会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克服困难、战胜各种危机的法宝。在革命战争时期与和平建设年代,我国常常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来进行社会动员,激励、鞭策、引导和推动人民大众。典型被权威机构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进行社会动员。如评选劳动模范并将其树立为社会的典型,就经常成为政治与道德动员手段。劳动模范评选活动是国家用于动员劳动力投入、提高劳动参与强度、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一种必要的资源动员手段。1942年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和模范工人赵占魁两个典型一经树立,立时轰动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各地掀起学习高潮,并演绎成持续七年之久的劳动竞赛活动,促进了解放区大生产运动的蓬勃开展。典型成为鼓舞群众、宣传政策的法宝。1949年以后的迅速土改、合作化,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更是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树立典型来进行社会动员实现的。权威机构树立的典型又与宣传画相结合,增强了动员效果,如政治宣传画中的铁人、雷锋等形象已经成为精神(道德)符号和政治符号,发挥着符号动员作用。

(二)通过典型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

每个社会都有一套独特的政治文化即主流意识形态,这套政治文化(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等)要在社会上延续传递,为民众所接受,离不开政治社会化。权威机构利用树典型活动来推行政治教育和政治宣传,其政治社会化作用十分突出。树典型是权威机构进行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一种机制,即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向社会传播与渗透,影响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典型能够有效地将政治权威的意识形态灌输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去,成为民众国家主流价值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树典型”作为一种软性社会控制,其核心技术是抓取群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个人、组织、行为或话语,对这些事物进行重新定义和诠释,将其升华为符合政治权威意愿的意识形态符号,用以表达各项方针政策的内涵和期望。它将精英政治文化与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既增加了精英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能见度,又将精英话语灌注到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群众的价值取向和认知框架。

在当代中国,权威机构树立典型主要是通过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社会整合。通过树立典型,倡导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念,为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的活动提供一种导向,能起到统一思想、稳定形势、维持一定的道德规范、产生社会凝聚力的作用。典型实际就是某种抽象原则的载体,代表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为社会整合提供了一套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系统。如权威机构根据形势和任务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推出并大力宣传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如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好干部牛玉儒、任长霞,忠诚践行党的理论的楷模方永刚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作为权威评价活动的树典型

树典型的过程是一种权威评价活动。社会评价活动是以社会群体为主体的评价活动,社会群体在评价活动中的实际主体作用必须并且只能以两种现实形式体现出来,权威机构评价活动和民众评价活动就是社会评价活动的两种现实形式。权威评价活动是以权威机构为主体进行的评价活动。权威机构处在一个群体内组织结构的最高位置。它是有形群体内组织结构金字塔的塔尖,是群体的法人代表。权威是权威机构的作用和标志,权威机构之具有权威,在于其权威机构的位置及由此所拥有的权力。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权力的合法使用就是社会学家所称的权威。社会上许多组织都有权威,但只有政府有合法使用暴力的权威,因此政府常代表一个社会里最高的权威。权威机构包括国家权威机构和地方权威机构。在当代社会中,国家机器最能体现权威机构的特征,是最有权威性的权威机构。权威机构中的首领是权威机构的人格化体现。权威机构通过组织或机构所采取的赏罚措施和宣传工作形成舆论,来维护其评价活动的权威性。

(一)权威机构树立典型通常有一个自上而下的固定程序权威机构确定典型选题,利用作为其宣传工具的主流新闻媒体对典型进行采访并完成典型塑造,媒体

按照指令同步展开宣传攻势→权威机构对典型命名表彰,号召开展学习活动→典型事迹报道团巡回报告扩展影响→基层单位学习座谈提出行动措施。具体操作时可能会有环节上的增减调整,但思路是近似的。权威机构一直主导着树立典型、宣传典型和推广典型的过程。权威评价活动通过宣传和社会舆论发生作用。权威机构通过组织或机构调动所掌握的各种宣传工具,造成宣传声势,把一定的评价结论灌输给公众,使众多个体形成倾向较为一致的意见。由于权威机构评价活动的权威性,使得民众接受和认可树立起来的典型。典型受到权威机构即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大力提倡。如毛泽东多次为先进典型人物题词,号召人们向先进典型学习,增强了典型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继毛泽东之后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为先进典型题词,提倡新闻媒体树立先进典型,教育群众。典型的树立和推广都得到了国家力量的重视和支持。又如,由于毛主席的题词,学雷锋运动迅速开展起来,雷锋成为一个光辉的典型,“雷锋精神”也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二)树典型体现了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

道德评价、法律评价和行政评价是三种主要类型的权威评价活动,树典型(主要是典型人物)更多地体现了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道德评价活动在本质上是社会评价活动。权威机构总是自觉地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进行评价活动。权威机构的道德活动是社会道德评价的“有机”形式,与社会道德评价的“无机”形式(即民众通过舆论等所进行的道德活动)相比较,更具有权威性。在社会转型时期,国家道德评价活动对于倡导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宜的道德观念的导向作用是巨大的Ⅲ。如权威机构通过劳模评选机制选出劳模典型就是一种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权威机构将现实中接近于自己认可的道德理想类型的行为建构为典型,行为的主体就成为这种道德理想的承载者,劳动模范就是这样的承载者中的一种类型。在这一制度中,对典型本人是一种行为的肯定和激励;对其周围的人来说则是一种示范,进而达到道德教化的效果。劳动模范评选靠权力的介入,通过自上而下的评价体系,以道德与政治荣誉来激励他人努力工作。

