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干预

2009-03-09王育韵

关键词:负性消极个体

王育韵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国家教委的调查报告所示:在调查的12.6万名大学生中有20.23%的人有程度不同的心理不适反应,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抑郁、强迫症和情感危机等。虽然关于心理不适应的标准有待讨论,但是这些数字提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他们与同年龄其他群体相比甚至存在心理问题高发倾向,而情绪困扰是比较突出和普遍的问题。情绪适应的好坏对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等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有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下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采用暴力或自杀等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情绪适应的问题已经得到高校、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密切关注。

我国从2001年开始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在从只关注少数已出现明显不适应症状的学生转变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上,从主要偏重强调优化校园文化与环境、向学生的提供外部帮助转变到重视提高个体自身建立与环境良好互动关系的能力。其中,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的研究及其优化日益受到重视。结合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压力应对与情绪适应的内在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科学有效干预等方面的进展,本文拟阐述应对策略在大学生的情绪适应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改善应对策略促进大学生的情绪适应,以期为开展更有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认知倾向 应对策略负性情绪大学生

(一)、应对及其在情绪适应中的作用

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事件或压力环境而采取的种种方法或策略的活动。作为压力与身心健康的重要中介机制,应对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并进而调节着个体的身心健康。应对策略是理解应对活动过程及其后果的核心。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拉扎勒斯为代表的心理学家把应对策略分为问题指向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和情绪指向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两类,前者是指以直接改变问题为中心的策略,后者是指以调节由问题引起的情绪反应为中心的策略。然而,由于问题指向的应对不必然带来积极的适应结果,而情绪指向的应对也不一定导致消极的适应后果,因此这样的应对策略划分对于人们认识应对策略和适应的关系是不够的。因此,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分类。例如,Holahan& Moos (1982)把应对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策略,其中积极应对策略又细分为积极认知策略和积极行动策略。研究发现不同的应对策略与适应之间确实存在不同的关系。不过由于在实际的应对活动中认知与行动因素兼而有之,难以明确区分,而且行为是确定应对策略的稳定、客观指标,因此人们日益重视从行为类别的角度对应对及其和适应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合以往的研究以及我国的大学生的具体特点,我们对四百多名大学生的应对特点进行了考察,发现大学生的应对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积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消极的问题指向应对、寻求支持与否认和转移。其中,积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是指针对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如采取必要措施,有步骤的解决问题、试着想出办法、全力以赴解决问题等应对方式;消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是指采取消极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如摔打东西、抽烟喝酒等;寻求支持是指在应激情境下主动获取社会支持,如向别人倾诉感受、寻求理解和同情等等;否认和转移则指对应激采取逃避或者将注意力进行转移的方式,如蒙头大睡或闲逛、设想此事没有发生暂时离开目前的环境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应对策略总体上是倾向于积极的问题指向应对,消极的问题指向应对和否定、转移相对较少。同时,在应对策略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主动寻求社会支持的水平高于男生,而男生消极应对的倾向高于女生。这与国外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应对策略和焦虑、抑郁等情绪适应问题具有显著的相关[8],情绪适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应对方式的差异所导致的。研究发现,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情绪问题发生比率明显低于采用消极应对的个体提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个体适应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首先,积极的问题指向策略直接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减少负性情绪的发生。无论是集中精力,尝试各种办法,或是控制冲动、避免仓促行事、等待做出反应的最佳时机,还是制定行动计划,都是针对具体的压力事件采取的积极行动,使压力事件朝向积极方面发展,因此有助于减少负性情绪。

与此相对,消极的问题指向策略则可能带来更多的压力事件,引发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当个体遭遇应激情境时,能不能有效地应对解决压力事件所带来地问题对情绪适应至关重要。发泄、怨恨他人的应对方式虽然也是问题指向性的,但对于问题的解决来说不仅没有积极的作用,相反还会进一步导致更多的冲突,降低自我效能感,带来更多的负性情绪体验。消极地问题指向策略往往可能导致压力事件—消极应对—负性情绪体验的恶性循环,长时间持续显然会对大学生的情绪适应造成严重困扰。

