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子吟》序
2009-03-07宋自重
宋自重
我和璧安是1948年黄冈县初级中学一年级的同学。将近一个甲子的光阴转瞬即逝,还未来得及做点像样的事情,当日翩翩少年,竟垂垂老矣。岁月无情,我们都到了该对这一辈子有所交代的时候。璧安勤奋麻利的作风依旧,继他的《庶子传》出版之后,又将其所作诗词结集为《庶子吟》。不到一百首诗词,将他的主要经历,揉合着各个时期的人生感悟,格外鲜活灵动地再现在我的眼前,他对自己的历史作出了真实而清晰的交代。
璧安的这些诗词,客观上也留下了一个历史时代的踪迹。我一面翻阅诗词,一面回望历史的远烟飞雾,重新省识漫漫人生路上的草莽荆丛,许多旧事历历在目,耿耿于心。我们都曾经憧憬过,奋发过,拼搏过,奉献过;也挫折过,痛楚过,彷徨过,苦苦思索过。我们真实地生活其中的时代,确乎不是原来理想中那样完美,那样平坦,但唯其跌宕汪洋,雷奔电掣,更显出这个时代的伟大与深刻。碌碌如我辈,没有为这个时代增添任何色彩,但却因有幸与这个时代同行而聊堪自慰。
《庶子吟》开篇之作《观看黄冈中学门前对联》,作于1948年元旦,记载了一个故事。不知是谁于除夕之夜在黄冈中学门前贴了一副对联:“穷先生,穷学生,在穷校,过穷年,济济一堂穷光蛋;大专员,大县长,攒大财,置大业,巍巍两座大清官。”璧安当时14岁,在诗中写道:“一副门联刻划深,脏官嘴脸显原形。脂膏吸尽犹吞血,听听民问怒吼声。”接下来一阙追述母亲苦难童年的《钗头风》,也是对旧社会的控诉。其下半阙写道:“求温饱,逃荒早,轻敲门户挨家讨。东家谷,西家菽,虚汗漉漉,拌糠掺蔌,粥!粥!粥!”这一诗一词,揭示了新时代到来之前那个社会的冰山一角。
新中国建立之初,国家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大笔钱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除中小学实行免费教育外,还有提供各种供给的专业学校、专业培训班,普通中学还有扶持贫困学生的人民助学金。助学金覆盖面很大,包括一些民主改革中被没收财产的剥削阶级家庭子弟。许多青年就是靠助学金或进入专业学校苦读成材的。璧安当时继续上初中,除助学金别无经济来源,常常处于“纸笔时愁腹半饥,假期何处是归依”的困境中,最怕学校放假助学金停发生活无着,亏得亲友“以沫相濡”渡过难关。初中毕业后进入林业学校,总算过了一段惬意然而短暂的学生生活,课余时,“歌声琴作伴,漫步东湖畔,野读夕阳残,相携倚画栏”。林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土家族聚居的鄂西山区工作,在那贫脊封闭的条件下,真心实意地实践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燃烧着自己黄金时段的宝贵年华,经受着现实生活的严酷磨炼,同时也构成了他诗词写作的一个重要时期。
1955年夏天,璧安从生长于斯的鱼米之乡,来到层峦叠嶂,滩凶峡险的川江之滨,环境艰苦但热情很高,诗兴勃发,在接连写出的《过西陵峡》、《信陵镇八景》、《小憩三尖观》等诗中,没有苦于山穷水恶的唉声叹气,只有跳跃于奇山异水之间的欢快情怀。从“滩凶峡险缓行船,水凿奇峰一洞天”;“屋挂半山人影远,西陵峡尾县城悬”;“晚照峰间射出来,山如孔雀彩屏开”到纤夫号子,马帮铃声,巴山夜雨,崖穴悬棺,无不新奇而富于诗意。他迷醉于大山深处的山情山趣:“山梁九道似黄瓜,上下来回着力爬。泉水叮咚迎远客,炊烟寥落起谁家?临风隐隐闻人语,‘叩首连连到日斜f山里人形容爬陡山犹如一步一叩首)。忽听马帮铃铛响,运粮运药运新茶。”他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进行林木种源调查,一趟就是半年,乐不思归:“登攀不怕野行难,蜀水巴山也等闲。沟壑峰峦腾碧浪。松杉种子赛仙丸。温馨土寨风情暖,凛冽霜晨骨髓寒。送走炎天迎瑞雪,林乡半载乐开颜。”他很快融入土寨风情之中,“同志声声叫得甜,进门歇脚莫生嫌”;“爱听谭家半夜歌,歌喉涌出一条河”;听到打丧鼓也依着土家风俗,“闻得歌声问丧家”,同乡亲们一起去化解悲恸。他爱听土族山歌,被“郎在高山砍烧柴,妹从山下送饭来”那种热烈纯真的青春情怀所感染,更对“一声山歌一升泪,歌声未起泪先落”那些悲凉回忆寄予深切同情,积极投身于帮助土族兄弟创建美好未来的奋斗之中,同他们一起造林护林,修渠筑坝,春耕同劳作,秋收同欢乐。正是在这样一个艰苦而奋发的历史年代,在亲密融洽的干群关系和民族关系之中,他炼就了作为一个革命干部的才干与品质,并同一位美丽、贤淑的土家妹喜结良缘。
