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不能逃离社会核心价值
2009-03-09陈云发
陈云发
前不久在上海举行的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尚长荣京剧“三部曲”系列观摩研讨会议上,有专家提出当前戏曲创作不景气,主要是艺术家“逃离”了社会核心价值,不敢去唱响时代主旋律,因此才逐步被观众疏远。
我是很赞同这一说法的。近年来,戏曲创作不断滑坡,戏迷大批离开,这固然有当前社会娱乐方式多元化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便是许多戏曲剧目没有去表现当前社会的核心价值,有的创作人员公然宣称:艺术就是要离开政治,以表现自我为主。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剧目创作随心所欲,一味主观地胡编乱造进行自我发泄,表现所谓的“小资情调”;即使是历史题材,也只是拿来当作一种预设主题的载体,根本不讲究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有的作品至今还在宣扬封建人治、否定社会公平,有的则一味表现“三角恋情”,突破和谐的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以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理想去凝聚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正确荣辱观、民主观、廉政观等去引领道德风尚,弘扬社会正气,揭露落后的、腐败的、丑恶的社会现象,为建设和谐社会大目标而奋斗,这就是当前文艺作品需要体现的社会核心价值。只有这样,戏曲舞台才能通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有典型意义的情节唱响主旋律,受到人民的欢迎。然而遗憾的是,现在有一些戏曲工作者或热衷于在舞台上造“神”,或是通过王朝内部斗争为失败的贵族翻案鸣冤,或是让历史上著名美女搞“三角”恋情,有的更是为封建专制人物唱赞歌,或否定比较公平的考选制度等。
其实,在戏曲发展的历史上,真正的艺术家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现实,相反始终都关注现实,贴近民众,努力去体现所在社会的核心价值。例如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他写了《单刀会》,反映在蒙古贵族的统治下“人心思汉”的愿望;写了《窦娥冤》,抨击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喊出了伸张人权的民间声音。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抗战时蓄须明志,周信芳在民族危机关头编演《明末遗恨》,以此鼓舞民众抗日斗志。
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戏曲界有识之士坚持关注现实,唱响主旋律,在自己的剧目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例如京剧大师尚长荣,他在改革开放初期就主演了一出为尊重人才落实知识分子人才政策而呼喊的新京剧《曹操与杨修》,触到了千万知识分子人才的心灵,以致某高层领导也感叹“我就是杨修”。前些年,他又主演了体现社会政治和谐理念的《贞观盛事》和表现官员倡廉为民的好戏《廉吏于成龙》,这三出京剧,都喊出了人民的心声,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这说明,真正体现社会核心价值的主旋律作品具有永久的生命力,而逃离现实、背离社会核心价值,戏曲就会失去灵魂,最终被社会大众边缘化,成为戏剧工作者自娱自乐的“卡拉OK”。
责任编辑: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