第三,通过寻求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好地释放负性情绪,使负性情绪的强度降低。在遭遇应激事件时,个体常会产生负性情绪,而负性情绪如若不能得到恰当宣泄,有可能经长期压抑后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寻求社会支持包括寻求情感支持和去寻找信息支持。前者主要有向别人倾诉感受、寻求理解、认可,从而从情感角度上降低了负性情绪体验。后者指试着寻求别人好的建议、与可能有帮助的人商量等等,这样做可以获得有效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意见,这也就为问题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不过需要注意地是,虽然寻求社会支持是重要的,然而如果一味沉溺于情感倾诉与获取同情上,则可能导致个体产生过度依赖,反而影响适应,因此个体自身积极行动以解决问题仍是极为必要的。

第四,否认和转移在某种程度上暂时脱离了负性情绪情境,但并没有减轻压力源本身的影响,因此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就不利于获得良好积极的体验。采取回避应对从表面上看来可以使个体暂时离开压力应激源,可能短时期内减少负性情绪体验。但是这种应对并没有对带来负性情绪的问题给予任何解决,最终个体还是要面对问题和压力;而且在回避的过程中,可能丧失解决问题的时机,反而会增强负性情绪,产生诸多的不良后果。

(二)有关应对策略干预与情绪适应促进的研究进展

在早期研究中,人们倾向于将个体的应对策略认为是受到人格特质决定,因而稳定不可改变。随着对应对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认识到随着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变化其应对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即在具体情况下应对策略具有可变性。认识到这一点对促进处于身心发展转折期的青少年的健康尤其重要。

近年来,有关通过应对策略干预促进个体身心适应的研究和实践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总结已有研究可以看到,从应对策略改善来促进情绪适应的主要取向有三种。

1、以认知优化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从认知理论出发,人们认为,尽管在具体情景下,个体的应对行为存在一定的变异性,但是,个体的特定行为实际上根源于其对外部世界、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等的认知。具有适应性的应对行为来源于积极、客观、有弹性的认知观念,而无助于情绪适应的应对行为往往与消极、刻板、错误的认知观念密切相联。因此,具体应对行为的改善以及情绪适应的促进必须以认知的改变为前提。以认知优化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重点有三方面:(1)消除对世界的消极观念:片面地看待、夸大社会中存在的消极现象,容易导致破坏、过度宣泄、一味抱怨等消极的问题解决方式。因此,消除片面的消极认知是认知干预的第一步。由于个体许多的消极认知实际上建立在非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因此通过引导个体将消极观念作为一种假设看待,并尝试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来检验、推翻这种假设,可以从根本上逐步消除个体的消极认知,削弱产生不良应对的认知基础,进而减少破坏性的应对策略,促进情绪适应。(2)将有关消极生活事件的观念合理化:当生活中出现消极生活事件时,能否形成合理的认识关系到个体适应行为的选择。如果个体形成不合理的观念,例如认为负性事件和他们的消极状态不会改变,因此丧失自我调控的信心与勇气,采取放弃、转移注意、逃避等策略,既无助于问题的解决,也无助于自身状态的调整。针对这种不良的认知倾向,通过引导个体认识任何负性事件都有解决的可能,而任何人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存在着出现、高峰和消退的波动过程,由此鼓励个体尝试主动地监控事件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心理状态的变化周期,增强其形成对自我的主动控制感,从而减少对消极事件的简单回避。(3)建立乐观、积极的认知倾向:对自身与环境关系的积极评价倾向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外部压力事件威胁性水平的认识,在应对行为的选择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的研究表明,如果大学生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持有悲观的认知,认为自己不走运,认为总有不幸的事发生,那么其应对策略倾向于消极;而当大学生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持有乐观的认知,那么其应对策略更为积极、有效。即使在同样的压力水平下,认知倾向不同的个体在应对策略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分化,因而在消极情绪的体验上也不同。上述几方面的认知干预,通常采用小组讨论和个别辅导结合的方式进行,同时自我指导在后期的干预中也是极为必要的。

以认知优化为中心的应对策略训练力图从认知根源的改变入手消除不适应的应对策略,促进积极有效的应对。个体自身的认知调控的确是应对策略改善的必要条件,因此,认知干预取向的训练受到重视。然而,在面对真实生活的种种压力时,仅有观念的改进是不够的。如果具体应对行为没有得到改善,那么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不会产生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以认知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还需要与其他取向的干预措施相结合[11]。

