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心理健康氛围创设的应用研究
2009-03-09庞晖
庞晖
摘要:本研究从创设心理健康氛围的软件入手,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创设学校心理健康氛围,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氛围,教师给学生创设心理健康氛围,教师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定位在:积极性、发展性上,促使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心理健康氛围创设教师 家长 学生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认识到在课程改革的同时,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性。北京市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宗,统计了近5年来所接收的万人次的热线咨询内容,把各类问题做了分析,发现其中人际关系方面问题占42%,学习方面问题占27%,余下的是“自我”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咨询者来自重点学校的占45%以上。但重点学校在所有中小学里的比例仅占5%。可见重点学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远远超过普通学校的学生。这或许也是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的一个弊端。我校曾是体制改革试点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既具有普遍性又带有特殊性。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是三好生,他们的很多心理问题被学习成绩所掩盖,有些学生入学后对新环境不适应,很难处理好一些人际关系。在学习方面,由于面对更多的课程及学习方法的不适应,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压力。还有厌学问题,学习困难问题等等。在“自我”方面:因大部分学生入校时是三好生,在三好生云集的地方肯定会有第一和最后,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自尊心和自信心上都会出现问题。:由于体验的错误,也会出现自卑、焦虑或心理逆反。
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在近几年被学校、家庭和社会所重视。我区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地方课程。但具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学校还处在摸索中。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既要有“硬件”即环境布置,同时还要有“软件” ——精神层面。我校从创设心理健康氛围入手,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把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定位在:从消极性、预防性为主走向积极性、发展性为主。
二、理论基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心理健康一词定义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20世纪70国外学者们呼吁心理健康教育要向预防性、发展性推进。近年来西方学校采用团体辅导和咨询日益风行。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力量趋于整合,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使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而且逐步开展相关课程,协助学生完善人格,适应社会。
在我国1986年班华教授提出了“心育”问题。湖南师范大学郑和钧教授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与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湖南、湖北、江苏等省市的一些学校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试验工作。如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学课程,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但同时也应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就理论层面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定型。就实践层面而言,尽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因未实现“法规化”,就有被其他工作“挤”掉的现象。如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采取“全员策略”即不被广大一线教师在意向上认同、接纳,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很难成功。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要放在学生的发展性上,以全体学生为对象,对其普遍问题进行指导,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治疗和行为矫正。学生、教师、家长都是主体,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在学校健康的心理环境氛围下,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通过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对学生、家长进行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家长的配合下,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比只有一个部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性。
三、目的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要创设出来,需要有计划,全面、细致地深入到实践中。我校学生生源较好。他们渴望成功,社会、学校、家长及自身给予的压力过大,使他们考试焦虑现象很普遍,心理压力比普通学校的学生压力大,有的同学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我校结合学生特点,从学校、家长、学生多个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一)教师培训
(二)给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及一系列活动
(三)学生通过各科学习及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参观、团队活动,增强积极面对的理念,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能。
四、结果与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我校成立了北京儿童心理卫生咨询中心附属13中分校身心健康咨询指导中心(已挂牌)。聘请了北京儿童少年心理卫生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主任郑毅教授给予课题研究指导。
(一)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创设学校心理健康氛围
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才能影响、教育学生; 教师具有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才可能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实施这一想法。通过培训,教师在了解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后能够自觉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学业竞争的环境中,教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处理好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及促进教师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意义。
(二)通过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家庭心理健康氛围
本研究通过不同的渠道,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对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入手外,还对家长进行了讲座,并建立校心理咨询室。在家长不断地去心理咨询室的同时,一些认知和行为也在改变。校刊家教专集,主要是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体会,并将此期校刊发给每位家长。通过活动,家长反思了自己在对孩子教育中好的经验和不足。相当一部分家长能够通过心理教育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三)教师给学生创设心理健康氛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在给学生进行系统的讲座。对初一学生进行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测试。并对部分问题儿童进行关注。在班主任工作中,许多老师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改正不足。在班集体建设中,要求班主任要了解学生生理发育特点和心理发育特点,了解中学生人际关系特点,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很多老师能够进行工作反思,部分教师在班主任工作中,能做到个案跟踪剖析,小结。
每学年我校还进行学习心理咨询活动。有学科高级教师,年级组长,心理专兼职教师进行辅导。心理咨询室每周由原来的开放一次,到后来每周四次。每周有1个中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或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每学期期中、期末前进行考前心理辅导。同时对毕业生进行考前心理辅导。
(四)教师始终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
在文化课中,培养兴趣,掌握学习方法,给学生民主、宽松、活跃的教学氛围。在化学课中,教给学生记忆知识的方法,编一些顺口溜帮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在英语课上,强调情景教学,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言,减少因怕说错而不敢开口的心理。学生的智慧来源于学习活动中心智的体验和对变化了的问题环境的识别,学会应变就是学会挑战自我。同时培养创新能力,对敢于提出意见的学生给予赞许,对学生提出的新奇想法给予重视,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在课堂提问设计上,少一点约束性,多一点开放性。在体育课中通过心理手段,调节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对耐久跑的心理障碍,调动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在全校范围内还组织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班会
(五)学生成绩得到了提高
学生成绩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的一个方面。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种能力。现在的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察,在课改当中,各学科综合能力的测查占了相当比重。应该说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要想学好,需要有意志力,耐挫力 ,自控力,需要动脑,勤于总结。学生面对压力,如何调整心态,这些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们三年培养的结果。在考试中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同时也是对心态的考验。我校近几年在中考中取得名列前茅的成绩,应该说和学校提出创建心理健康氛围,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密不可分的。
五、结论:
通过创建心理健康氛围,从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进行研究:
(一)教师培训,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同时教师把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给学生予指导,提高学生适应能力、耐挫折力、意志力、合作能力、自主、自助能力。同时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各种学习能力,“自我”方面的能力。预防、指导、解决学生中的一些心理问题。
(二)给家长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和系列活动,家长能注意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并能指导、帮助孩子解决一些心理问题,给学生一个愉快、平等、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我校学生接受家庭教育的质量得到提高。
(三)学生通过各科学习及心理健康课,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社会实践、参观、团队活动,增强积极面对的理念,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并运用这些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在出现问题时能勇敢地面对并解决。能保持积极的心态,自觉的提高自己的学习适应能力,生活能力,自我调试能力。
通过这三种途径创设心理健康氛围,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