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语言引入新尝试
2009-03-08张艳果
张艳果
摘要: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所以,学生掌握知识时,应该是综合的。因此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各种知识的渗透,学会将各种类型的语言引入课堂。
关键词:地理教学:知识联系;渗透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且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着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生掌握知识时,应该是综合的,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各种知识的渗透,学会各种类型的语言引入地理课堂,充分利用各种语言的特征,具体、生动、形象地创设课堂教学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这些引入的语言影射地理理论和地理知识,使学生轻松愉快、具体生动地掌握所学内容,从而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一、“文学语言”的引入
教师在课堂上正确使用地理术语的同时,有时要对一些地理情境进行艺术加工。北京特级教师王树生说。讲求艺术的语言,加强文学修养,不断丰富词汇,发挥想象,进行设计。选择优美的文学语言,引用如画的诗文、有趣的对联等,意境真实生动,给人以美的感受。可增强地理教学语言的感染力,让学生迅速形成地理事物的真实表象,将其带入地理环境之中,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
例如在导人新的课堂内容“热力环流”时,让学生朗诵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当学生被这佳句所陶醉时,老师解释并设问:“‘巴山泛指包括大巴山在内的我国西南山地,那些地区夜里降水多,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那么‘巴山夜雨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大多出现在夜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老师再进一步解释这是“热力环流”的一种形式“山谷风”。并阐明其成因。
老师在剖析或总结地理理论时,恰当地引用诗歌、对联等文学语言,也能启发学生思维,加深其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掌握。如在讲风力搬运作用时,引用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有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讲梅雨天气时,有赵师秀的“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另外利用文学语言,还可以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如在讲解三峡工程时,引导学生朗诵毛泽东同志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用这首词导入既使学生深化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又以此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以及对此伟大工程的自豪感。通过巧妙地引入这些文学语言,既做到了“授业”又达到了“传道”的目的,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热点时事语言”的引入
现代高中地理课的理念之一是要求“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在序言中指出。“地理教育是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的公民必需”,这些先进的理念要求将“热点时事”问题具体引人所讲的地理理论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2005年11月13日发生在吉林石化的爆炸事件,引起了松花江80千米的河段水污染事件,从而使松花江下游的哈尔滨市连续四天停水,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并且使松花江吉林市以下干流都受到影响。这一新闻事件就可以作为“热点时事”语言引入“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一节。向学生用事实说明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危害性,并由此讲述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三、“试验语言”的引入
在地理课堂上,指导学生动手做简易的实验,引入“试验语言”,由学生自己观察、揭示试验中蕴含的地理原理和地理知识,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观察的欲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例如。在讲“根治黄河”的关键——治沙这个问题时,带领学生做一个小实验:制作一个倾斜的小木箱,里面装满沙土。然后让学生向上面浇水,发现沙土流失很快;但往上面铺一层草皮再浇水,学生会发现水土流失明显减少。通过实际对比,由实验让学生直接得出理论结果:要治沙就得进行植被保护工作。
这样把“试验语言”引进课堂,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来发现地理原理得出结论,把抽象的地理理论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真正的理解和掌握知识。
四、“数字语育”的引入
地理数据是从量的方面,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说明的地理事实材料。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记忆和理解数据,既能启智,又能育人。例如:在学习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荒漠化时,就可以利用实际数字来说明目前我国的具体情况: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近二十年来,沙化土地面积平均每年以210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散,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已经或正在退化,其中中等退化程度以上的草地达1.3亿公顷。全国共有沙化土地面积168.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7.6%,主要分布在北纬35度到50度之间,形成一条西起塔里木盆地。东到松嫩平原西部,东西长4500千米的风带。这样具体的数字既能说明情况,又能从中展现出实质,以数示量,入木三分地说明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严重性,并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土地荒漠化的成因以及解决措施,由此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去。
另外,用数字辐射其他地理知识。还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学习美国时,其地形共分“3”部分。可以用这个“3”辐射出许多地理特征,如:美国本土三面临海、美国有三大城市群、美国国土由三部分陆地构成、美国工业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即东北部、西部太平洋沿岸和南部墨西哥沿岸地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