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对产品的要求
2009-03-06王继民
王继民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创建名牌产品,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要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创建名牌产品。
关键词:全球经济一体化 有竞争力的产品 名牌产品 创建名牌产品
一、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生产力的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发生了空前巨大的飞跃,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在贸易、直接投资、开放电讯、媒体、商业、金融市场等所有方面排山倒海而来,世界各国的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在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逐步被纳入到统一的全球经济体系之中,成为发达国家实现全球资源控制和全球市场争夺、其他国家广泛合作以取得比较利益优势的一种潮流。在这种经济一体化潮流的影响下,社会生产过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越来越全球化。主要表现是,国际分工从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逐步发展成为以现代工艺、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从沿着产品界限进行的分工发展到沿着生产要素界限进行的分工;从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各个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和产品专业化为基础的分工;从生产领域分工向服务部门分工发展。
二、创建名牌产品,是我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选择
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给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包括:通过资源要素的世界性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在扩张中实现成熟产业和技术转移,有利于落后国家发展生产力,缩短技术研究和应用周期;各个国家经济的相互渗透有利于提升整个人类的经济文化水平,特别有利于促进落后国家改进企业管理制度;各个国家都根据自然资源禀赋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生产技术水平、工业发展情况取长补短,获得相对优势和相对利益,并通过相互经济交往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和回波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我们必须看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而言是相对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是企业竞争跨越国界的结果,是国家竞争的产物。对经济落后国家,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挑战大于机遇。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国家经济质量的比赛和较量,一个国家所处的地位、获得的利益及利益的多少,取决于其经济质量之间的相对差异。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1年的95933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9.4%,超出世界同期年均增长率6.1个百分点。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与1989年相比,2001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由第八位跃居世界第六位,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偏低,高技术产品、高竞争力服务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过小。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及产品,基本上是适合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正处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转折点上,正处在培育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时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所能选择的路只有一条:在深化改革开放中应竭尽全力创建名牌产品,特别是创建世界名牌产品,在创建世界名牌产品的基础上创建世界知名的跨国公司。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
三、立足国内,放眼国际,创建名牌产品
名牌产品发展的最高目标是世界级名牌产品。跨国经营的名牌产品必须处理好国际经营与国内发展的关系,忽视国内市场经营会造成后方空隙,给竞争对手以可乘之机,从而使国际市场失去可靠而稳定的基础。不重视国际市场经营又会降低国际化经营程度,也就不能成为世界级名牌产品。两者相比,我国更应该提高名牌产品的国际化程度。
技术是制约名牌产品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名牌产品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近几年来,我国主要名牌消费品有了快速发展,有不少名牌产品甚至走向世界,这主要是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我国企业在创建名牌产品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进一步认识技术引进对提高我国技术水平的重要意义,制定有控制的技术引进战略,继续引进关联效应大、行业空白或急需、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以促进和支撑我国名牌产品的发展,加快我国企业创建世界名牌产品的步伐。另一方面,我国现有技术基础和大国地位,决定了我国企业更应注重技术创新。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企业引进的技术规模和技术质量都达到了在许多行业足以开展自我技术创新的需要,也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创新队伍,有能力通过自我技术创新推进名牌产品创建工作。现在缺乏的是社会创新机制、社会创新观念和创新文化。应该放眼世界、着眼未来,选择优势技术行业和新生行业制定远期技术创新战略,确定远期技术创新目标,争取在21世纪中叶实现中国的国际名牌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
在经济信息化的今天,优质商品、名牌产品也需要广泛传递信息。创建名牌产品必须处理好内在品质与广告宣传的关系,要根据名牌产品的成长规律,一步一个脚印铸造产品质量、树立产品形象、积累品牌价值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及社会贡献率,以质量为依托,在保证产品内在质量的前提下适度强化广告促销手段。
参考文献:
[1]埃里克·乔基姆塞勒等:品牌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2]勾殿红:名牌: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中国经贸,2006年第6期
[3]张毅:商务部将采取六大举措实施自主出口品牌战略.新华日报,2005年12月11日
作者单位:通化市交通运输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