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认识
2009-03-06宋克俭
宋克俭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掌握的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课堂教学不应为讲化学知识而讲化学知识,不应为讲理论而讲理论,理论最终是为实践服务,要尽可能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例如,在讨论铝热反应时,先介绍该反应在铁路建设上用于野外焊接钢轨外,还可补充介绍利用铝热反应中放出的大量热量,使钢筋局部熔断而用于旧建筑物的定向爆破.课堂教学中将化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只要掌握分寸,有机联系,会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有助于学生重视科学技术和开阔眼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加强教师自身的提高
1.加强化学新课程理念的修养
认真学习,内化和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实质,明确新课程标准的课程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学习方式、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便在思想上全面把握改革思路,在实践中全面贯彻改革精神.
2.注重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
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同时许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新进展的时代性较强的新内容的增加.这些大量新内容与新要求的出现,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巨大挑战,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不仅是一个学科知识专家,更是一个有着渊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以其广泛而全面的知识,深邃的洞察,丰富的社会阅历,高尚的审美情趣,健康的人格来影响、指导学生的发展.
3.注重跨学科综合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传统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教师在素质结构上往往是专业化有余而综合素质不高.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生活的健康与幸福等都离不开化学.而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问题往往不是单一某一门课程所能解决的,跨学科的综合知识在此显得格外重要.为防止各领域彼此孤立,互相重复或脱节的状态,要求化学教师全面拓展各方面的修养,同时把学生视为接受教育的一个完整的人,不要把他们分隔成各学科的“模块”,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问题.
4.增强信息意识和能力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一个化学教师如果具备了高素质的信息意识和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体现出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培┭.研究性学习实质上是信息技术与实践活动的整合,此时,学生通过资料的搜索、组织、分析、处理发现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思维,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和信息探索的互动、反复撞击来验证初步的创新思维是否科学合理,并给予修正和完善.
5.加强化学科学探究意识的培养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性学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不能包办研究.教师应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合作”等科学的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教师首先自身要具备探究的意识和技能,能对探究过程进行指导,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出科学的评价,并能设计探究性、研究性的课题.
6.注重向专业型教师转化
化学教师是化学教育实践的主体,最有条件发现化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崭新的化学课程内容,要求化学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科研素质,能对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与问题不断反思,从而探索如何面向不同的学生,结合化学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