2、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这是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该理论强调,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可以影响外部世界,外界环境的变化与发展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个体的情绪体验,即积极主动的行为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个体的情绪适应,而逃避放弃的行为方式则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因此要将行为作为应对训练的中心。而且,行为主义认为个体行为是可以被系统地塑造和改进的,所以,良好的应对行为是可以通过持久有效的方法训练出来的。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的重点有以下三个方面:(1)适应性行为模式的建立:当个体遇到问题时,如果很难选择恰当的行为反应,甚至不能预测自己行为的后果,往往容易导致适应不良。因此,帮助个体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消极生活事件时,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因为摔打、破坏等冲动举动并不能解决任何的实际问题,要合理表露情绪,同时冷静地分析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尝试着有步骤地去解决问题,并且根据自己的行为产生的结果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直到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研究表明,通过反复练习有利于建立适应性行为模式,避免负性情绪的发生。(2)人际交往技能的改善:人际关系状况与个体情绪密切相关,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是产生负性情绪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少个体尤其是大学生正是由于缺少交往的技巧和经验而导致人际关系紧张,从而产生负性情绪的。因此从提高交往技能角度入手进行干预是必需的。要鼓励个体主动与他人交往,要让他们了解在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的冲突是必然的,关键是用恰当的理性的方法来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而且,要在实践活动中让他们掌握具体的交往技能,比如良好的合作意识、问题的协商处理、思想的及时有效的沟通等,这些都有利于他们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降低负性情绪体验。(3):自我监控能力的提高:适应性行为模式使个体能够积极应对消极生活事件,但这是不够的,还要使他们能通过积极的行为措施来有效的减少消极事件的出现,此时,对行为的自我监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要通过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这些具体的训练建立起一系列的监控活动,使个体能对自己的行为能力及其结果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正确的评估。有研究表明,对学生进行自我调控的训练,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尽快摆脱负性情绪。

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着眼于应对与情绪之间的直接关系,注重应对方式改善的直接效用性,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但是人的心理现象是认知、情感、行为诸心理要素的统一结构物,行为干预把干预的目标仅定位在行为改变这一维度上,这样解决很多与认知、情感有着复杂联系的问题行为就有其局限性,所以,以行为技能改善为中心的应对策略的干预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3、以生理状态与调控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这其实是行为干预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重视从生理角度入手来改善个体的应对行为,认为伴随消极事件而产生的某些生理上的因素是会影响个体的认知体验和行为方式的,进而会对人们的情绪状况产生影响。这时个体如果能对自己的某些生理指标进行调整或控制,就有可能实现对消极生活事件的积极应对,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这主要有以下几种方面:

(1)有意识的呼吸控制:训练个体在遇到威胁事件时,以尽可能慢的速度作几次深呼吸,同时默念“放松”、“没事”、“一切都会好的”等话语,可以使个体冷静下来,有效的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从而有步骤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研究表明,深呼吸可以有效的降低血压,缓解负性情绪。

(2)放松训练:在紧张与压力状态下,适时的使大脑和身体放松下来,既可以从消极事件的氛围中解脱出来,也有利于避免负性情绪的产生。具体说来有两种,其一是想象放松法,就是想象自己最愉快的情景,比如沐浴之后、或者置身于辽阔的草原,湛蓝的大海等;其二是肌肉放松法,主要是指鼓励个体进行一些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比如骑自行车、慢跑或游泳等。这些愉悦的放松活动可以有效地降低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发生。

(3)合理利用生物反馈信息:所谓生物反馈是指当面临消极生活事件时,个体能够感受到一些即时的连续的生理信息(比如皮电、温度、心率、呼吸、心容、肌电等)的变化,据此个体可以对自己所处的情绪状态进行合理判断,从而可以进行有意识的自我调节和控制,比如调整呼吸,调节过于紧张的反应,这些都可以帮助个体积极应对负性生活事件。但是生物反馈的效果是和个体的自我调节的能力与动机密切相关的,如果个体的此种能力或动机不强烈,那么即使获得生物信息也并不见得能积极有效的应对消极生活事件。