“文化大革命”爆发了。璧安感到困惑:“和平年代里,咋会起枪声?”他因反对造反派胡作非为而遭到迫害,在一批好友和老百姓的保护下,躲进深山老林继续抓他的林业。“骤雨狂飙起浪潮,泥鳅自诩是龙蛟。离开浑浊是非地,乐为荒山换绿袍。”避祸40余天,同当地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结下了更加深厚的友谊,回城时写下了《蝶恋花·官渡惜别》:“避祸深山峡谷里,患难相依,同志加兄弟。四十余天劳荫庇,西陵洒泪辞知已。忽报邻舟沉水底,侥幸安然,人谓皆天意。能受煎熬真汉子,自当闯出新天地!”此后一段时间,他尽量远离派性纷争,一头扎进林业规划和农业学大寨等生产建设工作中去。他在深山绝谷中搞测量:“绑腿缒崖惊峭璧,回头‘碎部(测量学术语,指测定的目标)挂天涯。归来夜半行人尽,吊脚楼前月影斜。”他白天翻山越岭实地调查,“群峰抛在后边跟,直上苍穹吻白云”;晚上整理资料,“寻根究底务求实,把笔沉思到丑时”。那几年尽管生活清贫,但他泰然面对:“七岁汗衣十岁仔,袖筒拉到腋窝来。年关快到儿休急,引线飞针自剪裁。”
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在中华大地生机勃发的年代里,璧安得以一展抱负。《一路高歌寄激情》的十六首诗词,集中表达了他如火如荼的工作热情。此时他已是巴东县林业局长,身先士卒,披坚执锐,亲自参加从峡谷激流到咆啸川江历时43天的10万根木材流送全过程。他同工人们一起,撑篙扳桨,劈波斩浪,霜晨放筏,雪夜护材,战礁滩,斗狂风,其艰辛凶险,非亲历者难以想像。“一片灯光动地喧,鏖兵突破扭筋滩。今天又是无眠夜,激战迎来旭日鲜。”“筏泊排停三节滩,‘扳“扳“稳住令频传。惊魂稍定鼾声震,激起心潮入睡难。”大年除夕也是在水上度过的。木材到达目的地时,他在一阕《水调歌头》中写道:“号撼千山动,竿拨万峰从。何惧滩凶礁险,排筏自从容。水上风餐露宿,一路星迎月送,苦在不言中。天赐弄潮仔,个个是英雄!”完成流送任务后乘船返回县城时仍豪情满怀:“大水漫江流,疯狂浪打舟。从容同应对,搏击不停留。乐做夔门友,喜从巫峡游。迎风尤抖擞,含笑立潮头。”
璧安在鄂西山区一千就是30年。临近退休前调回故乡,在《青门引·留别》中写下无限留恋之情和衷心祝愿:“欲语先斟酒,何故别时箝口?清秋时节助离愁,情如蛛网,个个结中有。感知雪后春天否?端赖回天手!当无愧新时代,国强民富人长寿。”他一回到黄冈地区,便感到故乡今非昔比,“百日回乡事事新”。他为黄冈实施科技兴林和改革木材经营体制不遗余力,以“负重兼程作老牛”自勉。
人生苦短,行色匆匆。我们对于这个时代所起的作用极其渺小,但我们为这个时代而自豪。璧安诗词中反映的那种自强不息的阳刚之气,为国家振兴、人民幸福而以苦为乐的历史责任感和公仆情怀,正是时代精神的投影。最近我同一位年轻人交换对时代的看法,他说:“远看三千年,近看一百年,毛泽东、邓小平的历史地位不可动摇,以两位伟人为标志的这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灿烂篇章。”下代人的肯定,增强了我的时代自信。
尽管目前一部分国家工作人员中腐败之风仍在滋长,社会贫富差距继续扩大,问题不少,但解决问题的基础条件和力度也都在不断加强,中华民族振兴的大势不可逆转,振兴步伐之壮阔,变化之深刻,大大超出我们这些老朽的眼界。我和璧安都住在昔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老黄州,这里暂时还是欠发达地区,但正在发生的变化也是历史性的。2006年春节,璧安写了一首《横塘路·年味》:“彩门宫灯连成片,满街巷,都红遍。户户春联看不厌。酒楼爆满,巡杯把盏,压岁团圆宴。联欢晚会人人看,歌舞狂欢过夜半,亲友拜年结成串,鼠标漫点,键盘轻按,四海传祝愿。”从中可以看出,这里古老的“年味”,也是不变中有变。
“无愧人生已白头,自强儿女竞风流。牵肠挂肚唯孙辈,除此暮年何所求!”璧安这首《自慰》,反映了许多老年人的共同心态。这些年来,璧安也随着南来北往的旅游队伍,时而盘桓于南国椰林,漫步于西子湖畔,远眺于北国长城;时而瞻仰井岗胜景,访问瑞丽古城,浏览神山佛寺。我们还有一位初中同学叫张裕也在黄州,我们的老伴都健在,不时相互作东欢聚,其乐融融。璧安记老友欢聚的一阕《减字木兰花》,也可看作我们生命余年中一片小小的剪影:“一双厨子,今日迎来宾客四。围起城池,布阵鏖兵巧计施。笑声一片,世事家常说个遍。席上酡颜,翁妪狂欢似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