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初探
2009-03-09次央
次央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地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它不可能仅靠个别咨询的方式实现,必须更多的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成既定目标,而集体辅导的常态化渠道就是学科教学。但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这一层面时,学校心理辅导才算是真正落到了实处。学科渗透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性策略。
2009年,本人所在学校申报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的子课题。承担此课题以来,学校课题组多渠道广泛学习了内地教育发达地区学校的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着重借鉴吸收学科渗透方面的具体措施,并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背景、教育环境、教育观念等客观要素的研究,结合学校学科教学改革创新实践,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尝试。当然,心理健康教育在西藏还是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我们在施展课题时,理念指导、资源基础和智力支持相当有限,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再回头看一步是常有的事,课题的研究实践过程是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进展也相对稳缓,与内地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但是,我们对这项课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这是我们坚持不懈的主要理由。通过坚持与努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这一问题,积攒了一些还不够成熟的实践认识,开展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虽然不成体系,如能抛砖引玉,得到各方的指导帮助,也得偿所望。
一、教师还是关键
教师如果真正明确自己多重的角色地位,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保健医师”,那么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在时间上、空间上、辅导队伍上就会无一遗漏,整个学校就会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巨大磁场,形成“全员心育”的局面。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进入到“学科渗透”层面,对所有任课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辅导艺术均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学校目前能达到这一要求的教师数量还十分有限,相信在内地教育发达地区也是如此。因此,对教师的培训和发展是一项最具基础性的工作。我们做到了以下方面:
一是树立舆论导向。我们平时注重抓住教师大会、教研活动等契机,不失时机甚至不厌其烦对教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力求通过学校领导的话语力量来增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形成一种导向。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我们安排经费,为教师订购了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读物,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带头学,鼓励倡导教师自学自究,适时组织集中学习,开展学习汇报、心得交流等活动,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从区内外邀请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学者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学授课,每年选派若干教师到内地学习,要求他们有针对性地了解吸收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经验做法。三是我们按照目标量化的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了教师业务考评和工作考核体系,通过评价牵动的手段促使教师更加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心理教育工作。四是贴心细致地做好关心教师工作,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确保教师以良好的心态进入课堂,规避教师将任何不良情绪、消极思想带进课堂,积极宣扬师生民主平等观念,提升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言传身教的自觉性和自我暗示能力。
二、必须牢牢占据学科教学主阵地
各学科的课堂教学是占据学生和教师时空最多的场合,受教者知识的获得、智能的培养、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同时,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或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一宝贵资源白白流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不完全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渗透研究层面,根据不同学科具体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如:我们对思想品德课程建立了培养学生欣赏自我、抛却烦恼、激发兴趣、竞争合作、愈挫愈奋、珍惜生命、宽容大度、学会交往等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我们注意到了文科类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各种优良品格的极多,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心理健康教育“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如运用得当可收到多重教育效果;我们还通过数学类课程来增强学生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及良好学习习惯,等等。为了切实达到上述教育目标,促进全科渗透,我们制定了“教学六补充”制度,要求教师合理安排和设计课堂结构,在准备教学时,除教学常规内容外,一定要把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补充进去。我们重视和谐课堂建设,努力营造旨在激发兴趣、鼓励成功、师生合作、缩短心距的课堂教学氛围。为了及时总结经验、推广典型、以点带面,我们经常在不同年级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示范课,并在校级优质课评比、校级赛课等活动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情况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内容。我们还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研教改过程,建立了在各学科渗透心理健康研究课实践制度,实现学科渗透经验的多元化、丰富化,形成集思广益、群智群策的氛围和机制。
三、评价的牵动作用不可忽视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同样如此。近年来,我们为了实现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一为目,在全科渗透的同时,配套推动了全员评价的覆盖实施。具体做法是取消“三好生”评价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实行“雏鹰争章”多元化、个性化评价方式,把评价面由原来的“三好学生”扩展到了全体学生,要求教师善于从每一位学生身上发现一丝一毫的亮点,及时评价鼓励,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即使一名学生学业成绩明显落后,但是哪怕在个人卫生或体育锻练方面稍有特点,我们都通过评章的方式予以鼓励,使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感抵消另一方面的自卑感,尽快摆脱心理阴影。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相辅相成
本人所在学校是一个多民族学生构成的学校,他们来自四面八方,多为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家境不富裕、家庭环境相对复杂,家庭教育基础薄弱,学生在个性心理方面或多或少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我们更加耐心关注并予以矫正。个体的疏导矫正是必要的,但是要实现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依托一种集体的氛围。而校园文化环境就是这种氛围的重要源泉。近年来,我们根据学校特点,确立了“民族团结”和“全纳教育”两个校园文化构架。“民族团结”这一校园文化指导理念针对了学校多民族生源共同团结、不分彼此、亲密一家的教育需要。我们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努力促进不同民族学生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消除陌生、隔阂和误解,拉近心理距离,引导不同民族学生都树立起“大家都是祖国大家庭中的兄弟姐妹”观念,平时生活和学习上做到亲密无间。“全纳教育”校园文化理念要给全体学生传达一种人人平等的信号,无论是民族属性、家庭环境、特别是身体先天差异,都是大家庭的成员,一视同仁。几年来,学校接受了14名在智力、肢体、视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残障的学生,并动员全校师生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帮助来关心他们,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一种大家庭的温暖和友谊,消除心理障碍,树立自信、自立、自强观念。
五、家庭家长介入必不可少
学校、家庭、社会是心理健康教育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网络体系,其中家长是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要素。近年来,我们积极主动与家长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奠定了坚实的保障。我们通过家长培训、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个别家访等途径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高认识,指导家长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通过双方的协作,实现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