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并购研究
2009-03-06沈静冯俊华
沈 静 冯俊华
提要本文针对企业并购热潮居高不下的现象,运用企业能力理论中的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论、动态能力论对企业并购重新审视,分析得出企业并购是企业为了获得长久发展所采取的获取外部组织独特的资源、能力和积累性知识,以取得、构筑、强化、拓展、重建企业核心能力的行为。
关键词:企业能力;异质性资源;核心能力;企业并购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用现金、股票或者其他金融资产购买另一家企业的全部或部分产权。其结果或者是实现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兼并,或者是实现收购方对被收购方的控股,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集中,实现企业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与途径,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产业组织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方法。
一、企业并购现状分析
(一)全球企业并购热潮迭起。麦肯锡公司研究发现,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3%,失败率高达61%。“企业并购二八定律”成了企业界共识的现象。尽管如此,企业并购的热潮却也不曾停止过。从19世纪末开始,全球共经历了五次企业并购浪潮。第一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次并购浪潮促使一批大型工业垄断企业集团的形成。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15~1930年之间,这次并购浪潮主要为一些行业性支配企业进行的纵向并购。第三次并购浪潮发生在五六十年代,这次并购浪潮以混合并购为主,产生了一大批跨行业、跨部门企业。第四次并购浪潮发生在1975~1992年间,这次并购浪潮地域范围更加广阔,国际并购显著增加。第五次并购浪潮始于20世纪末,以战略并购为主。五次并购浪潮的每一次都把企业并购推向新的高峰。第五次并购浪潮期间,美国一共发生了52,045起并购案。无论是总量还是年平均量都大大超过了第三和第四次并购浪潮的情况。
(二)我国企业并购数量连年递增。我国的企业并购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从1997年到2001年这五年间,我国企业并购的案例以每年16%的速度在增长,并购交易额每年的增长速度达38%,并于2000年达到500亿美元之多。随着我国加入WTO,政府制定一系列关于并购法规,从2002年开始我国企业并购呈现直线增长趋势。据汤姆森金融公司2008年4月3号公布的2008年第一季度并购统计结果,我国在2008年第一季度公布的并购交易金额达到了破记录的431亿美元,创下了第一季度交易的历史新高。2008年以来,涉及到亚洲地区(剔除日本,包括澳大利亚)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同比上升了19.3%。
(三)并购企业行业呈多元化分布。早在第一次并购浪潮时,就已经涉及美国的所有行业,不过是以金属、食品、石化产品、化工、交通设备、金属制造产品、机械、煤炭等八个行业为主,这些行业的并购占了该时期所有并购的2/3。在以后的二、三次并购浪潮中,最活跃的并购领域是依然是这八个行业。从第四次并购浪潮开始,医药和医疗设备、航空和银行业的并购业务开始活跃起来。到第五次并购浪潮时,并购行业开始遍布计算机软件及设备、金融业、服务业、电子设备、咨询业、传播业、广播业、公用事业、保险业、娱乐业等行业。
二、企业能力理论
(一)企业能力理论的演变与发展。企业能力理论出现于20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领域占统治地位的理论。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通过劳动分工把复杂的工作拆解为多个简单的作业工序,个人重复做相同的工作有利于提高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也便于发现和寻找新的经验。正如福斯所言:“生产流程被分解为简单工序是一个连续的发现过程,在此过程中企业内部可以不断产生各种可能性知识。”这种“知识”应该看作是“企业能力”的源头。企业能力理论是包含企业资源基础论、核心能力理论、动态能力理论和知识基础理论的理论体系。
以潘罗斯、沃纳菲尔特、巴尼等为代表的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那些具有独特属性的资源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1959年潘罗斯在《企业成长论》中第一次将企业成长归结为企业内部资源的运用,认为企业的增长是资源过剩和关于资源认识水平提高的产物。1984年沃纳维尔特发表了《企业资源基础论》,成为20世纪八十年代有关企业资源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它为企业战略理论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标志着资源基础理论的正式诞生。
1990年哈默·普拉哈拉德首次提出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他们在《哈佛商业评论》所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已成为最经典的文章之一。此后,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管理理论界的前沿问题而被广为关注。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是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的结果,而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所谓核心能力,就是“组织内集体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来源的知识。”
作为弥补资源基础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静态分析不足的动态能力理论于1990年被提斯、匹斯安欧、舒恩在《公司的能力、资源和战略概念》中提出。由于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必须把能力置于环境中分析,不能忽视环境的作用。该理论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企业应该具备适时学习、更新知识、发展能力的技巧和意向;强调企业在整合或重组内外部资源,构建自身竞争力以满足市场需要时,能够发挥战略性管理效用。
(二)企业能力理论评价
1、企业能力理论打破了传统企业理论“企业万能”的神话。新古典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反映投入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它的假设前提是:对所有经济主体而言,信息是完全而没有成本的,所有知识是给定的、明确的,不存在转移成本。新制度经济学部分地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缺陷,放弃了其关于完全信息的假定,但仍坚持知识是明确的和不存在转移成本的假设。企业能力理论既否定信息的完全性,也否定了知识的确定性。它强调知识(在此包括资源和能力)在企业中的作用,认为知识是难以表述的,同时也存在很高的获取和转移成本,因此企业的知识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业务边界;决定了多元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企业能否具备核心能力并取得竞争优势。企业能力理论对信息和知识的假定比传统的企业理论更接近现实。
