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享有探亲休假的权利
2009-03-06王浩
王 浩
在春节前后,我们接到不少读者的咨询,都是问探亲假的有关规定。
有些读者对探亲假认识不大清楚,有的单位则制订了种种的“土政策”,对国家规定的探亲假做出不合法的规定……
这些“土政策”无疑是对我国探亲假有关规定的误解。那么,真正的探亲假应是怎样呢?请看下列案例,相信对你有所启发。
【案 例】
申诉人:陈某,男,某市铝制品厂工人。
被诉人:某市铝制品厂。
法定代表人:宋某,某市铝制品厂厂长。
陈某系某市铝制品厂铸造车间工人。入厂以来工作表现一贯良好,同事及领导对其评价都比较高。2008年5月22日,陈某以回家探望父母为由,向铝制品厂人事科提出请探亲假30天。铝制品厂经研究决定同意陈某回家探亲,给假25天。陈某在回乡探亲期间还走访了不少老朋友及家乡的经济单位。在父母及朋友的劝说、鼓动下,陈某也感到自己工作所在地经济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厂里经济效益不好,不如调回老家,或去沿海工作。于是在家住了12天之后,陈某开始前往山东、江苏两地联系工作单位,但均未成功。2008年7月2日回厂后,铝制品厂询问其迟到原因时,陈某无意中说出自己外出联系调动因此耽搁了几天。铝制品厂遂感不快,认为陈某欺骗组织,以探亲为名外出联系工作,其探亲假不能成立,此段期间应视为其旷工。据此,工厂决定将其除名。陈某经与厂方交涉未果,遂诉至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仲裁委员会撤销铝制品厂的错误决定。
某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审理做出如下裁决:
(1)撤销铝制品厂关于将申诉人陈某除名的决定。
(2)申诉人超过规定的探亲假天数迟回工厂,铝制品厂有权依相关规定对其进行其他处罚。
(3)仲裁费由双方平均分担。
【案例分析】
本案中双方争议的原因在于对探亲假的不同理解。探亲假是指劳动者按照法律规定,探望两地分居的配偶或父母而享受的休息时间。我国于1958年开始实行探亲假制度,1981年3月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享受探亲待遇的劳动者的条件及探亲假期的具体期限。
(1)享受探亲假的条件。根据国务院《关于职工探亲待遇的规定》的第二条规定:凡是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满一年的固定职工,与配偶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配偶的待遇;与父亲、母亲不住在一起,又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的,可以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但是,职工与父亲或母亲一方能够在公休假日团聚的,不能享受探望父母的待遇。其中“不能在公休假日团聚”是指不能利用公休假日在家居住一夜和休息半个白天;其中所称的“父母”,包括自幼抚养职工长大现在由职工供养的亲属。不包括岳父母、公婆。
(2)探亲假期。探亲假期是指职工与配偶、父母团聚的时间。具体为:
①职工探望配偶的,每年给予一方探亲假一次,假期为30天。
②未婚职工探望父母,原则上每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如果因为工作需要,本单位当年不能给予假期,或者职工自愿两年探亲一次的,可以两年给假一次,假期45天。
③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每4年给假一次,假期为20天。
④凡实行休假制度的职工(例如学校的教职工),应该在休假期间探亲,如果休假期短,可由本单位适当安排,补足其探亲假的天数。
上述假期均包括公休假日和法定节日在内,用人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给予路程假。
(3)探亲假期内待遇。国家规定:“职工在规定的探亲假和路程假期内的,按照本人工资标准发给工资。职工探望配偶和未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由所在单位负担。已婚职工探望父母的往返路费,在本人月标准工资的30%以内的,由本人自理,超过部分由所在单位负担。”
本案中申诉人陈某履行了必要的请假手续,且已由被诉人批准。此时,申诉人便获得了探亲权,即申诉人通过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将法律赋予的期待权利变成了可实际享有的现实权利。在这时,申诉人有权回乡探望父母。而在本案中,申诉人也确实回乡探望了父母,并在家中居住了12天之久。在探亲假后期,经朋友说动,申诉人前往山东、江苏联系工作单位,但这种行为的动机并非申诉人在请假之初即具有,不能因其有外出行为就否定其探亲假的合法性。
退一步说,探亲假是法律规定的职工的一项合法权利,是必须给的假期。请假者在假期内如何支配其时间是其权利,我国法律法规并无明文规定,更未予以禁止。因此,申诉人在探亲假期间外出并不受被诉人的约束,被诉人不能因其外出找工作而进行干涉。
当然,申诉人请假假期为25天,而返厂时间为7月2日,实际离厂35天,超过假期10天,被诉人仅对申诉人此10天超过假期的行为享有处罚的权利,在这一块可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