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基础综述

2009-03-07舒红霞胡坤秀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建构理论

舒红霞 胡坤秀

建构主义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欧美兴起之后形成一股极具影响力的理论思潮,并作为批判性的理论被各个学科领域引入,尤其对教育学科领域的影响更为广泛和深刻。“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把它称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被称为当代教育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是对传统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一场‘革命,甚至被誉为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理论是在多种学科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的发现和发展为前提,有一定的哲学渊源和心理学的基础。

一、建构主义直接产生于科学的发展

1,自生产理论

智利生物学家马图拉纳1984年和瓦雷拉合作发表了《认识树——人类认识的生物学根源》这部著作。他们从“自生产”理论角度去寻找人的认识和知识建构的生物学根源,试图找到一条新的途径来解释生物活动和关于认知问题。

传统的达尔文生物学思想认为,在自然世界中适者生存,一个生命体只有尽可能完美地与环境相适应才能继续生存。生命个体的发展完全被动地依赖于客观的外部世界。然而,马图拉纳和瓦雷拉所代表的系统的生物学认为,事实上并不完全这样。这种“客观的”真实实在是不存在的。包括人在内的生命系统在内,当自身的生命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具有自己去创造世界的自由,并非仅仅对预先确定的环境作出反应。因此,生命个体作为主体在创造性的进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图拉纳的认知生物学的认识论观点主要有:①关于认识与行动的关系:马图拉纳认为行动就是认识,认识就是行动。②关于观察问题:马图拉纳认为“我们看不见我们看不见的东西”(Matu-rana/Varelal987);“人仅仅看到他所相信的东西”;“所有的话是由一个观察者讲的”(Maturana/Varelal987,S,148);“一种行为方式的成功或者失败,总是由观察者所确定的期待来定义的”(Matu-rana/Varelal987)。③关于结构决定等问题:马图拉纳认为“去影响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有目的地确定使另外一个人实现了什么,这是不可能的。您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去‘激扰(摄动)某人。在另外的随时实现的总是从它的结构中得出的结论”;“人从不能通过与一个结构决定的生物的相互影响去规定在他那里进行了什么。人仅仅能够引起结构的变化,即随时通过结构自己来决定”。

2,自组织理论

自从Matucana和Varelal976年提出自组织理论以后,其影响波及所有的学科领域,建构主义理论不仅将自己植根于自组织(self-producfion)理论,并从其中得到证实。

“所谓自组织是系统在没有外界关于系统内部模式的任何现成信息输入的情况下,通过适当的物、能、流自发地形成某种时间模式、空间模式或时空模式”(宋抗军、施禧新,1996年)。自组织指的是生命个体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无需接受外部指令而自行产生的特定的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是系统内部要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趋向于某种预先确定状态的特性,是指事物可能造成的某种状态。自组织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自我推动,二是自我拉动,三是自我趋同(赵凯荣,2001年)。

自组织是自发自觉的过程,是系统本身各种因素组织起来的走向,是系统固有的一种演化发展的能力。系统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和边界条件(即开放和远离平衡态)出现的时候,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而形成某种特定结构和功能。正如复杂有序的世界是从简单的单细胞发展而成,自组织不是按系统内部或外部的指令完成的,而是自动的组织化、有序化和系统化的。只要通过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而组织成有序结构,都是自组织。但是,自组织也不是仅靠内部因素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自组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系统的反馈机制。因为系统在到达预定目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干扰,即受到自身非线性作用和外界环境的扰动,从而偏离预定的路线。因此,只有依靠反馈机制,不断地调整系统的方向,才能实现其目的。”

