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文道合一
2009-03-09张秀英
张秀英
读完宁鸿彬老师的《中学语文讲读教学举要》一书,我不知道怎样概括才是准确,但对我这颗稍显浮躁的心来说,确实感受到了久违的熨贴。
宁老师的书尽管是一本教育方法论的书,但我能从中看到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他用得失寸心知的豁达体会着呕心沥血的艰辛。不难看出,薄薄的一本书,凝聚了宁老师许多年的心血。也告诉我们只有付出脚踏实地的勤奋,才能收获厚积薄发的从容。
在这本书中,宁老师围绕怎样上好语文讲读课这一中心议题,从教学方案总体设计、初读、启发、讲解、板书、应变、总结等方面阐述了具体生动的做法。给我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借着宁老师出自肺腑的真诚,我也想就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文道合一,略陈拙见,望宁老师能用微笑垂谅我“狗尾续貂”式的鲁莽。
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也称为文道合一的原则。作为语文教学的一条特有原则,它也起着其特殊而不容忽视的作用。
教材所选的一篇篇文章,不论时代、体裁如何不同,都是思想内容和语文形式的统一体。形式是用来表达内容的,内容也一定要靠形式来表现。也就是说,文章本身的文与道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因道成文,文以载道,谁也离不开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就得首先让学生理解它的语言文字,从而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初步接受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然后,再结合思想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语文形式,从而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语文教育。认识语文形式越透彻,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而越深刻的理解思想内容,就会越透彻地认识语文形式,并达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讲读教学中的这种从文入手、以文悟道、因道学文的过程,就是文与道、道与文反复深化、辨证统一的过程。指导学生作文时,使学生“有得写”、“想写”,是道的问题;而使学生“会写”、“善于叙事说理抒情状物”,则是文的问题。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判断,认识客观事物,还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表现方法。
总而言之,我们教学生通过听和读学习语文,是从语文形式入手,理解文章(或说话)的思想内容;我们教学生通过说和写学习语文,是从思想内容入手,掌握文章(或说话)的表达方式。无论是听和读,还是说和写,换个说法,无论是理解别人的思想,还是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形式、语文教育与思想内容、思想教育,即文与道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学生总是同时受到语文训练和思想训练,同时受到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所以说,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统一进行的。否则,我们的教育就很难说是成功的。譬如,有些在学习上出类拔萃的学生却难以分清死亡与一次考试失败的孰轻孰重,这不能不说是文道合一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有某些欠缺所导致的隐性后果。
贯彻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关键在于正确地理解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地付诸实现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文规定:"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二者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训练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一规定确切地说明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同时也指出了贯彻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首先,听、说、读、写训练必须以正确的观点为指导。我们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不可能只顾及说话的声音和文章的形式,而不接触其思想内容。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如何在正确观点指导下准确理解文章和讲话的思想内容,如何在正确观点指导下恰当表达自己的见解。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听和读,还是说和写,都离不开正确观点的指导,学生只有在正确思想指导下进行各种语文能力的训练,听、说、读、写能力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
譬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由读到理解,再到鉴赏的过程。在阅读训练中,正确思想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理解和鉴赏方面。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通过文章的形式正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文章中反映的是什么事情,讲的是什么道理,说明的是什么特点和本质,而且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阐述的思想、介绍的知识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加以鉴赏。理解和鉴赏能力直接关系着阅读的质量和效果。而理解和鉴赏能力的高低,是和思想认识水平密切相关的。思想认识水平高,理解和鉴赏能力就强,对于文章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好的表现形式就能吸收和借鉴,对于文章错误的思想内容和蹩脚的表现形式就能批判的摒弃:而思想认识水平低则相反。
所以,我们要抓住语文阅读这个特点,利用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因素,加强思想教育,给学生以正确健康的思想影响,更快地提高他们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语文课本中大多数现代文表露了正确的思想或道德观点。它必然会对学生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即使学习这类课文,也不能忽视对教材中的思想因素进行分析,不能脱离思想内容,去孤立的学习文字技巧。如果只是孤立的解词释句,只让学生记住几个词语、几个句式、某种写作方法,而不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评论文章的思想价值,那么这样的阅读就不能全面达到阅读的目的,就从根本上失去了阅读的意义。 对那些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和鲜明的针对性的课文,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讲清语言文字,梳理篇章结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联系社会实际、历史背景以及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加强对文章思想性、科学性的阐发,以便收到既教书又育人的良好效果。当然联系的内容应和文章有着必然的关联,是文章内容的合理引申。在方法上应当是画龙点睛、适可而止、亲切自然,学生乐于接受。生拉硬扯、喧宾夺主的做法是要不得的。对于思想内容上有这样那样问题的文章,老师的指导更不能只停留在对字、词、句的注释上,一定要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认识,以便理解、吸收其精华,批判、摒弃其糟粕。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训练,在作文的写作、指导、批改、讲评各个环节中,更离不开正确观点的指导。