以生理状态与调控为中心的应对策略干预试图从生理角度入手来改善个体的应对方式,事实上,个体的情绪上的变化与生理反应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调控生理状态来改善应对方式,从而达到情绪适应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因其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简便易行,所以在实际中应用的比较广泛。但是它的效果却取决于个体是否能坚持使用这些方式来改善应对,也就是说,具体的内容很容易理解和接受,但当消极事件发生时个体能否确实从生理调控出发,有意识的采取有效的积极的应对尚且是个疑问,这是与个体的自我调控能力密切相关的。因此,如何提高从生理调控入手来改善应对的实在的、长期的效果很值得重视。

(三)改善应对策略,促进个体情绪适应的新趋势

随着对应对研究的深入,人们愈加清晰地认识到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密切关系[16],并且日益强调从应对策略改善的角度入手来促进个体的情绪适应。目前,在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在结合国内外已有的应对策略干预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具体国情对大学生所造成的实际压力源,并针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和应对策略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有实际帮助的干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达成改善应对策略,提高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的能力,促进情绪适应的目的。近年来,国内许多研究者都从这一角度入手做了很多的研究和努力。总的说来,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新趋势:

首先,注重采用综合的手段来改善应对策略。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对应对策略进行改善的措施是多样的,而且在不同的情境下各自的效果不尽相同。要想使应对策略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就必须重视手段的综合化,不仅要将行为与认知的干预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时候也要辅以生理状态的调控干预,尤其是放松训练等。只有强调干预手段的综合化,才能使各种干预方式优劣互补,从而有针对性的改善应对策略。

其次,重视干预的生态化,即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Folkman曾指出,在一种情境下适合的应对方式在另一种情境下可能是不适应的[17],国内也有研究显示,个体的应对策略适应性并不具有跨情境一致性[16],因此,针对具体情境对应对策略进行干预是必要的。要尽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对个体的应对策略进行干预,以便他们所习得的良好的应对策略能够在实际中被恰当的使用。如果使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训练也尽可能的模拟与现实生活相符的情境,提高干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总之,要将所学和所用的情境联系起来。

再次,提高迁移的有效性。在对大学生进行应对策略的干预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应对策略的迁移性差。在某一压力情境下掌握的应对技能往往很难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这样当他们面对不同负性生活事件时,仍然会出现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况,会产生情绪适应不良的问题,并可能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因此,如何提高迁移的有效性确实是干预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它影响着个体提取已有的具体应对方法的速度和准确性,从而影响应对技能的迁移。因此,要重视从大学生的认知角度进行干预,不仅要教他们掌握具体的应对策略,而且要他们知道在何种情境下哪种应对策略是可以迁移的,以及迁移的过程中是否要进行必要的调整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迁移的有效性,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应对技能,促进大学生情绪适应。

第四,提高干预的长期效用。从我国目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主要还是采取的短期帮助的形式来对有负性情绪的个体进行干预。事实上,负性情绪的产生、发展和消退是有一个持续的过程的,仅在个体遇到困难的时候予以帮助其干预所取得的效果也仅是暂时的,从长期效用来看并不理想。因此,高校各层干预机构,从各层领导、老师到学生自助组织以及心理咨询中心,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介绍、预防、实际干预和个体追踪干预等角度入手,采取不同的形式对应对策略进行干预,以提高敢于的长期效果,确保大学生群体的应对策略的整体与持久的改善。

最后,重视个体差异的影响。许多研究均已证实,面对同样的压力事件时,由于个体自身的许多情况都不尽相同,比如认知结构、性别、已有的经验等都会对个体究竟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产生影响,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适应状况。另外,不同的个体即使采取同一种应对策略也可能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后果。比如,大多数人都不支持使用的否认、回避等应对策略,对于不能直面现实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短期实施方法,可以使他们获得必要的心理调整时间。因此,在对大学生应对策略进行干预的时候要重视个体差异的问题,依据个体的主客观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帮助他们确定在当时特殊的情境下最适合的应对策略,然后可以通过长期的干预指导来使个体能够建立良好的应对风格,真正达到应对策略改善,促进情绪适应的目的。

猜你喜欢

负性消极个体
消极的后果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抓住特征 剖析本质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让自己发光
How Cats See the World
为何当代艺术很多都是消极的,血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