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整合对策探讨

2009-03-09任勇洋

关键词:德育工作实效性心理健康

任勇洋

素质教育最终关注的是人的个性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在这个教育过程中德育固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或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有区别,但更有互补性。心理健康教育要解决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 ,德育工作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问题。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德育工作所无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同理 ,我们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取代德育工作。

在某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明确规定由德育处管,心理辅导活动及心理咨询由德育工作者负责,而一些德育工作者也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思想品德问题,于是在心理辅导工作中采用的是思想品德工作的原则与方法,使心理辅导工作德育化。由于对心理辅导和德育关系的误识,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感到困难,心理辅导的质量不高,不是出现错误,就是事倍功半,这不仅影响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社会形象,同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首先在理论上必须对两者有明确的认识。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德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的道德品行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塑造个人的完善人格。德育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道德观与良好的道德品行,它力图使学生对社会及其文化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增强社会正义感和抵抗不良诱因的能力。德育是将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它力求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学会自律与自控 ,达到“君子”之境界。具体地说 ,德育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它使学生在社会行为中认同高尚无私的价值观 ,模仿社会先贤、英雄模范等人物的行为 ,见贤思齐、见不贤则思过。

心理健康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完美健康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它力图使受导学生在自我认识、情绪控制、道德自律与自身审美等方面的发展达到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求教师尽量从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过程与生活环境中去理解其特定行为与动机 ,不用简单的是非评判与道德指教。

简言之 ,德育是一个道德内化的过程 ,使人塑造高尚的心灵与社会正义感 ,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自我反省与强化的过程 ,使人塑造健康、进取的人格。德育鼓励学生事事向模范人物学习 ,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终而以“君子”自居。心理健康教育则从“凡人”的角度来分析、接纳学生的行为表现 ,帮助他寻求其自我完善的途径。

(二)、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成长问题

德育的核心问题是个人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问题。它力图使学生认同并接受高尚的道德规范 ,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它力求使学生分辨是非 ,接受真、善、美的事物 ,厌恶邪恶与非正义的事物。换言之 ,它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希望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

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则是成长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是非的较量,而是得失的探讨。心理健康教育所关心的问题是怎样使受导学生从个人的挫折、困难经历中悟出生活的哲理,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加强其自知之明与自制能力。所以,对于学生学习、情绪及人际关系出现的偏差表现 ,采取思想教育式的方法 ,则易于因过分强调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与学规而忽略了其个人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这种高高在上的处理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思想基础 ,也难以从根本上帮助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并加以纠正。反之 ,把学生的偏差表现当作其成长道路中的障碍来看待 ,则大大缩短了辅导教师与受导学生的心理距离 ,也调动了受导学生自我转变的积极性。

(三)、德育在于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提高个人的价值感与成就感

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爱国主义教育。它使学生充分了解、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历史 ,强化对它的心理依附。所以 ,德育也具有很高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特点。在中国社会中 ,德育力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及其传统美德 ,热爱其锦绣河山 ,敬仰其民族英雄 ,了解其历史发展 ,弘扬其文化传统 ,终而对自己的生长环境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操。

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帮助受导学生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 ,克服其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障碍 ,战胜自卑心理 ,培养自助能力 ,进而增强个人的价值感、成就感与自信心。它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与他人的关系 ,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 ,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塑造完美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地悦纳自己。所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强调提高个人的价值感 ,但前者是针对整个社会与民族而言的 ,后者是针对个人成长及其人格塑造而言的。

(四)、德育使人更好地了解社会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更好地了解自我及其成长过程

德育的首要目标之一在于明确个人对于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它通常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公民教育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活动。它力求使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道德观、价值观与法律观 ,成为一名遵纪守法、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公民。

心理健康教育则针对受导学生的成败经历、优劣表现等展开讨论,以增强其对自我认识、强化自助自律的能力,改变个人的不良行为,建立自我的积极进取的意识。所以,它不单独地就事论事,而是从个人的成长历史,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与性格特点来看待个人当前面临的失意经历与偏差表现。它使人更富于自我反省与自我批评精神。简言之 ,德育使人明确个人在社会坐标中的位置 ,心理健康教育则使人更好地规划人生的目标。

以上所述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思想、人格健康成长的不同需要。它们各有所重 ,相辅相成。所以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可互为补充 ,但不可互为取代。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整合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探讨的水平上.还应该回到实践中去检验。但是如何整合,工作应该从哪儿人手?这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提高实效性的对策

(一)、积极转变观念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前提

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科教学而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落后,这主要是观念没有改变的问题。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健全人格是基础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观念、方法、内容上,对学校德育具有补偿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助下,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创设良好心境,学校德育因此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科成绩也会因德育实效性地提升而大幅度地提高。所以,首先要转变观念,设立专兼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开设、开足课程,硬件设备配套,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

(二)、优势互补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根本

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德育和心育工作网络,努力将德育工作外在规律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要求。如,为实现德育目标:培养学生互助团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富有特点的活动课,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团结的快乐,与人合作的心理品质得到培养,个性得到发展,人格发展得到完善。又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

(三)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基础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要想加以整合,必须回归到二者整合的载体——学生的日常生活。

现实生活是道德生命成长的土壤,道德教育无法进行“无土栽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意味着二者不能从抽象的概念,也不能从无内容的道德判断与理性思考出发,二者一旦切断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就成了“空对空”的概念游戏。从生活出发的观点意味着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意味着把学生的生活当作了一个整体,没有割裂学生的思维与生活实践。生活是二者最终的归宿。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享受真善美的生活。假如二者是脱离的,即学生在学校里学到的价值观念与其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不一致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混乱与矛盾,难道他们要遵循两种规范?若如此,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四)、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是提高二者实效性的关键

学校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都应该进行心理咨询培训,提高育人能力。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变化,对教师育人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时,根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实际,再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引导学生自己去有所感悟并调整自己的行为,真正达到口服、心服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育人能力,对学生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才能增强德育和心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确实提高教育效果。

总之,只要我们以科学的发展观念做指导,认真分析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采用最佳的方法去加以整合,就会有效促进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从而促使学生快乐生活,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德育工作实效性心理健康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