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2009-03-08李亚
李 亚
摘要:“和谐社会”是多数国家追求的完美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目前,对于“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成果很多,也较为深入。但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和谐社会”本身而已,对于其所蕴涵的政治思想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基于此种状态,从中西方政治思想的角度探讨“和谐社会”。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I25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9006602
1和谐社会的概述
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和谐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社会。
对和谐社会的理解,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和谐社会”就是说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各组成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第二种,“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和睦相处,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表达就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这种观点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来的。
第三种,“和谐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
2中国政治思想理念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周公“明德慎罚”、“敬天保民”的“和谐社会”理念。
周公这一思想主要体现在“体察民情”、“慎用刑法”方面。他认为,要使政治统治得以巩固,就必须使民众安乐,必须了解民众的疾苦,体察民众的心理。在刑罚方面,如果用刑不当,则将招致民怨。所以,统治者应该修明自己的道德,慎用刑罚。周公这一思想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人文主义发展路向,为后代重民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
(2)道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道家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根本法则和万物存在的依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以遵循“道”作为达到和谐的机制。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是阴阳二气相互冲突调和而达到的状态,阴阳二气尽管相互对立、冲撞却始终以“道” 的基本原则处在“和”的统一体中。以“修之于身,其德用真”的理念,唤醒人们从自身做起,以修身正得大道,修心修行完善人格。老子曾说“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也。”圣人的伟大,就在于他不断帮助别人,而不求回报,有所成就,达到人际和谐,而不自居有功,最终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超越境界。
(3)儒家思想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儒家强调通过道德学养达到自身的和谐,进而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说,儒家构建“和谐”的路径就是:由自身之“安身立命”,而至“推己及人”,再至“民胞物与”,最后臻于“保合太和”而“与天地参”的境地。在儒家,和谐的适度性标准是通过“礼”来展现的。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其中的“仁”、“礼”等要素,成为古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国家信仰。
①仁义道德角度。 孔子所说的仁主要有几方面的内涵。第一种含义是爱人为仁,即以仁爱为根本,建立起各等级之间充满人情味的社会关系,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另一种含义即“克己复礼为仁”,即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范;孔子认为,礼是约束人的社会行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礼对于国家的政治事物尤其重要,统治者应该遵循礼的规范治理国家。所以,“仁、礼”从人群关系和社会秩序方面体现出了“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达到人际和谐的目的,孔子大力推行仁爱思想,强调在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爱,多一些诚信,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提出“忠、孝、诚、信、敬、爱、仁义、道德”等准则,认为只要人人能做到和坚持这些行为规范,社会就会和谐,国家就会得到好的治理。
②仁政角度。
继孔子“仁、礼学说”之后,孟子提出了“仁政学说”,即以人性善为出发点,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孟子认为,仁政是治国的基本原则,能不能行仁政是决定一个国家成败得失的关键。他主张把仁爱之心推行到社会政治之中去,提出了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等措施,对于当时的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则强调人固有的善良本性是建立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恻隐之心”、“羞恶之感”、“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把人的这些先天本性发扬光大推及于每个人,就可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孟子希望能够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推己及人”原则来处理人际关系。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同尚贤”主张。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取消人我之间的界限,使人与人之间不受任何社会关系的限制,达到视别人的国家如同自己的国家、视别人的家如同自己的家、视别人的父亲如同自己的父亲的境界。体现了处理人们之间关系的和谐思想。
墨子主张尚同尚显,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讲求的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5)宋明“民本”思想。
宋明时期是我国政治思想的完善期,尤以宋明理学最为突出。这其中包含的“民本”思想,是这一时期“和谐社会”理念的特点。
①张载“仁道及人”的民本思想。
张载主张“为生民立道”,“为天地立心”。即主张施仁政,以仁道感化民心、博施天下民众,把仁道推及天下人。此外,还提出“足民”思想,即认为必须满足民众的生活需求,使民众生活富足,才能使民众安定,治理好国家。
②二程“以顺民心为本”的民本思想。
二程发挥了“民惟邦本”的思想,主张顺民心,厚民生,使民心安定,爱养民力,以民力为重,以理顺民心为治国的根本。
③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
朱熹认为,民众的根本在足食,只有衣食足才是安民的根本。因此,又提出足食的首要问题是务农,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④王夫之“不以天下私一人”的民本思想。
以民本思想为出发点,王夫之提出了朴素的平均观,提出了“均天下”的口号。他认为土地不是君主一人一姓的私产,而应是广大民众的社会所必须的条件,凡是有劳动力的人都可以治理土地,使其为民造福。
(6)康有为“大同”思想。
