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破文人传统思想的藩篱

2009-03-09赵彧霞

蒲松龄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黄英马子东篱

赵彧霞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十分重视读书的,这并没有错。但被后来人演绎得高居于其他一切之上,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并且伴有明显的功利思想,宣扬“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

读书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

——“受得十年寒窗苦,一朝可为人上人。”

——“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

读书就是为了做官。这是书生们一辈子的梦想。好多人为此熬白了头发,想中举想得梦魂颠倒,如《聊斋志异》里的贾奉雉;中了举又喜欢得发疯,像《儒林外史》里的范进。一旦达到目的,那就立时身价倍增,地位有了,财富有了,荣耀有了,一切都有了。真可谓一步登天。但若达不到目的,那就下场悲惨。如战国时纵横家苏秦,当初说秦不成功,满身疲惫回到家中,“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人都不拿着当人。汉朝的朱买臣做官之前,打柴为生,妻子嫌他穷,逼着他给自己写休书,好改嫁他人。

走不上仕途之路的读书人会感叹——“百无一用是书生”。因为他们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要恪守许多清规戒律,所谓“君子固穷”,“安贫乐道”——安于贫困,自作清高。当个教书先生,或老老实实种田、打柴,终老园林。情愿穷,也不能当商人,因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观念中,是看不起商业及其他百工之业的。

而蒲松龄先生反传统理念,有意写了《黄英》一篇,来表现自己的经济思想,通过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商业的重视和对正当经商行为的赞同。

故事写,顺天(即今北京)人马子才酷爱菊,只要听到有好品种,远隔千里也要找到,他从金陵(今南京)把擅长种菊艺菊的黄英与其弟陶生请到家,让他们住在自己的南院里。姐弟二人以种菊卖菊为生。他们把荒院开成花圃,将马子才丢弃的残枝劣种插入其中,满园花株,皆成异卉。买花之人,车载肩负、络绎不绝,姐弟俩日渐富足,“一年增舍,二年增夏屋”。渐渐地,旧日花畦,全变为廊舍,他们便在墙外另买一块地,全部种菊。后来陶生去了金陵,黄英继续种菊卖菊,于村外买田二十顷,房屋院落也修建得更加壮观。

马子才自视清高,鄙视卖菊。后妻子去世,续娶黄英,爱黄英人,却又嫌黄英富,不喜居南院精舍,不愿用南院器物,不愿享用南院好餐饭,怕失去了丈夫气。于是,黄英便与其分居,而马子才却又难耐寂寞,招黄英不来,便自己跑去南院相就。再后来,便终不分彼此你我,顾不上计较面子问题,也不怕落依附夫人的名声了。

《黄英》篇在《聊斋志异》里属于作者的后期之作,大概是作者经过了大半生的科考挫折,深思苦虑悟出道理,才构想出这篇反知识分子传统理念的妙文的。小说从人物用名,到情节设计,到人物塑造都深含寓意,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写作技巧和才能。

故事中的马子才——读书人、耿介人,爱菊花。“菊,花之隐逸者也”,所以马子才应是高士,风雅士。

黄英——黄花也。“落英缤纷”,英即花也。其弟陶生。姓陶,说明她们是陶渊明的后代。陶渊明,东晋著名田园诗人,隐士。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辞去彭泽令,回到家乡,以躬耕园田为乐。他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使菊花从此成了隐士的象征。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把种菊卖菊致富的黄英姐弟两人安排为陶潜后代,可以说颇具深意,这本身就是对知识分子传统理念的反叛。作者借助黄英姐弟的言语行动来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把马子才当作讽刺揶揄的对象,使马子才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当然,这种讽刺也是温馨的。

在故事中,黄英姐弟与马子才有两次突出的正面交锋,通过精彩的对话,集中体现了双方不同的立场、价值观和性格特点。

第一次交锋:陶生不愿在马子才家吃闲饭,表示要种菊卖菊。

马子才听了陶生的话,很鄙薄地说:“仆以君风雅之士,当能安贫。今作是论,则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我以为您是风雅之士,应当能安于贫困,今天却作出这番高论,这岂不是把‘东篱高雅之地变为市井俗地,有损‘黄花风雅了吗?

陶生笑着回答:“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可务求贫也!”——自食其力不算贪心,以卖花为业也不算俗气。人固然不可以苟且求富,然而也不必有意固守贫困呀!

陶生的话讲得理直气壮,不容辩驳,马子才悻悻然不再做声了。

第二次交锋:马子才娶了黄英,生活好了,享用过于仕宦大家。现实状况冲击了马子才的价值观,马子才的自尊心受不了啦,他惶惑地对黄英说:“仆三十年清德,为卿所累。今视息人间,徒依裙带而食,真无一毫丈夫气矣。人皆祝富,我愿祝穷耳!”

