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命教育到教学中的情感互动

2009-03-09孙明杰

关键词:教育者心理生命

孙明杰

一、 教育的根本是什么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教育的三个核心命题。杜威的立论是:教育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生活”,一种“改造了的生活”,要求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使学校生活成为社会生活与儿童生活的契合点,从而使它既合乎社会需要亦合乎儿童需要;教育应尊重儿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学合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一切真正的教育是从经验中产生的,经验不仅决定着教材,而且决定着教学和训练的方法。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鲁洁先生认为,教育的主题应是促进、改善受教育者主体自我建构、自我改建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她的立论是:人存在着两种发展状态,一种是自然、自发状态下的发展,另一种是通过人的主观世界改造,这种有目的实践活动中所实现的发展。

湖北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程少波老师的观点是:教育本质上具有文化传递性即教育的本质是社会遗传的机制(方式),或者说是对人类文化、文明的积累和积淀的统一。他的立论是:政治、经济、文化共同构成了教育的立体空间;机制是指事物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它既可涵盖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关系,亦可涵括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教育的本质应是使人全面认识与提升生命的质量,寻求与习得现实生命价值的知识与方法,从而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的过程。

从这种意义上来看,中国的现代教育在其本质上,将不再是一种培养人的工具,而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和生命的连接。通过它,个体不仅获得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将人类过去的生命、现在的生命、未来的生命都紧紧相连并汇成一股鲜活跃动的生命之流,同时在个体自我与异己他者之间建立起同感互通的纽带,将由于过度的个人主义所造就的一个个独立而分散的原子式的个体,组合成一种熟悉的、亲切的、和谐的整体,使个体拥有生命存在的充分条件和保障,赋予被孤独和空虚所充斥的生命以充盈的意义。简言之,立足生命存在,关注生命体验,呼唤生命活力,提升生命质量,这就是我们教育现代性的基本内涵,也是教育现代性义无反顾的责任。

二、 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什么

而我们的教育恰恰缺少了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对生命动力的激发、对生命活力的呼唤,对生命质量的提升。教育本身应是多种教育内容的整合,多种方式的呈现,应是内容丰富、方式多样的每个人生存与发展必须的“营养餐”,但我们的教育过多地强调了知识的记忆、方法的摹拟、传统方式的继承,却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人内心需要,价值感、满足感及情感的体验。良好的教育过程应是“色、香、味”俱全的多种烹制方法合理搭配的“营养餐”,否则就会影响摄入营养的效果,不能是生活中的一种享受。

良好的教育强调知、情、意、行的统一,而其中对“知”的重视与落实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强势,而“情、意、行”则相对较弱。认识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把握情感在教育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满足个体的内心需要,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什么是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属性,是人类进化历程中沉积下的共有的感受,它先于认知与理性而存在,是人类交流、理解共通的语言。教育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思考,需要缜密的推理与论证,也需要情感的润泽与心灵的净化。人可以不聪明,但不可以麻木,人可以没荣耀,但不可以没尊严。体验亲情、友情、爱情,体验感动、歉意、激动、鼓舞与爱国心的澎湃,从情感到良知,我相信每个学生心底最柔软的东西,最温暖的东西就是心中朴实和真挚的情感,是因关怀、关爱、尊重、接纳在生活的点滴体验中、在认知与思考中最终形成的人性的真实、善良与美好的内核。

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情感教育既应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效教育的重要方式。让教育从说教与灌输的冬天走出,播撒生命希望的种子,唤醒学生心底最柔软、最温暖的东西,用我们的教育滋润它、在情感地互动中强壮它,这种真实、善良与美好的情感内核就更容易孕育出完善的人格、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四、 情感教育需要什么

无论将情感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内容还是手段,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都需要必要的因素与条件。

第一,情感教育的意识。回想我们自己学习的过程,是什么让我们终身难忘?是什么令我们记忆犹新?一次经历?一本书?一场电影?一个人?好象这些记忆都伴随着深刻情感体验,都是有深刻情感体验参与的认知与思考过程。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是教育实践的第一步。

第二,教育者自身的情感资源。教育者拥有很高深的学识是知识传授的必要条件,而情感教育有其特殊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者在拥有必要的学识之外,还应具有完善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良好的自我认知和适度的情感表达。这些都可称之为教育者自身的情感资源。因为情感教育需要“激发与唤醒”,而教育者自身的情感资源就如“火种”和“春雨”,需要用自身的情感表达,参与学生互动,达成情感的交融与共鸣。

第三,情感的教育是互动的。很多教育过程都强调双向互动,情感教育也是如此。不仅是教师自己拥有丰富的情感与适度的表达,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不仅是教育者情感的抒发,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的互动,老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生的情感感染老师。在这些情感的互动中师生互为教育资源,师生在不同层面上互有情感洗礼与精神的提升。

第四,情感教育的资源积累。情感的营造需要“场”,情感的发展需要酝酿与节奏,情感的表达需要真诚。而情感教育的资源除了教育者自身外,还需要那些能唤起人内心情感的事物。如电影、电视、文章、故事等。这些资源往往散落在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没有人专门编辑与整理,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收集与积累。

五、 心理课的尝试

情感教育作为教育内容,学校的教育教学有相应的设置,或在现有内容基础上可深入挖掘情感教育的可能性,进行学科的渗透与整合,将调动学生情感、达到情感上的体验与升华作为教育目标之一。而情感作为教育手段,将情感的激发与唤醒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将气氛渲染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来考虑,会大大提升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心理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学生心理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们将我校的心理课进行了定位:

1、 心理课程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人的本性是积极向上的,富有理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完善自我达到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指的是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向。

2、 心理课程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中心。心理是以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帮助他们解决其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一系列成长中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依靠教育者的说教和社会规范的灌输,而是需要辅导者帮助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活动,通过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实践、不断地开发自身潜能,达到自我完善与发展。

3、 心理课程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心理课既然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活动,就必须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教育潜能。心理课更是一种积极的互动过程,同龄伙伴有共同或相近的爱好、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彼此之间容易理解、沟通。因而在课程多以参与式、互动式开展,教师起到推进、引思、概括与挖掘的作用。

4、 心理课程以情感的体验与提升为重要内容。感知自我情感,感知他人感受贯穿心理课的始终。如“沟通无极限”中,进行“say you say me”AB组的练习,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情感体验,引发换位思考。如,在“认识你的原生家庭”中,以“家庭沟通情况调查”作铺垫,以音乐――《感恩的心》作渲染,通过“谁是你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与反思亲情、友情与爱情,在取舍中澄清自我与重要他人的关系。以短片“生命的列车”,让学生在浓浓的亲情气氛包围下反思生命,生命的无奈、短暂与价值。

正是因为心理课的定位与自身内容适应了学生的现实需要,在授课方式上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注重师生的情感体验、情感参与与情感互动,加之教师队伍团队合作等因素,高一年级的心理课程得到同学的普遍喜爱与认可。

作为教育者每天面对着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思考教育的本质,寻找与尝试更适当的教育教学方式,可能是我们终极一生追求。关注生命教育,运用情感因素进行教学,也算是探索中的一点尝试吧。

猜你喜欢

教育者心理生命
品读
季托,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者需培养反思性实践能力
心理小测试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心理感受
教师应努力成为一个“教育者”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