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2009-03-03石勇
石 勇
两百多年前,哲学家卢梭认为,科学和艺术把人给败坏了,人变成了一个不会把自己真实一面展示出来的“演员”。一个人不再是他自己,而是成了一个他表演出来的东西。基于此,卢梭对原始社会大加赞赏,说那种社会状态简直是美极了。
这种“复古”甚至“返祖”的论调,对当时一心要依赖工业革命进入天堂的欧洲来说显得相当刺耳。很多人怀疑卢梭是不是一个疯子。而当时的赫赫有名的伏尔泰则傲慢地保持贵族派头对卢梭冷嘲热讽:“读你的书,让人想四肢爬行。”
如果说那时候在很多人眼中是卢梭错的话,那么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事实已经证明卢梭对了。他的忧虑是有远见的,人类的确已经异化得面目全非。但有一点是卢梭没有看到的:人类不可能不演戏,只要有社会,就有戏演。
卢梭认为原始人纯朴天真,但实际上原始人仍然在表演。从古到今,无论是唱歌、跳舞、祭祀,还是玩各种游戏,进行社会交往,人类的表现都具有表演成分。人就是一个演员,对这一点我们好像必须承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说法,比如,“生活的舞台”。“舞台”这个词的意思已经说明,人在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可能场合都是一个舞台,人就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演员。舞台下有观众,观众一直在注视着台上的表演者。同理,在生活中只要有人注意你,在那种情境下你就成了舞台上的演员,你尽力表演给别人看。一般来说,你表演给别人看的多是好的方面,比如你的地位、你的聪明、你的档次,总之,你希望展示给别人好的一面,而你认为自己不好的一面,你并不愿展示。
只要有人注意你,你就很会变成一个演员。想象一下你买一件衣服的行为。显然,你买一件衣服并不只是为了用来遮蔽身体,用来御寒,你更主要的是用它来显示你的档次比穿那件旧的衣服高一些,形象更好一些。因此,在你能够承受的价格范围内,你主要考虑这件衣服是否时尚,质量是否好,穿在你身上是否好看,是否有派头。你穿这件衣服并不是给你自己看,而是给别人看的。你在生活中,只要走出家门,都要暴露在别人的目光下,因此,你需要用一件衣服来说明你。这就是在表演,你是在演戏给别人看。
这种生活中的戏几乎没有人不演。只要有人注意你,那么,你所处的那个环境就变成了一个剧场,你就是台上的演员。思想家们把你的行为叫做“剧场效应”。就是说,你不可避免地把戏台上的心理和行为,搬到了生活中。
人类有六类表演行为。
各种与鬼神对话的表演,比如祭拜。从远古时代,这类表演就有了。它往往具有一套复杂的仪式,通过表演者(巫师等)特定的装扮、神秘的语言、复杂难解的动作,以及刻意营造的环境,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被营造出来。表演者不仅仅是巫师们,参与的人实际上都成了表演者。他们在心理上已经起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同于日常生活。各种节日,也给人们这种感觉,它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人们的心理也不同于平常。
特定时间、场合下的表演。比如在剧场里演员的表演。这是最本原意义上的表演。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在演戏,不是真的。但是,这很刺激,因为表演是在模拟生活而又超越生活。模拟生活使得演戏就像真的一样,而它又不是生活本身,满足了人超越生活的渴望,从中找到了某种意义,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这种表演,演员只是台上的人,场下的都是“观众”。
各种特定的游戏、竞赛,比如足球比赛、歌唱比赛。这类比赛能够让人找到“成就感”,通过比赛区分技能的高低,满足了人类对于优秀与否的判定,从而也给人带来自我超越的满足感。在这种表演中,表演者不只是“参赛者”,粉丝或拉拉队也可能是参与表演的人,比如,他们对自己球队和崇拜的歌手的支持,就具有演戏成分。
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仪式化行为。正如上面我们举的买衣服的例子一样,日常生活中的表演行为非常多。只要有人关注自己,只要与人交往,人们的心理和个人独处时就不一样,往往会获得一种剧场心理,他的语言和行为也仪式化。比如,我在和一个大学教授交往时,我讲的话和做的动作姿态都要自觉不自觉地装出文化素养很高的样子,以让他不讨厌我。
隐藏自己,或出卖灵魂的表演。这类表演恰恰是卢梭,也是大多数人所恨的,比如我们所说过的一个人对上司的阿谀奉承。为了利益,他背叛了自己,谄媚地去讨好上司。他本来并不尊敬上司,但他的人生目标就是捞取更多利益,因此他必须在上司面前演戏,以让上司认为他很尊敬他。
还有一种表演,是出自于个人的心理错觉。比如,一个男孩子喜欢上了一个女孩子。因为喜欢一个人,他的心理已经起了变化,所以只要这个女孩子在的场合,他都会格外积极地展示自己。他希望把自己美的一面都展示出来,把他对女孩子的爱展示出来。在这样想和这样做的时候,他就进入了表演,他的语言和行为都具有了表演成分。
没有演戏,人类的生活必然枯燥无味,因此,人类不可能不演戏。但是,演戏不能过度,否则一切就太假了。演戏时也不能出卖自己的灵魂,否则这是对自己尊严的侮辱。
编辑/姚晟