2、企业能力理论内外结合的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战略理论将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归功于行业结构和市场力量,企业能力理论对产业分析理论过分强调企业外部环境产生质疑,将人们寻找竞争优势的目光从产业上引回到企业本身上来。早期企业能力理论的资源基础论和核心能力理论便是从内部来探寻竞争优势根源的。但由于具有强烈的静态分析倾向,人们对此争议颇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诞生使企业能力理论走上了动态化道路。具备动态化的能力理论,加入外界环境这一因素,探索在动态环境下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三、基于企业能力理论对企业并购的分析
(一)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企业并购的本质。企业并购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现实验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具有的特殊能力和资源,企业的本质就是这些能力和资源的集合体。所以,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获取这些能力和资源,这里的资源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等特点。所谓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它包括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是指企业的经验、知识和技能。企业并购可以看成是获取这些能力和资源的一种方式。所以本文认为,企业并购是企业为了获得长久的发展所采取的获取外部组织独特的资源、能力、积累性知识,以取得、构筑、强化、拓展、重建企业核心能力的行为。
(二)基于资源基础论的企业并购分析。资源基础理论的主要思想就是从企业的“异质性”去观察企业内部的资源及能力,其重点在于识别、澄清、配置、发展企业独特的资源与能力。竞争优势是构建在企业所拥有的异质性资源上的。企业竞争地位的差别要归结为企业所拥有资源形态的差别,企业间的竞争就可以看作是异质资源层面的竞争,如何独占某些资源或打破竞争对手对资源的独占成为竞争的焦点。资源基础理论的实质就是以企业为分析单位,着眼于分析公司拥有的各种资源,以企业内部资源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通过探讨独特的资源与特异能力,达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和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一系列各具用途的异质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和控制的难以模仿、难以交易的特殊资源和战略资产。因此我们认为,由于每一家厂商所拥有的资源不同,以及企业内部不可流动性资源中,部分资源具有的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等特点,因此企业竞争力的提升难以在短期内通过内部制造或市场交易物质资源来获得。但是,企业并购中并购双方交易的是组织实体而非原材料等实物。这一组织实体可能拥有并购方所看重的企业特定的人力资本、内部的技术知识、成熟的品牌形象、高效的流程、分销渠道以及合作伙伴等。所以说,企业并购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获得被收购方现成的资源,保证了关键资源的投入,降低了外部的不确定性。
(三)基于核心能力理论的企业并购分析。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理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织,它具有使一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是能够提供企业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
从核心能力角度研究企业并购主要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量进行混合并购的企业发现多元化发展反而会造成企业能力的分散,大大损害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于是混合并购的企业纷纷采取回归主业的剥离行动。企业并购和企业核心能力两者具有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互动的作用机理可以从并购行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作用,以及核心能力对企业并购行为发生和成功的促进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方面并购企业通过获取外部组织(被并购企业)独特的知识、资源和技能,甚至核心能力,来强化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使并购行为得以成功,并实现核心能力的扩展;另一方面已构筑和培养了核心能力的企业,通过对外部组织(被并购企业)的并购,使原有核心能力得以扩展和渗透,为并购成功提供内在保证,同时由于获取了资源和知识,使得原有核心能力得以强化。
从核心能力的角度分析得出企业并购的目标可分为四类:一是核心能力的获取,对于没有形成核心能力或核心能力已经丧失的企业通过并购从其他企业获取已经形成的核心能力;二是核心能力的构筑,将企业正在建立但还没有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通过并购建立起来;三是核心能力的强化,即从被并购企业获得互补性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使其与组织自身的各方面资源条件相结合,强化核心能力的保护层;四是核心能力的拓展,将已有的核心能力通过并购转移到被并购企业,进一步显化核心能力所带来的竞争优势。
(四)基于动态能力理论的企业并购分析。企业并购是为适应变换的环境而对核心能力的重建。动态能力理论是对核心能力理论的延伸。动态能力理论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具有“核心刚性”,它使企业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的动态能力即企业整合、建立和再配置内外部的能力以及适应快速变换环境的能力。在一个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动态能力强调企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要具备整合、重组内外部资源,构建自身竞争力,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因此我们认为,从动态能力角度来看,企业并购的目的是对核心能力的重建。
企业并购失败率居高不下,大多是由于其在目标公司价值评估、融资方式选择、后续整合等实际操作方面失败的原因,但这并不能否认企业并购本身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通过并购可以使企业获得在短期内通过内部制造无法取得的异质性资源,进而培养企业的核心能力;也可以在原有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取得进一步的强化和拓展;还可以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学习,更新知识,通过整合重组内外部资源,重建企业核心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科技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