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以苦乐观、平等观、仁爱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建立大同社会的基本主张。提出了在经济上废除私有制,实行财产公有制,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整个社会建立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在社会结构上,消灭阶级,废除家庭,人人平等;在政治原则上,实行民主管理。其“大同”思想基本反映了当今“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
总而言之,在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和谐的本质、和谐的价值以及如何能够达到和谐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思想内容,这些思想虽然有其时代的局限性,但只要我们坚持在批判中继承,扬长避短,在继承中创新,克服其片面性和缺陷,剔除其封建的思想杂质,与时俱进,就一定能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BT1+*4〗3西方政治思想理念中所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古希腊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①苏格拉底关于美和道德的论述。
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是西方美学史上美善统一说的开拓者。主张 “美善统一”, 苏格拉底曾在和亚里斯提普斯对话中谈到:“你以为美与善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吗?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在苏格拉底看来,美就是善,美与善是同一的。善或目的具有相同的意思,他认为万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追求一种完满性的原则,整个世界万物都具有这样的目的性。人们关于善的规则的知识,利用善的知识教化灵魂,在他看来,人的灵魂和身体的善都表现为和谐有序,但要经过知识训练才能达到;此外,他还突出强调道德在城邦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其关于美和道德的论述体现出了构建“和谐城邦”的理念。
②柏拉图的国家理念。
在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阐述了一个理想城邦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生活方式等。虽然其描绘的理想城邦不存在于现实中,而是现实城邦应趋赴的目标,但其理念正体现出了当时人们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和向往,其城邦的构建也体现出了和谐的理念。
③亚里士多德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亚里士多德在对柏拉图理想国的批判中提出了自己关于理想城邦的设计理念,其思路正体现出了“和谐社会”对于民主政治的要求。他认为,理想城邦的政体应该是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共和政体;理想城邦的原则应该是公民轮番执政。并提出了法治的内涵,即法律得到普遍服从,法律本身属良法等。
(2)16世纪西欧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这一时期随着资产阶级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广泛开展,人文主义思潮成为社会主流思想,人们纷纷要求挣脱封建等级桎梏的限制,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和个性自由,反对教会的禁欲,赞美世俗的欲求。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丰富了基本欲望对象的资源,确立了世俗生活的正当性,强调了灵魂事物的私人性。人们开始用权利来规范欲望,并把权利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该时期的政治思想已经极大的超出了中世纪落后的政治思想,也出现了更多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
(3)17、18世纪欧洲大陆政治思想中蕴涵的“和谐社会”理念。
17世纪的欧洲,随着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其社会政治思想也进入了比较完善的时期,出现的政治思想包括了更多的“和谐社会”的理念。
①17世纪英国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家和政治观点,有霍布斯的人民自由论、洛克的自然权利论等。这些思想都从社会公民所享有的权利的角度来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的。
霍布斯通过对自由问题的讨论,提出人民在国家中的权利问题。他认为,国家和法律是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和公
共的和平而自己制造的,除了法律以外,个人享有一切行为的自由。洛克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
②18世纪法国政治思想。
这一时期的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诞生了众多的启蒙思想家和启蒙思想,对后人影响巨大。其启蒙思想主要从保障公民个人权利和社会公平的角度体现出“和谐社会”的发展理念的。其典型代表是卢梭的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学说。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他主张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他们之间建立的平等。这体现了“和谐社会”理念中的社会公平主张。同时,他还认为,社会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契约来构建的,统治者违反了人民的利益,人们有权根据社会契约来反对他,这是“和谐社会”理念中民主政治的充分体现。卢梭还在近代西方第一次完整的提出了人民主权说,坚持人民是主权者,法律和政府服从于人民主权,使权威和民主得到统一。
4中西政治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前提条件。
道家认为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人对自然的顺从与尊重,他们强调天道自然,强调天的决定作用,反对人对自然的为所欲为。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与自然整体是有区别。
(2)不同主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目的。
从周公起就讲求“敬天保民”要求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和谐。儒家的仁义道德,要求人们用仁义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墨家要求“兼爱、非攻、尚贤”,从小资产阶级的角度看待人与人的和谐。柏拉图著《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设计理想城邦,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要求各阶级轮翻执政。
5结语
本文从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和重要代表人物中提取出了相对于“和谐社会”理念的相关政治思想。从所提取出的政治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和谐社会”的追求从古到今,从西方到我国都从未间断过,并且人们创造出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理念,这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0.
[2]@陈柳钦.中国古代和谐思想源远流长[HB/OL].价值中国网20071126.
[3]@范富.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简论[J].前进,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