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对校长评价的评价
2009-03-07胡中锋王红
胡中锋 王 红
[摘要]校长评价的科学性值得关注。广东省广州市某区30位校长对当前的校长评价进行了评价。主要评价内容包括校长评价的目的、内容、主体、方法,校长评价中对校长个人素质的认定等。
[关键词]校长;校长评价;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2384(2009)02-0018-04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以及校长职业化的背景之下,有关校长评价的问题更加凸显。近期,我们在对广州市某区小学校长进行培训的过程中,组织了30位校长重点就有关校长评价的10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让校长们自己来谈校长评价。以下是讨论的主要结果及分析。
一、关于校长评价的目的
这里设置了7个选项:A.为了校长的专业发展。B.有利于学校的改进。c.选拔校长。D.诊断校长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E.为了教师的发展。F.为了学生的发展。G.其他。让校长们就校长评价目的的应然状态进行选择。
结果有76.7%的校长选择了“B”,经卡方检验选择结果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这表明,绝大多数校长都认为,校长评价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校的改进。这和传统的以选拔或评优为主要目的的校长评价存在明显的差异。
但讨论中校长们认为,现实中对校长的评价主要是年终对校长工作的考核,实际上带有年终工作总结和年度工作业绩检查认定的性质,并不能发挥校长评价应有的促进和引导学校发展的功能。
设定科学合理的校长评价目的,对于科学地实施校长评价、发挥校长评价的功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评价的目的主要定位在选拔或评优,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升留免降或褒奖惩戒时,被评价者往往会产生一定的戒备心理或抵触情绪,使得评价进展困难或者评价结果不可信。只有当评价目标定位在促进学校的改进,并且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上更多地体现出与促进学校改进相关的内容时,校长们才能欢迎并积极参与评价,从而提升评价的实际功效。
二、关于校长评价的内容
校长评价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这里设置了8个选项:A.思想政治。B.教学水平。C.管理艺术。D.身心状况。E.人际交往。F.家校联系。G.社会活动。H.其他。让校长们就他们认为“最重要”和“次重要”的项目做第一选择和第二选择。
统计结果为:有93.3%的校长的第一选择是“c”。第二选择是“B”,占40.0%。选择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校长认为,校长评价的最主要内容应该是管理艺术。在做“次重要”的选择时,比例相对最高的是教学水平,但是比例仅占40.0%,其他则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项目。
在讨论的过程中,校长们谈到,“管理是校长的根本活动”,因此首先要把管理艺术作为最重要的评价内容。这说明校长们对校长职位具有超越一般教育与教学工作的管理特性的一致认同,反映出对校长的“管理者”职位的认识。
同时,尽管对“次重要”的选择比较分散,但选择结果表明,大家对“教学水平对一个校长非常重要”的认同度较高。选择此项的校长认为,“连课都上不好的人是无法当校长的”,这也是当前中国对校长职业较具代表性的认识,它反映了当前中国校长对“教育者”角色的认同。目前中国多数校长都是“教而优则仕”,也正是这种认识的典型注解。但是,对“次重要”项目选择的分散度比较高也说明了认识的不一致,有些人认为教学水平对一个校长来说其重要程度也许还不如社会活动能力,因为校长的功能并不在于上好一堂课,而在于为学校的整体发展创设条件。一个教学水平高的好教师不见得能做一个好校长,而一个好校长也不一定要是一个教学水平高的好教师。校长更应具备的是教学指导能力和水平,而不是教学能力和水平本身。
三、关于校长个人素质
1.校长的基本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这里设置了8个选项:A.思想政治。B.教育学知识。C.管理学知识。D.某门学科的知识。E.身体健康。F.一定的科研能力。G.心理健康。H.其他。让校长们按照“最重要”、“次重要”、“第三重要”排序。
统计结果为:第一选择中,60.0%的校长选的是“C”;第二选择中,40.0%的校长选择了“B”;第三选择中,23.0%的校长选的是“A”。结果表明,校长们普遍认为,校长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是具备管理学的知识,其次是教育学知识,第三是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
这一结果说明,通常把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摆在首位的传统认识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不仅说明管理学知识对校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校长这一职位的专业化特性及其对专业化的管理知识的需求。
40.0%的校长把教育学知识摆在次重要的地位,其余的分散在其他各项,这说明大家对教育学知识对于校长工作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也比较高。这体现出校长这一专业化的管理职位所具有的教育行业的特性。
当然,把思想政治摆在第三位,并不能说明校长们不重视思想政治素质。在各种选项中,该选项始终都占据一定的优势,并且,在进行“最重要”项目选择时,有23.0%的校长是把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选择的,仅次于选择管理学知识的比例,高于选择教育学知识的比例(13.0%)。这说明,大家还是非常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只是在把它摆在何等重要的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分歧。
2.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知识?