自组织通过分形结构在时空上进行变化,自组织的分形结构主要有三种功能:自同构、自复制、自催化。

自组织的分形结构的这三种功能本身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而且他们都必须通过系统的自反馈和自我调控功能进行调整。在系统的自同构过程中,由于系统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涨落作用,某种偏离或变异会出现,并使空间上的自同构状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破缺。同样地,在系统的自复制过程中,各个系统内部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能动作用、相关作用与涨落作用在作用方式、作用方向、作用速度等方面均有不同,因而复制产物与复制原体之间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差异或对称性破缺。同样是由于系统结构内部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涨落作用,在系统的自催化过程中,各类系统在演化方向和演化速度等方面会形成非均匀、非对称的非平衡状态,系统自催化因此表现出不可能绝对重复、绝对回归的不可逆性,从而在不同的系统自组织过程中,既可能形成逐渐同化的趋同分歧,也可能形成逐渐异化的趋异分歧。但这一切并不会导致无序,因为,通过自反馈和自调控系统“对自身内部的某些信息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出来的信息加以再吸收,并根据自反馈的信息不断对自身结构的组织方式及组织程度等方面加以相应的调整,从而控制自身适应内部和外部条件的变化,以使自身相对稳定地演化,并在此基础上具有了进一步使自身有序化的现实可能性”。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同样作为一种生命系统,其学习也是一种自组织活动,具有“自组织系统的‘开放性、封闭性、结构模式的‘内生性、内在要素的‘整体协存共变性、运作机制的‘动态性、‘非线性、‘自反馈性,未来演化方向和方式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逆性等自组织行为的一般特点。”

3,“没有区别的编码”原理

建构主义奠基者冯·格拉塞斯费尔德(Glasersfeld)等在运用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阐释自己的认识论思想时,首先援引的就是感知领域的“没有区别的编码”原理(Prinmple ofunspecializedand no-different code),这是神经生理学的一个主要观点,他把它看作是激进建构主义认识理论的中心概念。

德国神经生理学家米勒(Johannes Mueller,1801-1858)于19世纪中叶提出“没有区别的编码”原则,通过研究后他确认:在神经通道上从感知器官而来的脉冲刺激,具有一个锯齿形状,它在所有的感知器官上是一样的:即所谓的非特

殊的或者没有区别的编码原则。

外界所有的信息都以同样的无差别的方式作用于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冯·弗尔斯特把这种能被知觉的并被我们接受的语言生动地描述为“咔嚓”一声的神经语言词汇。他曾这样具体描述:“令人惊奇的是,每一个感官细胞,眼睛的视网膜上的一个视网膜或视网锥体、耳朵基础膜片上的一个毛细胞、一个压力细胞或者疼痛细胞、一个暖细胞或者一个冷细胞,每个细胞只说‘喀嚓这种语言,一个神经细胞刺激的物理原因不包含在它的活动中,而仅仅是引起它的活动的干扰强度。大脑被引导出的信号不是说蓝、热、音、嗅等等,而是说‘喀嚓、喀嚓、喀嚓,即它们只说一种干扰的强度,而不说‘什么,仅仅说‘多少和‘从哪儿来”(Foerster,1987)。“可以说,神经生理学对神经系统研究的这种解释破除了‘感官是大脑通向外界的大门的传统观点。”大脑对外界的认知和反映最终由高级神经进行综合处理。

建构主义者特别是激进建构主义者因此认为大脑没有直接通向世界的通道,大脑作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其认知功能和语义系统是封闭的,是自我反馈和自我解释的。

罗特在《认识和实在:真实的大脑和大脑的真实》一文中认为:(1)大脑是一个自我反馈的和自我解释的自我封闭的系统。(2)自我反馈才使大脑系统具有认知能力。(3)根据它的自我反馈组织、真实的物质大脑创造了三种世界:环境世界、物体世界和观念世界。(4)虽然大脑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但并不意味着大脑是与环境隔绝的。

4,“黑箱”理论

格拉塞斯费尔德的“黑箱”(Blackbox)理论上阐述了观察者和有机体的之间的区别。他认为,从观察者的角度看,儿童的认知装置构成了一个黑箱,因为观察者无法直接观察到儿童的认知活动。知识结构的问题只能通过建模才能回答。“从认识者的主体角度看:不存在脱离经验的外部世界,认识者主体的‘感知器官所传递的不是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而仅仅是关于具有干扰信号特征的可能的刺激。在这点上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作为干扰信号的这种特征对于认知装置的结构来说不是绝对的,而只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对于认识主体来说,外部世界只能描述为黑箱,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获得一个关于自在世界图像的认识,而是获得所有的在他的经验上建构的、最终具有模式特征的区别和关系。”

二、建构主义理论的心理学渊源

在追溯建构主义的渊源时,上世纪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当首推心理学界的两位巨人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及美国心理学家与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

在皮亚杰的结构概念中隐涵着建构的思想。作为认知心理学结构主义的代表,皮亚杰将认知结构的起源问题作为认知发生论的研究对象,提出结构产生于动作。皮亚杰明确指出,儿童关于现实的概念不是一种“发现”而是一种“发明”。