——我三十年的清雅之德被你所拖累。如今生活在世上,只依靠女流之辈吃饭,真没有丝毫的丈夫气了。人都希望富,我只盼着穷啊!

面对这样的丈夫,黄英说出一番豪爽而又耐人寻味的话:“妾非贪鄙。但不少置丰盈,遂令千载下人,谓渊明贫贱骨,百世不能发迹,故聊为我家彭泽解嘲耳!然贫者愿富,为难;富者求贫,固亦甚易,床头金任君挥去之,妾不靳也。”

——我不是贪鄙之人,但不稍经营得富足些,便会让千载以后的今人,说陶渊明是贫贱骨头,一百世也不会发迹。所以稍稍为我家的老祖宗——当年的‘彭泽令解除讥嘲罢了。然而穷的想富,是难事;富的要穷下来,本来就很容易。床头的金银随便你扔出去,我保证不吝惜。

马子才说:“捐他人之金,抑亦良丑。”——扔掉别人挣来的金钱,那也是很丢人的事。

左不行,右不行,黄英便说“君不愿富,妾亦不愿贫也。无已,析君居,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何害!”

——你不愿意富,我也不愿意穷。要不,咱们分开过,清高者自清高,污浊者自污浊,这还有什么妨碍?

黄英说到做到,在两个院子之间筑上篱笆,两下分开,并选择长得美的婢女去侍奉马子才。

——从以上对话和行动描写可以看出,马子才是多么的虚荣,多么的忸怩作态,而黄英是多么的开明,多么的爽朗大气!

交锋的结果怎么样呢?前面已经讲过,“马过数日,苦念黄英。招之,不肯至;不得已,反就之。遂复合居如初。”——所谓高士,风雅之士马子才最终败下阵来,最终投降,最终与卖花致富者黄英“同流合污”了。当然,也许还有点儿不情愿,还有点儿被迫 。

作者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叙述和描写,不但成功塑造了马子才、黄英、陶生几个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也告诉我们以下的道理:

一是清雅固然可喜,而吃饭是第一要务。

清雅的生活要附丽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贫贱不能移”是对的,为做君子“固穷”是对的,但穷的不一定是君子,富的不一定不是君子。重要的是“不可苟求富”,但也“不必务求贫”。

二是“操正业”——从事正当职业,通过正当手段,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改变生活处境。

自食其力、勤劳致富,是光荣,不是耻辱。所以,仕进路走不通的读书人,不要放不下酸架子。教书是可以的,种田是可以的,务工是可以的,经商是可以的.......都是正路。这就对所谓知识分子——书生的那种把经商看作贱业、看作铜臭气十足的迂腐观念进行了否定和批判。所以说,蒲松龄的经济思想是反传统的,在当时以至于现实社会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我在自己的《聊斋》评介文章——《聊斋女儿谱·黄英》篇中这样写道:

黄英,就是放在今天,也堪称勤劳致富的巾帼英豪。把荒圃变为花园,让美艳传播人间,既解决了个人生计问题,又为世间凭添许多美丽、馨香和快乐,利人又利己,何乐而不为!难道非要“朝饮木兰之清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而去固守贫困,保持自己的清高吗?陶渊明当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固然充分显示了高士的风流,然而家门萧条,儿子饿死那情景也绝对不是潇洒惬意的。马子才的故作清高、忸怩作态,又要吃鱼又嫌腥“不也是很惹人要暗自耻笑的吗?”

“自食其力不为贪,贩花为业不为俗。人固不可苟求富,然亦不必务求贫也。”陶生之言,自是至论。作为商人之子的蒲松龄先生也借陶生之口,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如今,那“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时代早已过去,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也早已经解放了思想和手脚,天下的“黄英”们,有聪慧的头脑,有灵巧的双手,有勤劳的秉性,已经显示了或正在显示着自己的好身手。只要不是投机取巧,只要良心不让铜臭玷污,只要是为社会增添财富,只要是给人们带来美好,那就放心大胆地做去!

劳动致富光荣,游手好闲才可耻!

(责任编辑 魏 静)

猜你喜欢

黄英马子东篱
李久香
爬起来就赢了
深秋
爸爸大战蚊子
Review on The Perceptions to Confucian Think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nternational Relations
黄英推出倾心之作《奶奶的蒲扇》
世间每一朵菊花,都有东篱的香气
何不采菊东篱下
黄英 不改野路子
孩子的不同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