这里设置了8个选项:A.教育学知识。B.心理学知识。c.某一门学科。D.管理学知识。E.信息处理知识。F.法律知识。G.人际关系学知识。H.其他。
这一题和“校长的基本素质包括哪些方面”有点类似,答案也比较接近。校长们认为,最重要的知识还是管理学知识,其次是教育学知识。这同样反映了校长职业对专业化管理知识的需求。
3.校长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这里设置了9个选项:A.课程管理能力。B.决策能力。C.创新能力。D.教师管理能力。E.学生管理能力。F.科学研究能力。G.教学管理能力。H.人际交往能力。I.其他。
统计结果为:第一选择中,从A到I的比例依次为:10.0%,80.0%,3.3%,3.3%,0.0%,0.0%,3.3%,0.0%,0.0%。第二选择中,比例依次为:13.3%,3.3%,30.0%,20.0%,0.0%,3.3%,23.3%,3.3%,0.0%。第三选择中,比例依次为:6.0%,3.3%,23.3%,23.3%,0.0%,10.0%,16.7%,6.7%,0.0%。
结果说明:80.0%的校长非常认同决策能力是校长应具备的
最重要的能力,这说明校长们都意识到了校长的角色主要还是“领导者”,即“做正确的事”,而能否“做正确的事,主要与决策能力有关。
创新能力被排在了第二位,反映出创新对校长职位的重要性。尽管现在非常强调创新,但与决策能力比起来,创新能力实际上与“把正确的事做正确”(Do rightthings right)更密切相关,更多的是指向做事的方式,与“管理”更密切,而决策则与“领导”更密切。
排在第三位的是教师管理能力,而学生管理能力基本没有被选择到。这反映出校长们倾向于认为,校长应该是管教师的,而学生则更应该由教师来管理。
另外,教学管理能力尽管没有进入前三位的选择,但是在第二选择中却有仅次于创新能力的比例(23.3%),在第三选择中也位居第三(16.7%),这说明,校长们认为,教学管理能力也是校长应具备的重要能力。
4.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这里设置了8个选项:A.坚持四项基本原则。B.拥护“三个代表”。C.具有改革开放意识。D.具有科学发展观。E.热爱教育事业。F.具有奉献精神。G.遵纪守法。H.其他。
统计结果为,第一选择中,从A到H的比例依次为:20.0%,0.0%,0.0%,36.7%,23.3%,6.7%,0.0%,0.0%。第二选择中,比例依次为:3.3%,6.7%,10.0%,20.0%,36.7%,13.3%,0.0%,0.0%。第三选择比例依次为:3.3%,6.7%,10.0%,3.3%,10.0%,36.7%,13.3%,3.3%。结果表明,校长们普遍认同的最重要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具有科学发展观,其次是热爱教育事业,第三是具有奉献精神。
关于校长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但总体来看,校长们除了把握大的政治方向之外,都非常强调热爱教育事业以及具有奉献精神,这是国内外校长共同的职业道德特征。同时,比较多的校长把科学发展观摆在第一位,说明注重科学、尊重规律是更重要的,政治素质是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因为强调政治而忽视科学。同时,热爱教育事业和奉献精神排在科学发展观后面,也说明了校长们对科学规律重要性的认识,不懂规律、不尊重科学,徒有满腔爱心和奉献精神是远远不够的。
5.校长的科研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这里设置了5个选项:A.科研能力。B.科研组织能力。C.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能力。D.指导教师科研的能力。E.其他。我们在让校长们进行选择时,区分了“应然”和“实然”两种状态。
统计结果为:“应然”状态的第一选择,从A到E的比例依次为:31.0%,55.2%,0.0%,13.8%,0.0%。“实然”状态的第一选择,比例依次为:20.7%,27.6%,17.2%,31.0%,3.5%。结果表明,校长们认为,在“应然”状态下,最重要的科研素质应该是科研组织能力,其次是科研能力。但在“实然”状态下,指导教师科研的能力占比较大的比例,这可能反映了一种现状,校长由于工作繁忙未见得有时间直接进行科研,更多的是对教师的科研进行指导,因而表现出相对较强的指导能力,而校长自身的科研能力则未必很强。“实然”和“应然”的差距,也反映了校长们认为其自身的科研能力应该进一步提升。
围绕这个问题,校长们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比如对于校长来说,究竟是科研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能力更重要,还是直接进行科研的能力更重要?一些校长认为,由于科研实力和水平的限制,中小学不见得能够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中小学主要是实践型组织而非科研型组织,所以相对于自己直接从事科学研究,校长们能够有效地推广学者和科研机构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是更重要的。但关于这一点的理解存在分歧。有的校长认为,学者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往往和学校的实际存在一定的距离,学校往往不敢直接推广和应用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而宁愿自己直接去研究和摸索。
