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2009-03-08吴扣兰黄奇李爱国
吴扣兰 黄 奇 李爱国
小麦纹桔病(Pellicula~a gramineura)俗称麦株腐病。近年来,由于感病品种的大面积种植、播期提旱、连作多草面积增加以及氮肥施用量加大等因素导致病情渐趋严重,常年病株率为150~30%,病茎率10%以上,重病田损失10%-20%。成为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姜堰市生产上推广应用的药剂拌种处理加早春用井冈霉素接力喷雾。虽然对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在操作过程中,由于受天气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病害逐年加重的问题。为经济、有效地控制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笔者对娄庄镇重病地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相关试验及专题调查,现总结如下。
1发生特点
小麦纹枯病从播种期就开始危害。一生中要经历3个发病阶段:一是发病初期(11月下旬至翌年1月中旬),即秋冬季发病阶段,土壤中的病菌开始侵害麦苗,旱的造成烂芽。一般是植株基部叶鞘上出现椭圆形褐色病斑,严重的可出现死苗现象(雨水偏多的年份)。二是早春病株率上升阶段(2月上中旬至4月上旬),这段时期气温逐渐升高,病菌开始侵染茎秆,形成花秆烂茎。严重的表现为枯孕穗,从而影响成穗率。三是田间病情加重阶段(4月上中旬以后),病株率上升速度减慢。但同茎病斑扩展的速度加快,如果气温适宜,可出现大量的枯白穗,甚至成片倒伏。
2逐年重发原因
2.1田间遗留的菌核多
一般表现为重茬的田块发病重,上年发病重的田块发病重。2月上旬和5月中旬分别对姜堰市的部分重病田块和轻病田块的发病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资料显示:2月上旬,重病田的平均病株率2007年为8.14%(13块田)。2008年为13.60%(9块田),轻病田的平均病株率2007年仅为1.53%(15块田),2008年为6.21%(7块田);5月中旬,最终白穗率调查结果为重病田平均白穗率2007年为2.20%。2008年为5.16%;轻病田平均白穗率2007年、2008年仅分别为0.04%和2,15%。
2.2播期和播种方式影响
早播田块重于晚播田.撒播田重于条播田。调查结果表明:播期提前7d,病情指数可增加12-20。因为播种期提早。一方面田间土温高,利于病菌侵染;另一方面,麦苗生长过快,冬前拨节,易遭受冻害。资料表明:冻害比较严重的年份,纹枯病一般发生较重。如冻害较重的1994年、2007年姜堰市最终白穗率分别为3.86%、4.14%,均高于常年的1.52%。
2.3环境因素利于发病秋冬季气温高,早春升温快,降雨持续时间长,病情发展速度快,植株发病重。据相关资料表明:2004-2006年是姜堰市典型的暖冬年,高温多雨天气出现频繁,纹枯病的发生较常年明显提前,病情严重,部分重发田块枯白穗率高达25%'30%,平均白穗率为4.14%,最终发病危害为历年最重。
2.4肥料施用不合理
试验表明:纹枯病的发生与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和氮肥施用量密切相关,钾素含量高,该病发生轻商&肥用量偏高。一方面造成植株体内游离氮过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另一方面,造成麦苗旺长,叶面积系数增大,田闻郁蔽,因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2.5田间管理不到位
杂草多,田间通风透光度差,导致温度高,湿度相对也高.病情加重。2007年、2008年2月上旬分别对杂草危害较重的20块田和19块田进行了专题调查,平均病株率分别为8.37%、7.11%,而周围杂草危害较轻的16块田和t3块田的平均病株率仅分别为3.28%、1.53%。
3防治对策
3.1选用对纹枯病较抗(耐)病的优良品种
试验表明: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大。目前生产上大面积使用的扬麦13号抗病性高于宁麦13号,略低于扬麦10号、扬麦11号。而正在示范推广的扬麦16号,对纹枯病的抗病性略低于扬麦13号。高于宁麦8号、扬麦9号。因此,筛选出抗病性较强的扬麦10号、扬麦13号、扬麦16号为姜堰市当家品种。
3.2种子处理
用2%立克秀湿拌剂拌种,每lOkg麦种用立克秀15-20g对水500g,采用喷雾器边喷边拌,拌匀后堆闷3"4h(待药液被种子吸干后播种)。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其对枯白穗防效一般稳定在60%左右。
3.3选择适宜的播期和耕作方式
实践表明:姜堰市最佳播期为10月23日至11月5日。同时,应采取机条播、实行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开淘排水、降低田间湿度等措施,从而控制病害的诱发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