皮亚杰“同化”(assmfilate)和“顺化”(accommodate)的理论观点对建构主义理论有较大的影响。皮亚杰坚持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观点来研究儿童的认知发展。他认为,学习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化”。所谓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学习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所谓顺化是指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来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的信息时从而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认知个体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现有图式能够同化新信息时,则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状态被打破,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即顺化)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这就是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俄国杰出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有关人的心理发展理论在热衷于刺激——反应理论模式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的时候,很长时间未引起重视。在20世纪60年代传人美国以后风靡一时,对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影响更是非比寻常。

维果茨基把心理机能分为低级心理机能和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主要指人和动物共有的,是生命个体发育期间生物成熟和种系发展期间争取生存过程中的生物适应的产物,如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直观动作思维与情绪、冲动性意志等”;高级心理机能是受意识支配的并且为人所特有的,是“指观察(有目的的知觉)、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等”(同上)。高级心理机能的特点有:主动性、随意性,自觉性;概括性和抽象性;以符号系统(词、各种符号)为中介等。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历史的形成物。”他确信,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级水平的反映形式,他提出了理解人的意识的形成与心理发展的文化历史原则,要求在社会环境之中,在与社会环境作用的相互联系之中,而不是在社会环境之外去研究意识与心理的发展。

维果茨基最先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不在于训练或强化业已形成的心理机能,而在于激发、形成目前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在掌握科学概念的时候,儿童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获取的概念与教师所教授的科学概念予以结合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儿童应在社会环境中获取知识。西方大多数学者将维果茨基认为社会建构主义者。

三、建构主义哲学基础

1,“真理即创造”

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的哲学,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哲学家维柯。Glassfield一再声称维柯的哲学思想对自己影响深远。维柯坚信,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他们自己建构的一切,所以提出“真理即创造”的原则。

世界各民族在神话和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最原始的、最本原的智慧,富有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维柯称之为“诗性智慧”。维柯把想象力置于抽象思维之上,认为“想象力是人类创造力和实践智慧之源”。

2,“哥白尼倒转”

康德以前的以科学发展为基础的认识论是以客体为中心的认识论,康德批判性地提出以主体为中心的原则,即所谓的“哥白尼倒转”。康德认为认识的客观性并不来源于对象,而是来源于主体自身,“主体的认识活动(康德称之为‘统觉的活动)主要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时空建构和范畴建构来完成的,”在他看来,不是自然为人立法,而是“人为自然立法”。

康德还认为,认识的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客观世界,不是被动地、不变地将客观世界的现实印象直接投射到头脑中。作为认识主体根据先天的已有的认知结构而组织经验,发展知识,从而认识世界。

康德的建构学说与皮亚杰建构学说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尽管二者有着原则的区别。在康德的认识论中,只有主体建构客体的过程而没有客体建构主体的过程,因而其认识过程是一个单向的建构过程。康德认为的主体的认知结构是先天的,他的这种充满主观建构色彩的思想观点无疑对以后的具有完全主观主义色彩的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3,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

杜威的经验性学习理论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学生从经验中产生问题,而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他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与动作相联系的,是与事物怎样动作和事情怎样做有关的。经验在认识过程中非常重要,对事物的理解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生成和经验的改造,而学生从经验中产生的问题又可以激发他们运用探索的知识产生新概念。学习必须是主动的学习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而主动的学习与不确定情境中的探索是联系在—起的,正是不确定的情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才能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

4,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是结构主义认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布鲁纳认为知识是由基本概念构成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他主张在每门学科的教学中从一开始就应该尽量将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作为教学目标传授给学生,以便学生从伊始就形成对整个学科结构的较完整的感知。布鲁纳的学习理论也因此被称为结构主义。但是布鲁纳并不主张强行的灌输,认为应该让儿童在学习中模仿科学家的科研过程和方式,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的过程。因由学生自身的认知需要以及内部动机出发,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未知领域,虽然他们“发现”的是已经被发现的定理。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进一步扩大了布鲁纳的理论框架。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探索性的、苏格拉底式的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信急转换为适合学习者目前理解状态的格式,以螺旋方式组织课程,使学生能依靠他们早已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建构。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建构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