6.名校长的素质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一些学者的研究,关于名校长的素质设置了9个选项:A.具有崇高的理想。B.自觉的法规意识。c.有深厚的理论素养。D.人格魅力。E.精湛的领导艺术。F.独特的管理能力。G.现代经营意识。H.实践研究能力。I.其他。
统计结果显示,第一选择中,从A到I的比例依次为:0.0%,0.0%,16.7%,0.O%,56.7%,20.0%,0.0%,3.3%,0.0%。第二选择中,依次为:6.7%,3.3%,10.3%,10.3%,16.7%.36.7%,3.3%,6.7%,0.0%。第三选择中,依次为:10.0%,0.0%,33.3%,20.0%,3.3%,6.7%,10.3%,10.0%,0.0%。这一结果表明,多数校长认为,名校长“最重要”的是有精湛的领导艺术,“次重要”的是有独特的管理能力,“第三重要”的是有深厚的理论素养。
校长们的选择说明,大家普遍比较认同具有精湛的领导艺术是成为名校长最关键的因素。“领导”与“管理”的区别在于,“领导”是关系到战略方向性的引领和导向,“管理”则更多地是对具体事务和任务的组织协调。上述统计结果表明,校长们认为,成为名校长需要既具备战略引领和导向的能力,又具备处理具体事务的微观管理能力,也即是说,既要高瞻远瞩,又要关注细节。
同时,校长们把深厚的理论素养放在前三位,也说明成为一个名校长不仅要具有较强的实践领导和管理能力,同时也要有理论水平,要能够用理论去指导和突破实践的局限,成为学者型的校长。
另外,人格魅力也拥有较高的被选择率。有10.3%的校长认为,人格魅力是名校长“次重要”的素质,有20%的校长认为,人格魅力是名校长“第三重要”的素质。这说明,对于名校长而言,具有较强的个人魅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这也是名校长发挥辐射功能的基本条件。
四、关于校长评价的主体
哪些人可以评价校长?这里设置了8个选项:A.校长自己。B.教师。C.学生。D.同行。E.专家。F.上级领导。G.家长。H.其他。
统计结果:“应然”的第一选择中,从A到H的比例依次为:0.0%,76.7%,3.3%,0.0%,10.0%,3.3%,0.0%,0.0%。“实然”的第一选择中,比例依次为:10.0%,46.7%,3.3%,3.3%,0.0%,33.3%,0.0%,0.0%。结果表明,多数校长认为,理论上应该是教师对校长的评价最有发言权;而在实际的评价中,除了由教师评价外,上级领导对校长的评价也占了很大的比例。
关于校长评价的主体问题,也一直存在争议。比如:有人认为,教职工评价是评价校长的主要根据,社会评价是评价校长的重要指标,同行评价是评价校长的参照因素,学生评价是评价校长的理性参考,自我评价是评价校长的重要环节。但这也仅仅是理想的构想,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譬如:各评价主体的评价在总结果中的权重问题,以及某一评价主体具体可以评价校长的哪些方面等,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五、关于校长评价的方法
校长评价应该采用什么方法?这里设置了7个选项:A.观察法。B.访谈法。C.自我叙事法。D.指标体系评价法。E.问卷法。F.各种方法的结合。G.其他。
校长们对于“应然”方法的选择比例依次为:0.0%,6.7%,0.0%,16.7%,10.0%,60.0%,0.0%。对“实然”方法的选择依次为:0.0%,13.3%,0.0%,10.0%,43.3%,20.0%,3.3%。这一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校长认为,理想的校长评价方法应该是各种评价方法的结合,但当前的实际评价方法仍以问卷法、访谈法、指标体系评价法为主。
这表明,现存的校长评价方法与理想的评价方法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注意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对校长进行评价,这也是现代教育评价的基本要求。那么,为什么现实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指标体系法和问卷法呢?校长们认为,大概主要是因为这些方法比较容易操作和实施。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如何既保证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又使评价方法具有可操作性?
尽管对校长的评价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十分引人关注,但实际上始终也没有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校长评价制度。比如:有关校长评价的目标并不明确,校长评价的内容和具有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尚未建立,以评促建、以评促发展的引导功能尚未发挥等等。校长评价还需要我们更多地关注与探索。
编辑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