其次,思想教育一定要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诚然,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非常重要,不可忽视。但是必须指出,思想教育在语文课里不能形成独立的教学过程。思想教育必须在听、说、读、写的训练过程中进行。换句话说,语文课中的思想教育是寓于语言文字教育之中的,是从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教学和听、说、读、写语文的能力训练中体现出来的。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不能使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成了两个过程,或者使用思想教育过程代替了语文训练过程。语文课的思想教育不能搞架空分析、空洞说教,应当如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自然地渗透在语文训练过程中。这种积极教育的效果是逐渐显现出来的。此外,语文课的思想内容,首先应该从课文的思想内容出发,着重于思想感情、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和思想方法的培养,而不应该要求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或“紧跟”一时一地的政治形势。总之,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文道统一、寓道于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我们应当根据语文课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规律,更好、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坚持文道统一,把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的关系处理得当,会收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效果。恰当的思想教育提高了学生的觉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有了正确的观点作指导,这对迅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反过来讲,学生语文能力提高了,听读范围扩大了,理解能力拓展了,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了,又有利于提升思想觉悟,巩固和扩大思想教育的效果》。
当然,坚持文道统一,并不意味着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在具体做法上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教学过程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因此,在教学的某个环节或某一步骤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有时侧重于思想内容的阐发,有时侧重于语文知识的讲解;有时侧重于思想教育,有时侧重于语文能力的训练,这都是容许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坚持的是从实质上而不是形式上体现文和道的辨证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综上,我们应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统一在一个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本着内容与形式统一、教书与育人统一的精神来从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既不能抽掉“道”孤立地教“文”,也不能离开了“文”空洞地讲“道”,而应在教“文”的过程中讲清楚“道”,在“道”的统帅下更深入地理解“文”。我们既反对只教字、词、句、篇等知识,不进行思想教育,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做法,也反对脱离语文训练、外加一套、企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时事教育、形势教育,搞什么贴政治标签、喊政治口号的做法。应当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之中,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指导他们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使我们的学生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也有充实的精神。
我想起自己常跟学生说的一句话:语文最终建设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之所以这么说,一是为了减轻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承载的心理负担,二是我的确这样认识语文的社会功用的。
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应是爱的载体。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地履行了爱的职责,语文教育的成果必能够开出美丽灿烂的思想之花。我想素质教育无非也就是想起到这样的作用。
当然,由于思维的稚拙和经历的简单,面对宁老师的心血结晶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但我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宁鸿彬老师的文章让我想起了语文教学中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并且给了我这样一个陈述自己浅知拙见的机会,又能比较客观地反观一下自己在实践中基本的为师之道。这不是我守着一颗年轻的心却要固步自封,只是我认为,适当的回首在关键的历史时期会使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前面的路该怎样走。尤其是在现时,我们在大刀阔斧对旧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对本质原则的坚决保护。在风起云涌的革命面前,在激情四溢的热情背后,保持一份可贵的冷静,或许能把历史转型时期不可避免的阵痛减到最轻。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的事业是神圣的,也是艰难的。改革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已经注定要进行“万里长征”式的探索,那么不管以前取得什么成绩,也不论以后要怎样的风雨兼程,我们都需要有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得责任感,还要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