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是一种自觉的活动,权力和权威在道德典型的树立过程中起着自觉作用。如权威机构引导和控制新闻媒体对雷锋精神进行舆论宣传,一个“艰苦朴素、公而忘私、乐于助人、爱憎分明”的道德典型树立起来,一场大规模的“学雷锋运动”在全国展开了。权威媒体在宣传铁人王进喜时,国家权威机构的意识形态渗透于其中,一个国家权威机构理想中的工人的光辉形象就被树立起来。他们身上承载的道德权威意义来自权力的运作,即权威机构对其行为附加了权威意义,并让民众接受这种权威,从而使这些行为成为民众的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当代社会典型影响力弱化原因及建议

权威机构评价活动树立起来的典型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前,无论开展任何活动,只要树立了典型,必定能够产生极大的社会效应,典型引路必然会全面开花。60年代的雷锋和焦裕禄把典型的社会影响力推到了顶峰。

在当代社会中,权威机构仍然需要通过树立典型来引导社会发展,尤其是通过权威道德评价活动来树立先进典型,倡导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念,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先进典型就是树榜样,号召民众学习先进,赶超先进。先进典型是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集中体现者,可以使民众的心理倾向及行为向权威机构所倡导的价值目标靠近,最终达到动员群众、提升社会道德总体水平的效果。然而,20世纪80年代后,典型的实际社会影响力却在不断地下降。配合着全国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先进典型出现在民众面前。这些典型虽然也是被隆重推出,有的还是国家领导人亲自题词号召学习,但其社会实际影响力己经弱化,很难像以前一样引起全社会各阶层的共鸣,他们的精神影响力也很难转化为民众的实际行动。

当代社会典型影响力弱化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的全面转型,中国社会从同质单一性向异质多样化的转变。各种思想观念相互撞击和交融,尤其是社会思潮如后现代主义、亚文化、反文化的影响,民众群体意识减弱,个体意识增强,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评价标准也多元化,影响着民众对典型的价值判断和对典型的趋同感,再加上典型培养宣传上的功利倾向,影响着典型的可信度和可学度。而且权威机构评价活动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典型确定方式,运用一定的权威性手段加以灌输,使民众被动地接受由社会和上级选定的典型,这种制度化的典型评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众的感受和需要,容易使民众产生“接受疲劳”,引起逆反心理,而且有时树立的假典型又摧毁了人们的信任感,使得民众对典型怀疑和漠然。比如,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劳动模范则会与太多的物质或非物质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一些权力追求者通过“表现”得“道德高尚”,进入劳动模范群体,作为其进入仕途的敲门砖。这样的结果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们对劳动模范的道德权威意义的认同,导致了人们学习和模仿动力的下降,使劳动模范作为道德典型的作用遭到质疑。又如,受地方保护主义、错误的政绩观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权威机构为制造政绩而树立假典型,引发了权威评价的权威性危机。“假典型”影响了民众对“典型”的信任度和接受度,它不仅使社会公信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范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已成为一种影响较大的社会现象,反过来又影响到民众对真典型的怀疑,最终可能彻底颠覆“典型”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评选先进典型,实质上是一种福利性分配和奖励,是机构的权威人员确定的,这种典型也难以得到民众的认可。

典型是权威评价活动的产物,体现了权威机构的道德评价活动。权威机构树立典型意在对民众进行教育和引导,但典型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民众评价,民众的评价意见影响到典型的被认可程度。因此,在当代社会中,权威机构要树立起有影响力的典型,必须与民众评价活动相结合,让民众参与到树立典型的活动中来。民众评价活动是处于权威机构之外的多数人的评价活动,是众多个体针对共同关心的话题进行评价,并通过传播中双向或多向互动显现出社会群体主体作用的(社会)评价活动。民众评价活动也具有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经过周密策划推出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不仅得到了其他新闻媒体的积极响应,还得到了观众的踊跃参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央电视台通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又一个良好而清晰的典型。从“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开展的全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是一次权威评价和民众评价相结合的活动,当然权威机构依然主导着这次活动,但它让民众参与进来,吸取了民众评价的意见。组织者是作为国家权威机构宣传工具的中央电视台,它广泛征集网友、观众、读者的意见,让他们参与到“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来,根据他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决定究竟谁能“感动中国”。这样评选出的典型,如任长霞、袁隆平、桂西恩、牛玉儒、钟南山、高耀洁、徐本禹等是多元化的,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符合民众的心理期望,在民众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给人以力量和鼓舞,弘扬了时代主旋律。

树立典型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权威机构树立典型,通过对典型人物、典型集体、典型事件的宣传,提倡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价值观,起到了一种榜样示范和社会整合的作用,形成了鼓舞民众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对涌现出来的精神文明各级各类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等,权威机构应接受民众评价,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和呼声,把民众的意见作为一条重要标准,这样权威评价与民众评价相结合树立起来的先进典型,既体现了权威机构的意志又反映了民意,必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有助于社会的道德提升与和谐发展。

责任编辑任浩明

猜你喜欢

典型
用最典型的事写最有特点的人
典型业绩
典型业绩
多项式求值题的典型解法
典型案例
典型胰岛素瘤1例报道
《圆》典型易错题
不等式典型错解剖析
论摄影瞬间及典型瞬间的抓取
典型催开百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